-
1 # 東瀛遊俠
-
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有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四大發明對後世的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比較有意思的是在四大發明中火藥卻是先透過絲綢之路和蒙古西征傳播到中東和歐洲,再由歐洲殖民者跨越大半個地球帶到和中國並不太遠的日本。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和大陸隔絕的日本列島上發展起來的戰爭直到火槍傳入前一直維持著極其拙劣且低烈度的局面:忽必烈東征日本時日軍對元軍的火槍、火炮完全視為神兵利器。1466年當時的大明藩屬國琉球在出訪日本時以“鐵放”作為禮炮法神,圍觀的室町幕府眾人無不大驚失色。然而就是此時還不知火槍為何物的日本卻在接下來不久的戰國內戰和萬曆北韓戰爭中大規模列裝了火槍,那麼火槍究竟是如何傳入日本的呢?
公元1560年正是大明嘉靖後期,此時大明帝國對倭寇入侵正由戰略防禦轉向進攻。與此同時在倭寇的老巢——日本正處於戰國亂世之中:各路諸侯大名連年混戰,自保尚不暇,哪兒有閒空嚮明朝派出侵略軍。當然在戰國內戰中落敗的武士浪人淪為海盜一直不停地騷擾大明海域,然而能和大明官軍長期抗衡的這不會只是一群散兵遊勇吧?那麼背後究竟是誰領頭呢?
領頭的是一個叫汪直的人。由於明帝國的海禁政策使東南沿海一帶大量靠經營海外貿易為生的百姓失去生計,包括汪直在內的部分沿海居民開始逃到明王朝統治較為薄弱的海島上幹起走私的勾當。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汪直打敗了另外一支稱雄海上的陳思盼海商集團,由此完全控制了整個東海地區,一時形成“海上之寇非受汪直節制者不得自存,而直之名始振聾海舶矣”的局面。鼎盛時期的汪直擁眾二十餘萬,擁有一百二十噸以上的鉅艦百餘艘。這是當時世上最強大的艦隊,無論大明官軍或是西洋殖民者面對這股勢力都沒必勝的把握。
早在公元1543年,儘管此時汪直尚未戰勝陳思盼,還沒成為東海最大的海上勢力,可他已像歐洲殖民者一樣在海外為華人開闢了一塊領地——這年汪直在日本薩摩藩的淞浦郡(今長崎縣的平戶)以及附近的五島列島一帶建立基地。對此日方有如下記載:道可君(松浦隆信)系福祿、武運具昌之人,故有五峰者自大唐至平戶津,於今之印山舊址建唐式宅而居。用其所長,而大唐商船不絕於途,甚至南蠻黑船亦初泊於平戶津。唐與南蠻之珍貨年年充盈,京、界諸國商人亦云集於此,有西都之稱。
五峰者乃汪直對外的自稱,日本因歷史上深受大唐文明影響,故而以唐代明,所謂五峰自大唐而來就是指的汪直在淞浦郡平戶津登陸一事。日方不僅沒把汪直在日本領土上建立基地視為對其主權的侵犯,反而將此視為當地領主賢德的象徵,這個恭維不可謂不高。汪直以此為基地建國稱王、任命官吏:給自己起了名號“徽王”,佔住的地盤叫“宋國”,“36島之夷皆其指使”。
此時日本的諸侯大名們根本無暇顧及在日本領土內建立的這麼一個獨立王國對其主權意味著什麼,他們甚至還爭相討好汪直——此時正忙於征戰的他們迫切需要增強自身實力,而汪直能幫他們做到這點,因為汪直手中掌握著大量戰略物資。除了戰略物資之外,汪直還給當時的日本帶來了全世界最新的高科技:就在汪直登陸日本那年他從暹羅帶著三名葡萄牙商人抵達了日本南方的種子島,正是透過汪直的推薦、介紹和翻譯,島主時堯才從這三名葡萄牙人那裡購買並引進了新式火槍並掌握了彈藥的製造技術,這一事件在日本歷史上被稱之為“鐵炮傳入”。關於其中的細節還流傳著一個故事:
天文十二年(公元1543年)八月二十五一艘由澳門開往寧波的葡萄牙商船由於遭遇颱風而漂流到日本九州島南邊的種子島。對這些異族人充滿好奇的島主時堯讓他們在赤尾木港(現今的西之表市)。船上有一位名叫五峰的華人向時堯引薦介紹了這些葡萄牙人,時堯發現葡萄牙人所攜帶的物品中有一種具有魔法的棍子可以發出“轟”的一聲巨響,然後遠處的東西就被擊中了。對此驚奇不已的時堯用二千兩金子購買了兩把並命令“種子島鍛冶棟樑”八板金兵衛清定仿製。這年時堯才十六歲,此時他還不知道自己無意中為日本引進了此後將會深刻改變整個世界歷史的新式火槍。金兵衛拿到時堯交給他的火槍後仔細分解,可他很快發現這種新式武器的製造工藝已遠遠超出了自己從歷代前輩那兒學來的範疇,無奈之下只好向葡萄牙人請教。葡萄牙人開出了一個條件:“把你的女兒嫁給我,就教你。”金兵衛當然不願意把女兒嫁給這夥不明底細的蠻夷,可完不成主公交辦之事是要被處決的,如此一來包括女兒在內自己的整個家族都會遭受牽連。見到父親為難的樣子,懂事的女兒表示願意嫁給葡萄牙人。次年(也就是公元1544年)火槍終於製造成功,如此一來金兵衛就該按約把女兒嫁給葡萄牙人。結果令葡萄牙人沒料到的是:金兵衛聲稱女兒患病身亡並煞有介事地舉行了葬禮。儘管葡萄牙人明知是計,到底無可奈何。就這樣最初誕生於中國的火槍先是透過絲綢之路和蒙古西征傳播到中東和歐洲,再由葡萄牙人跨越大半個地球帶到了日本。
就在種子島鐵炮仿製成功的同一年紀伊國根來寺的津田算長到達種子島,兩支葡萄牙鐵炮中的一支被他帶回了紀州雜賀,由日本史上著名的鐵炮工匠芝辻清又衛門進行復制。這一次的複製非常成功,第二年開始紀州成為日本鐵炮生產中心之一,雜賀的根來眾受益匪淺,因此而成為列裝鐵炮的強悍軍隊。芝辻清又衛門帶著鐵炮技術到了日本當時最大的商業中心——堺,與當地的工匠橘屋又三郎合作,橘屋又三郎早就向八板清定學習過鐵炮製造,並將鐵炮技術帶回。兩人一拍即合,吸收當地的明國火器技術,搞起了鐵炮生產批發的生意,一炮打響,連帶使也成為日本鐵炮生產基地。堺的商人在戰國時期富得流油,他們掌握鐵炮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天文十三年(1544)二月由於九州南部的大名島津貴久向將軍足利義晴獻上種子島鐵炮,引起了將軍的興趣。於是在將軍的命令下在近江國的國友村鐵炮又一次試造成功。國友村的“掌門”國友藤二郎也因此成名,與芝辻清又衛門和橘屋又三郎併為戰國鐵炮的三大生產商。國友村成為織田家的支持者,織田信長因此而得以發揮鐵炮的優勢。
鐵炮其實並沒有某些電視劇或遊戲中表現得那麼厲害,它的使用方式是:把火藥、裝填物倒進槍管,放上彈丸,用一根通條壓實,然後還要在槍管後端的火皿上放上導火的火藥,並蓋上火蓋,避免走火。裝填中要小心翼翼地夾住火繩,以免造成事故;射擊時瞄準後開啟火蓋,扣扳機發射。整個操作流程又複雜又慢,熟練的人也要弄上20秒左右,所以戰場上發出去一發後往往很難有機會給你從容裝彈發第二發。遇見下雨天火繩發潮,鐵炮就很難發揮威力。雖然日本人後來有所謂的“雨鐵”,其實效果也並不好。另外長長的火繩時時要調整長度,安全性又成了問題。
-
3 # 觸手終結者
自家改進出來的啊!要知道火槍最早在1466年就從琉球傳入了日本,當時有琉球人從琉球往日本賣從明朝引進的明銅火統(原始的手統),但當時一方面是數量比較少還不好用,另一方面是當時處於室町幕府末期,戰國時代才剛剛開始,各個大名家之間的鬥爭還沒像後來那麼激烈,等到了1543年有一艘葡萄牙人前往中國的商船被颱風刮到了日本最西南的薩摩國的種子島附近,當地的領主種子島時堯從下船打獵的葡萄牙船員手裡見到了火繩槍,並在瞭解了其威力後花重金(大約2000兩銀子)買下來幾隻火繩槍,並把其中的一隻交給了自己家族的鍛造高手金板八兵衛進行仿製,但是日本當時沒有類似的東西,怎麼仿製也不行,但說來也巧,第二年又有一艘葡萄牙商船因為在臺風中迷航了,跑到了種子島附近海域,金板八兵聽說後跑去求教船上的鐵匠,並在付出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對方的代價後,得到了製作火槍的技術,併成功生產出來日本第一支中中國產火槍,從此日本就開始大量生產火槍,這是火槍在日本的歷史,至於火炮那就晚一些了,根據文獻記載在1551年左右,葡萄牙人在放入港禮炮的時候因為聲音太大,並且有部分彈片飛到了大友家的天守附近,吸引了當地的領主大友宗麟前去檢視,並從葡萄牙人手中買到了幾門弗朗機炮,併名為國崩,但在日本戰國時代用的並不是很多,但也算是正式傳入了日本!
-
4 # 使用者75565015832李尊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人們為了保護自已的生命,武功是刺激,又沒危害到生靈,勝為王,敗為蒄,火器極少用,你去日本幾乎都是中國沿海地區的人,為什麼從前都說有祖母墳,沒有祖公墳墓,都是遇到一般的風沒辦法,隨風漂流,你如果去日本農村說家鄉話,就知道,這是在一次打電話回家人才知道的,他們聽到就過來打招呼,也許你們的祖先就在日本沒是到海洋遇難。
-
5 # 絕筆歷史
江戶時代又稱德川時代,是由德川家康開闢的一個日本封建時代,而當時的日本無論是工商業還是手工業都極為落後,但是那個時代的日本人還是非常愛好侵略的,而同時期的北韓和中國就曾遭受過倭寇的侵略,尤其德川家康統治時期正值大明朝末期,而日本更是多次犯我邊境,由此進行掠奪,但也因此給日本流傳進去了很多當時先進的火器。
中國古代從秦一統到康乾盛世這數千年的時間中來說都是遠遠領先於世界的,尤其中國更是最先掌握火器的使用的,而且在宋朝火器便大規模的應用到了戰場上,在明朝時期更是有了各種大炮,但是在明末之後,因為封建社會的弊端,對於火器的使用並沒有進行更深一步的開拓,而日本卻是不同。
日本因為地處島國,所以狹小的地域就限制了他們的發展,而日本自唐朝時期就和中國有著貿易文化往來,所以說日本的火器使用還是比較早的,但是將火器直接運用到戰場上面,應該還是在德川家康時代,而同時期的中國已經有了較為先進的“火銃”,火炮更是型別多樣,尤其在永樂帝時期,設定了特殊的“神機營”,這就是特殊的火炮編制部隊,在當時世界上來說都是首屈一指的。
而日本在明朝時期幾乎對我沿海地區的騷擾從未間斷,當然也帶走了中國當時非常先進的火器使用技術。而當時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便是一位火器專家,他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當然日寇也竊取了不少先進的火器,所以說到底,日本的火器使用最初的來源還是中國!
-
6 # 浩蕩揚子江
日本江戶時代也是日本的戰國時代,各個封建領主養著眾多武士,紛紛擁兵自重,誰也不服誰,經常為了爭奪領地大打出手,戰爭頻繁。當時的武器都很落後,就是長矛弓箭和倭刀,打仗就像群毆,人多的佔優勢。他們對武器改良的願望相當迫切。機會來了,當時的葡萄牙人,號稱海上馬車伕,仗著航海技術好,滿世界轉悠,尋找貿易機會。
一夥葡萄牙人也在日本登陸,看到日本窮山惡水沒有什麼好東西,正準備棄岸登船,想到返程路途遙遠,就想到日本山中用火槍打點野味改善伙食,他們打獵的場景讓當地人看到了,報告了島主,島主腦瓜靈,一想這是個好東西,就不惜重金買下了葡萄牙人手中的火槍,因為當時歐洲的火繩槍最為先進,威力也大。
島主讓手下人仿造,但不得其法,後來島主用手下人的女兒和葡萄牙人交換,才學習到製造火繩槍的技術,開始大量製造裝備了他的部隊,在與別的領主征戰中,他的火槍隊大顯身手,火槍技術也在其他領主中大規模傳揚,從此火繩槍正式登上了日本的戰爭舞臺。
-
7 # 彼得堡的肥天鵝
。。天文十二年(公元1543年,天文是日本後奈良天皇的年號),一艘搭載著葡萄牙人的中國船隻遇到風暴不得不在日本九州島南部的種子島停靠躲避。時年16歲的種子島時堯花重金購買下這群南蠻人手中的2挺火繩槍(日本人管這種火器叫鐵炮),這便是改變日本歷史程序的重大事件——“鐵炮傳來”。
種子島時堯將其中一挺交給家中鍛造師八板清定進行仿製,隨著第一支日本中中國產鐵炮的製造成功,這種有效射程50米的前裝藥的火器在隨後的20年中迅速擴散到日本全國。而八板清定則被譽為薩摩的鉄炮鍛冶鼻祖。
描繪日本戰國時代著名的自由貿易市堺的鐵炮生產繪畫
種子島火繩槍
玩過日本光榮公司《信長之野望》系列遊戲的玩家沒有不知道鐵炮的厲害。
天正3年5月21日在現今日本愛知縣新城市附近的地方,爆發了一場戰國時代著名的戰役——長篠之戰。該戰役被後世歷史學家譽為火槍部隊對陣騎兵兵團而最終勝利的經典戰例。織田—德川聯軍的3000火槍手一舉殲了戰國名門武田家引以為傲的赤備精銳騎兵。據太田牛一撰寫的《信長公記》記載:此役“宗徒之侍、雜兵一萬討死”。此役武田氏賴以生存的家臣團四名臣四之去三(馬場美濃守信春、山縣昌景和內藤修理亮昌豐在此役戰死)。此役是日本歷史上火槍首次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戰役。同時也是世界上首次大規模使用火槍的戰役,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後,日本各大名開始大規模裝備鐵炮。
列陣準備射擊的火繩槍兵
而戰國時代末期日本使用的另一種火器——大炮,據史料記載,日本首次引進大炮是在1551年,日本九州戰國大名大友宗麟從葡萄牙引進了大炮,由於其威力巨大,被命名為“國崩”。隨後日本本土也有人仿製成功,比如炮術師稻富一夢製造的稻富筒。
由於當時日本的鍛造工藝還不夠成熟,所以大炮多為進口貨(向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人購買)。
而發生在寬永年間的島原之亂之後,為了防止天主教教徒叛亂死灰復燃,日本開始禁教全面鎖國。只允許中國商人和荷蘭商人在日本經商,而後者只允許在長崎外的一座小島上進行貿易。所以德川家康一手建立的江戶幕府時代,日本國內的火器多為自產以及少量從荷蘭人手中購買。
慶長14年,德川家康允許荷蘭人經商的朱印狀
江戶時代製造的火繩槍
-
8 # 當狗容易做人難
日本江戶時代(1603年3月24日至1867年11月15日)也就是咱們熟知的德川幕府時期,當時的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嚴禁日本人與外國貿易,但是在長崎設有通商口岸,允許同中國、北韓、荷蘭等國通商,因此當時很多先進的西洋火器都是荷蘭人帶來的。
另外德川幕府將軍實質上是各藩諸侯盟主,對於整個日本難以實現全面控制,各地大名處於半獨立狀態。特別是處於日本西南部的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一直是反對德川幕府統治的主力,因此對於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並不嚴格執行,利用地利之便和西方展開走私貿易。19世紀六七十年代倒幕維新運動時期,支援天皇的維新派手中的武器很多是走私進來的,火器也有不少。
最後日本自制火器的時間非常早,在江戶時代之前就已經比較流行了,當時叫做“鐵炮”,像咱們很熟悉的“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就是一個運用火器打仗的達人,曾利用火器擊敗了武田信玄勇猛的鐵騎軍團。
1543年有葡萄牙商船遇到颱風被吹到種子島,葡萄牙商人將西方火繩槍傳入日本。1544年日本工匠八板金兵衛模仿製作出第一把日本製的火繩槍,命名為種子島銃,不久後迅速傳遍日本,種類因產地分為國友筒、堺筒和薩摩筒三種。
-
9 # 浩漢防務論壇
火器是13世紀由中國傳入日本的,但很少使用。葡萄牙火器於1543年引進,隨後發展迅速,16世紀後期衝突期間當地製造強勁。日本當時幾乎完全放棄了進一步發展和軍事使用火器的做法。1854年以後,隨著恢復與西方的接觸和衝突的積累,日本將再次開始使用火器。由於日本靠近中國,它早就熟悉火藥武器。火器似乎最早出現在1270年左右的日本,這是中國發明的一種原始金屬管,被稱為火炸藥,鐵炮似乎也是日本從當時的中國引進的。 日本島主檀香島從葡萄牙人那裡購買了兩支火繩槍,並派了一名劍士來複制火繩槍槍管和發射裝置。幾年之內,在戰爭中使用種子島永遠改變了日本的戰爭方式。1560年起,火器在日本的大規模戰鬥中使用。在1614年出版的回憶錄中,葡萄牙冒險家、作家費爾南多·門德斯·平託將自己安置在第一個登陸點,儘管這一說法遭到了徹底的懷疑。然而,這些武器非常基本,因為這些火槍沒有扳機或瞄準器,無法與250多年後在日本引進的更先進的歐洲武器相比。 此外,在1467年至1590年間,由於日本在僧伽羅時期處於戰爭狀態,當時封建領主正在爭奪霸權。火繩槍被廣泛使用,在戰爭中起著決定性作用。1549年,小田信長下令為他的軍隊製造500個火繩鎖。然而,與其他武器相比,火器的好處仍然相對可疑。當時,槍支仍然相當原始和笨重。根據16世紀日本的一個估計,一個弓箭手可以在炮手裝載、裝填和射擊火器的時間內發射15支箭。[的有效射程也只有80到100米,在這個距離上,子彈很容易從裝甲上彈下來。
回覆列表
火繩槍,日語中叫“鐵炮”,在日本史中“鐵炮傳來”被看作影響歷史程序的重要事件。日本一本《鐵炮記》記載了“鐵炮傳來”的經過。
1543年8月25日,位於日本南端的種子島漂來一艘大船,船上是一群葡萄牙人。島民從葡萄牙人那裡第一次見到了一個奇妙的管狀物體,從有洞的一端點火,就會發出雷鳴般的轟響。伴隨巨響,空中飛行的鳥被擊落。見證這一奇景的島民立刻將此事上報給了島主種子島時曉。時曉於是盛情招待葡萄牙船員,並以高價從其手中買到了火繩槍。後來時曉命令刀匠進行仿造,但是隨後發現技術上出現了問題,就是槍管底部封不上。次年再次來到島上的人才告訴島主,說要承受火藥的衝擊,底部要用螺絲。當然,日本人在這之前從未見過螺絲。
按西方的記載,這件事不是在1543年,而是在1542年。到底哪邊的準搞不清楚。不過這件事對於日本而言是個大事件,不止是與歐洲文明直接接觸,而且得到了改變戰爭形式的利器。
日本以鑄刀為首的鍛造技術很早就處於世界領先水準了,所以掌握要領後生產火繩槍不難實現。這東西很快在全國傳開,大阪、和歌山、滋賀等刀匠扎堆的地方很快成為了“三大鐵炮”的生產地。火繩槍的使用對於日本軍事史而言是革命性的,戰國時代,織田信長正是憑藉此物發明了新的戰法,攻城略地,無往不利。不過到了德川幕府時期,為了保持武士階層在軍事上的憂位,將軍下令全國禁止生產和使用火器,日本的武器製造技術從此停滯不前。加上後來的閉關鎖國,日本由此錯過了與西方軍事技術同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