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縷陽光
-
2 # 史肆說
明成祖五徵北漠是正確的。
明朝是建立在蒙古貴族的累累屍骨上的,隨著元末明初幾十年的演變和分裂,元順帝病死應昌,蒙古貴族也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分,期間各自為政,互相攻伐,其實力大大削弱。
明朝初年,朱元璋實行互通良好、積極防禦的政策,大大減少了蒙古人騷擾邊疆的頻率。明成祖也是繼承了父親的對外政策,封王賜金,保持互通友好的關係,一方面讓其無理侵襲邊疆,另一方面也讓自己防禦師出有名。
永樂七年,明成祖派遣使者郭冀出使,可是卻被殺,這件事情成了朱棣北征的導火索。雖然最終朱棣也死在了北征的道路上,但是整個行動卻是能和下西洋、修大典相提並論的時間,充分凸顯了明朝的強盛國力,換來了北方几十年的和平和安寧。
而土木堡之變,完全屬於明朝的“閃光點”,宦官亂政。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野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 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英宗被俘。
因此來說這兩件事的關係不大。要是硬說有關係,那可能就是朱棣的餘威,讓明英宗過度高估自己的能力吧。
-
3 # 香茗史館
明成祖朱棣五徵漠北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當時北元對明朝的威脅仍然較大,明成祖五徵漠北之後,韃靼和瓦剌均遭受重創。只是讓朱棣沒想到的是,在他五徵漠北之後,韃靼竟然一蹶不振,最終間接促使了瓦剌的崛起,而土木堡之變正是崛起之後的瓦剌一手製造的。
這個問題我分三個方面來回答:一是朱棣五徵漠北的背景;二是五徵漠北間接促使了瓦剌的崛起;三是“土木堡之變”的影響
朱棣五徵漠北的背景元末明初,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眼見不敵來勢洶洶的明軍,直接帶著餘部逃回了大漠老家,北逃的元朝政權被稱為北元。此時的元朝雖然已經滅亡,“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可見北元實力尚存,對明朝北部邊境仍然形成了嚴重威脅。洪武年間,朱元璋就三番兩次的派遣軍隊對北元勢力進行征討,然而由於補給困難、敵蹤難尋等原因,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朱棣登基之後,北元已經分裂為了韃靼和瓦剌兩部,韃靼尤其勢大。朱棣之所以遷都北京,將戰略重心北移顯然也是重要因素。為了削弱北部的威脅,永樂七年,朱棣命令淇國公丘福為徵虜大將軍,領兵十萬征討韃靼,然而最終落了個全軍覆滅的下場,朱棣大怒,為了解決邊患,這才決定親征。
之後,朱棣分別於永樂八年(1410年)、永樂十二年(1414年)、永樂二十年(1422年)、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先後五次親征漠北,除了第二次的目標是瓦剌之外,其餘四次都是以韃靼為主。
永樂皇帝五徵漠北都是為了打擊漠北殘餘勢力採取的軍事行動,沉重打擊了北元殘餘勢力,使得明朝北部邊境威脅得以緩解,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北方的威脅。
五徵漠北卻間接促使了瓦剌的崛起瓦剌在元朝時期被稱為斡亦刺,成吉思汗的後代子孫長期與斡亦刺保持著通婚的傳統,也算是元朝的堅定支持者。
元朝末年,隨著元朝皇室的衰微,瓦剌趁機擴大實力,但由於韃靼才算是正兒八經的黃金家族後裔,加上元朝殘黨是主動撤退,實力得以保留,而瓦剌勢力則相對較為分散,所以在朱棣北征前的瓦剌實力並不如韃靼。
分裂之後的瓦剌和韃靼相互之間常常發生征戰,瓦剌顯然不是韃靼的對手,於是在永樂六年(1408年),瓦剌首領馬哈木等人遣使嚮明朝稱臣,朱棣則分別分封瓦剌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慫恿其和韃靼征戰,使其內鬥。
在明成祖朱棣第一次北征後,韃靼實力大損,瓦剌則趁機崛起,並在永樂十年擊殺了黃金後裔、韃靼的可汗本雅失裡,繼而南下攻擊明朝。結果惹怒了朱棣,明成祖第二次發動北征,將瓦剌殺的大敗。
打敗之後的瓦剌立即認慫,次年嚮明朝進貢馬匹謝罪。不久後,馬哈木去世,其子脫懽繼位。而之後由於韃靼太師阿魯臺多次犯邊,朱棣又進行了三次北伐,阿魯臺一次逃跑,兩次大敗,韃靼實力進一步受損。
朱棣去世之後,宣德、正統年間,為了彌補朱棣連年征戰造成的虧空,加上北元餘孽勢力大損,明朝沒有繼續發動大規模北伐,這一時期瓦剌不斷征討韃靼,實力大漲。
宣德九年(1434年),脫懽擊殺韃靼太師阿魯臺。正統初年,脫懽又擊殺了瓦剌的其他兩部首領賢義王和安樂王,從而一定程度上統一了蒙古帝國,並立黃金後裔脫脫不花為可汗,自立為丞相。
正統四年(1439年),脫懽死,其子也先繼位,稱太師淮王。至此,瓦剌已經重新崛起為明朝北方的大患。
正統十四年,也先大舉攻明,宦官王振挾英宗親征,敗於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的影響我認為“土木堡之變”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軍政官員嚴重斷層。“土木堡之變”導致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人全部被殺,無數文官武將戰死;財產損失不計其數;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軍火武器研發亦被大大阻礙。
二是皇位之爭導致內耗嚴重。“土木堡之變”導致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被緊急立為皇帝,後來也先將已經毫無用處的明英宗放回,明英宗南歸後,以及皇儲問題,景泰、天順年間,明朝皇權鬥爭極為激烈,朝臣則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左右搖擺、嫁禍誣陷,鬥爭也更加殘酷。而明英宗復位之後,為了穩固皇位更是殺了以于謙為首等眾多權臣,導致明朝軍政在土木之變之後第二次斷層。
三是文官集團強勢崛起。由於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文官集團迅速崛起,而皇帝只能透過內廷的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這造成了文武大臣和君主離心離德,更造成了明朝中後期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黨爭、內耗嚴重的局面。
-
4 # 四十五度說
土木堡之變是發生在五徵漠北二十五年後,按照時間上來說是沒有什麼聯絡。明成祖朱棣五徵漠北之後,感覺北方勢力基本上被他掃平,殘餘勢力不足為懼。便放心的把北方几個重要軍事據點放棄了,放棄了這幾個軍事據點之後,明朝長城之外守無可守。
不可否認的是朱棣五徵漠北確實取得了勝利,雖然只是前三次,後面兩次都無功而返。在此期間蒙古人為了躲避明朝正規部隊,將整個部落都往北遷移,蒙古人在遷移的途中,損失很大。特別是牛羊在遷移途中累死餓死不計其數,還有懷孕的母羊流產,整個牲口的儲蓄量大大減少。明朝北征的季節都是在春季,蒙古人在草原上飢寒交迫的捱過了一整個冬天,好不容易盼到開春季節。水草豐茂的季節還沒有到來,就被迫遷移,蒙古部落元氣大傷。
朱棣出征離推翻元朝不過短短四十多年,經歷元朝末年戰亂的百姓還沒有恢復過來,明朝廷又開始四處征戰。朝廷為了增加賦稅,大肆印刷鈔票,引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在此期間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山東地區就發生了唐賽兒的農民起義。
經歷過明成祖的教訓之後,後來繼位的兩任皇帝都不在動漠北地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宣宗朝還放棄了開平衛,這導致長城之外再無據點。明朝初期對蒙古部落的猛烈打擊,導致了草原政權分裂。整個蒙古草原大家各行其是,就是這種零散毫無組織的部落,在土木堡之變的時候把大明帝國的皇帝俘虜了。明成主朱棣雖然嚴重打擊了蒙古部落的勢力,但放棄長城以外的軍事據點,從長遠上來看也為土木堡之變埋下了伏筆。
回覆列表
正確,歷朝歷代邊患問題始終困繞著中原皇朝,為了防止蒙古做大,寇邊,和其它少數民族結盟,必須要對他打擊,提高自已的威望。
因為五次征伐成本太大,得利不多,空耗了實力,沒有有效打擊到蒙古,到土木之時兩方實力已差不多,因此造成了土木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