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厚土

    2020年12月17日,中國太極拳申遺成功,這是件大事、也是喜事、更是好事,值得中華民族、太極愛好者、太極各門各派慶賀和珍惜。而在此時,太極拳發源地問題又被拿到網上爭論,基本上是各唱各的調,難有綜合的、客觀的歷史求證。縷清太極拳歷史,必須瞭解太極拳形成發展歷程中的關鍵人物,由近及遠他們分別是翁同酥、楊露禪、武禹襄、陳長興、陳青平、蔣發、陳王廷、戚繼光、王宗嶽、張三丰、周敦頤、尹喜、老子。認識瞭解這些關鍵人物後,我想大家心裡就清楚明白了太極拳發展演變和創立的歷史。

    太極拳在產生髮展及傳承歷史長河中,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一是以武演道,道人作為煉丹的導引術,並在道人之間單線傳承和發展,武當山及張三丰做出了巨大貢獻;二是作為養家餬口的手藝,並在鄉野宗族內傳承和發展,陳家溝陳王廷做出了巨大貢獻;三是安身立命,並在皇宮大院內推廣普及,河北廣府楊露禪、武禹襄做出了巨大貢獻;四是強身健體,並讓天下人認識和傳頌,清末民初民的翁同酥做出了巨大貢獻。

    無論是湖北武當山、河南陳家溝、還是河北廣府,他們都是華夏寶地;無論是老子、周敦頤、張三丰、還是陳王廷、楊露禪、翁同酥,他們都是炎黃子孫;無論是長拳、炮拳、還是綿拳、太極拳,他們都是傳統武術瑰寶。華夏大地每一個地方、炎黃子孫每一個人、傳統武術每一個拳種,對太極拳產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既不能抹殺,也不能獨吞,這才是華人、各門各派應該持有的科學態度。

  • 2 # 劍芒

    唐有李道子、許宣平,傳至武當張三丰真人集大成傳於後世至今。總之不管唐還是宋元,反正不可能是陳家溝,更不可能是一介農夫陳王廷!

  • 3 # 鄴城黃振江

    太極拳的發源確實夠後人煩的了,最後到底有沒個結果還不好說。不過,我們現代人爭來論去也沒啥意思。實際上,早在楊露禪學拳的年代這個問題就有結論了。對於太極拳的貢獻,歷史上恐怕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超過楊露禪了。而楊露禪對太極拳傳承的說法,應該最權威,最可信,最無爭可議了。其孫楊澄甫在其《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中述:“先大父詔之曰,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峰。傳之者為王宗嶽,陳洲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陳長師。乃蔣先生髮唯一之弟子。其術本於自然,而為形不離太極。為式十三。”看來楊露禪拜陳長興學拳時,學的是蔣發唯一之弟子陳長師的太極拳,而不是陳王廷造的不傳外姓子弟的陳家炮捶。如果師承陳長興,卻不把師父的先人陳王廷奉為太極拳祖師,無論從歷史,從他位,從倫理,從人情,從武林傳統上都是說不過去的。因此,關於太極拳的傳承,楊露禪對後輩之“詔”應該是最權威的了。

  • 4 # 半山閒人wxl

    何時起源我們很難定論,但從一些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管中窺豹。

    越女,春秋時期劍術家,她的技擊理論,“凡手戰之道,內固精神,外示安儀”與太極拳理論的“內固精神,外示安逸”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熟悉的莊子在說劍篇中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與我們太極拳的“後發先至”也是同一理論。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字記載中其實已經形成了太極拳的理論。

    還有後來的南北朝時期程靈洗,唐朝時期的許宣平,元朝時期張三丰,王宗嶽,蔣發,陳長興,楊露禪……

    太極拳不是誰誰誰的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濃縮,一種載體,不去靜心悟練難得其中奧妙。

  • 5 # 漪思飄緒

    太極拳起源……目前,有據可證的是---當今太極拳,始於武禹襄《王宗嶽太極拳論》,武禹襄與楊露禪創編出後來流行的太極拳。

    如果說太極拳的起源、源頭......

    河北永年的武禹襄楊露禪、趙堡陳清平與陳家溝陳長興、蔣發、王宗嶽、張三丰、唐朝許宣平、南北朝韓供月......?

    武氏太極拳與楊氏太極拳、十三勢軟手與山西洪洞通背拳、戚家拳與峨眉通背纏拳、武當太極十三式與“三世七”拳......

    《王宗嶽太極拳論》、《楊家老譜》、趙堡《太極秘術》、唐村《李氏家譜》、戚繼光《紀效新書》\宋書銘《宋譜》......

    歷史久遠,難以尋覓。

    太極拳,太極與拳術的融合,不知始於何人,分支傳承自何人。初始可能是道家太極丹功的輔助煉形動作,之後轉成了一種小型技能拳功。傳入民間後,為便於實用實戰,借鑑了其他拳法的技術,融合成一套拳法。

    依照如今的資訊及說法,可以做如下推測------

    以前,世間沒有太極拳,初始只是道家養生修煉的“太極丹功”。至元末明初,在武當山九年面壁的張三丰,將文始派陳摶與全真教丘處機 所傳留的修真功法,融會貫通,形成了道家武當理論體系。

    為了道士雲遊的防身之需,融合唐朝道家“三世七拳”、陳摶的“六合八法拳”、峨眉的“通背纏拳”等,結合太極丹功動作,編出了簡單易學的“太極丹功拳”,即武當“太極十三式”,由起勢、抱球勢、單推勢、探勢、託勢、撲勢、擔勢、分勢、雲勢、化勢、雙推勢、下勢、收勢等十三組動作組成。

    這時,只是個小型拳功,即可健身,又可養生,隨緣而授。之後延伸出武當猶龍派太極拳;後來,有人將武當拳法帶到了北京白雲觀,歷代道長不斷改編融合,成為白雲觀張三丰太極拳

    傳聞,有個雲遊道士,將所學功法傳授給了俗家弟子王宗嶽(有爭議,但定有一人,此處的姓名是個符號)。民間拳法以實用為先,於是,王宗嶽將此小型拳功拓展成了一套拳法。

    王宗嶽將這套“太極丹功拳”,一脈傳至山西的傅山(傅青主1607~1684),融合創編為傅山太極拳或綿山太極拳(子午太極拳);另一脈,傳授給了蔣發,融合了千載寺太極宮的十三勢軟手,傳授給了趙堡邢喜懷(1594—1674),趙堡太極拳自此始。

    1639年,陳王廷(1612~1680)因考場闖禍,避難御寨山,與李際遇、蔣髮結識,交流武藝,在御寨山留下畫像(應在生前所畫;入殮後或補畫祭祀像,則會坐於廳椅)。清初1647年,李際遇因“王道士案”被殺,蔣發逃匿陳家溝,幫助陳王廷整理改編當地的少林拳術與通背拳術,1670年左右,統編為通背拳系。

    那時,蔣發私下傳留太極拳功一脈(與陳王廷同宗不同家)至陳長興。陳長興與趙堡拳師有交流,在傳授楊露禪太極拳術之後,將所學融合陳家溝炮錘與長拳(通背纏拳),創編出最初的“新陳家拳”一路與二路拳。自此,陳氏太極拳始於陳長興。

    陳長興忙於走鏢,兒子陳耕耘只好從師陳有本。陳有本為了讓陳耕耘很快練出功夫,改編了拳架,成為後來的陳氏太極拳風格。

    陳青平將趙堡太極拳與陳家溝拳融編為“新趙堡拳”

    1852年,武禹襄去趙堡從師陳青平,擁《王宗嶽太極拳論》,迅速能與楊露禪相匹敵。楊露禪讓兒子楊班候拜師武禹襄。楊家與武家 共參《王宗嶽太極拳論》,還拜訪道家養生之士,制定出了“十三勢架”,創編出當今的“太極拳”

    從此,世間“太極拳”之名,始於武禹襄、楊露禪。

    吳全佑師從楊露禪,其兒子吳鑑泉又拜師當時的太極高手宋書銘,編創出獨具風格的吳氏太極拳。1912年,武式太極拳傳人郝為真傳授孫祿堂,遂創出孫氏太極拳

    1909年——1919年,陳家溝陳鑫查書訪武,花費十年時間,用易經解釋陳家拳,編撰出《陳氏太極拳圖說》。1928年,陳發科到北京教拳,出版《炮錘》一書,之後在流行的楊氏太極拳風格影響下,將炮錘加了柔化練法,形成了如今的陳式太極拳

    楊家太極拳傳至楊澄浦,為了便於大眾健身,將家傳太極拳改編成適合大眾練習的太極拳法,迅速得到大眾喜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視後期製作需要學習哪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