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睿新教育

    分清敏感期出現的時間、採取相應措施

    0-6歲是手部發育的敏感期

    當孩子第一次有意識地向外界物體伸出他的手時,他對世界的探索就開始了。所以手的動作越複雜、越精巧、越嫻熟,就越能在大腦皮層建立更多的神經聯絡,從而使大腦變得更聰明。

    因此,家長應該為孩子提供動手的機會,開發孩子的智力。譬如皮球、積木、插塑、橡皮泥、拼圖、七巧板、珠子、剪紙等,讓孩子透過拍、插、捏、揉、擺、拼、穿、撥、剪等各種動作來操作玩具,發展智力。

    家長也可以抓住孩子愛動手的特點,讓孩子整理玩具、係扣子、用筷子吃飯、抹桌子、掃地、幫助媽媽擇菜等,既培養了手部動作的技巧,也鍛鍊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幼兒動作敏感期時,爸爸媽媽不要因為孩子好動、吵鬧,而不斷加以制止,要具有加倍的耐心,觀察孩子在動作訓練中所需要的幫助,實時引導,這樣才能健康全面的發展。

    社會規範敏感期時的教養措施

    利用寶寶2.5-6歲這個年齡段的特點,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融入一些社會和行為規範的教育元素,促進寶寶的社會化發展程序,提升寶寶的社會交往能力,讓他變成一個懂規矩、有分寸而又樂於分享、人見人愛的好寶寶。

    第一、及時捕捉孩子的社會敏感期。

    每個孩子的敏感期出現時間並不完全相同,家長要給予相應的關注,才能有的放矢地實施教育。

    第二、創設豐富而適宜的社會性環境,促進幼兒社會能力的形成。

    家長可以帶寶寶到社群,或去親戚朋友家與更多的小朋友交往,讓孩子在與同齡夥伴的交往中,學習協商、謙讓、合作等多種社會性技能。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參加夏令營、親子游等活動,給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節。

    第三、抓住偶發事件,發展幼兒的社會能力。

    比如孩子與好朋友爭搶玩具、因為寵物死去而傷心落淚、由於保護自己的好朋友將另一個小朋友打傷了等等。這時,家長一定不要盲目替孩子把問題解決掉,而應和孩子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最好策略,幫助孩子理解、接納、確立適宜的社會規範,學會解決社會規範性問題的能力。

    第四、適時協助而不干預。

    在具體事件的處理中,父母還要為孩子提供寬鬆、民主的生活環境,首先讓孩子自己做,不要過多幹預,並適時予以協助、指導。

    應對文化敏感期的措施

    4歲以後是文化的敏感期

    1、為孩子創設豐富、適宜的文化環境。

    現在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孩子、好學生。不過,效果並不都令人滿意。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父母習慣於說教。他們專門地、認真地、反覆地對孩子說要這樣,不要那樣,把原本生動鮮亮的生活弄得刻板而枯燥,不僅失去了家庭教育應有的那份溫馨和溫存,更使父母們因一味地注重了訓誡這件大事,而忽略了家庭中那些極重要的細節。

    教育其實是一種影響、一種薰陶,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最早的,第一性的;它對孩子的薰陶更是時時刻刻,具有永久性,因此,營造、構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

    (1)科學的環境:給孩子一種科學的環境依據的是孩子好動的心理。

    當小孩子四五歲時,我們就可以給他木片、小釘、小錘,教小孩子做簡單的玩具,如小椅子、小床、小飛機、小汽車,使他有初步構造玩具的能力。玩泥、玩沙都可以得到初步製做模型的能力。小孩子八九歲時,可玩玩水槍、弓箭,可用廢棄的紙筒做電話,拿磁鐵做各種遊戲;再大一些的孩子教他們做電鈴、收音機,給孩子適當的科學環境,以發展關於科學和技能和興趣。

    (2)藝術的環境:音樂的環境和圖畫的環境。

    孩子學音樂要從小學,大時學起來不容易了。透過音樂,聽力在小時候容易培養的。孩子從小就喜歡圖畫的,父母要給孩子創造可以隨時畫畫的環境,不能往牆壁上畫,就是牆壁上貼上紙,或掛上白板,桌子多備些紙張等,讓孩子隨時隨處能表達自己的快樂,也許孩子將來真能變成畫家。

    (3)文明的環境:主是要有文明的行為舉止。

    主要表現在:語言文明得體,使用禮貌用語,並注意說話的態度、方式,做到和氣、文靜、謙遜,不講粗言、髒話,不強詞奪理,不惡語傷人。舉止動作優雅合適,坐有坐相,站有站樣,爽直而不粗魯,活潑而不輕佻,恭敬而不迂腐,輕鬆而不懶散,不出現讓人家感到不舒服的舉動。文明的行為舉止,有助於人們之間關係融洽、和睦、協調,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家風,更有助於從小養成高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但是文明的舉止最好有一套合理的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規來明確,有了標準才能

    (4)積極的人際交往環境。

    人際交往不僅是為了尋求幫助,更是為了滿足精神上的需要。家庭成員之間,主要透過飯桌交談、影視討論、遠足旅遊、購物參觀、文體活動等形式進行。此外,還有與親戚、朋友、師長、同學等交往。積極的人際交往,基點在於互相尊重,具體表現為:禮貌待人,尊重別人的權利,尊重別人的人格,尊重別人的意見,尊重別人的勞動,尊重別人的興趣愛好等等。

    (5)勞動的環境。

    小孩子都有好動的,平時父母總是喜歡自己勞動而不願意小孩子去幫助他們。起居飲食種利事情要為孩子代勞。孩子小時當然要幫忙,漸漸孩子長大了,要使孩子自動,從旁幫他們獨立,比如宛若衣服、扣紐扣,穿襪子,不要因為穿得就幫。其它,如吃飯、掃地、疊被、澆花、洗衣、燒飯,要可能的範圍內,應當讓小孩子有勞動的機會發展他做事的能力,父母的工作就是培養兒童自己的勞動習慣,培養兒童自己獨立的能力。

    (6)健康的輿論環境。

    家庭輿論指的是家庭成員對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各種事物和現象作出的評價。更強調對家庭成員的恰當積極的評價。其中居主導地位的評價,是維護家庭這個群體的一種“凝聚劑”,也是衡量家庭文化層次的重要尺度。家庭輿論體現著家庭成員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道德修養、文化素質和心理狀態等內在品質,有正確與錯誤、積極與消極、健康與不健康之分。正確、積極、健康的家庭輿論,能增進家庭幸福,推動子女積極向上,為社會作出貢獻;而錯誤、消極、不健康的家庭輿論,則可能導致因分不清是非、善惡、美醜而迷失方向,甚至可能把家庭推向不幸的深淵。

    2、培養孩子對天文地理,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孩子到了兩三歲,對任何事物都會充滿好奇心,他們喜歡追著爸爸媽媽問:太陽為什麼會下山,月亮為什麼有時圓有時彎……爸爸媽媽不妨就借這個機會,培養起孩子對天文地理,對科學知識的興趣來,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簡單的邏輯思維,也培養了孩子愛思考、愛學習的好習慣。

    天文地理不分家,爸爸媽媽培養孩子天文興趣,也可以從地理知識開始。因為地球是人類的母親,讓孩子從身邊最熟悉的天體地球開始,容易讓孩子接受,從而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可以告訴孩子地球的構成,大陸和海洋的比例,地球的自轉公轉和潮汐、地震的原理等等。而在對地球有了基本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孩子學習認識其他的星星就容易理解得多。等孩子對我們太陽系的星星們都熟悉了,再進一步教給孩子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概念。

    在形式上,對於充滿好奇心的孩子,不妨從神話傳說和故事開始,引起孩子的濃濃興趣,比如盤古開天闢地、嫦娥奔月等,然後再從科學的角度,對各種情況進行邏輯性的講解。有的知識點比較難以理解,爸爸媽媽可以用實物,比如圓形的水果、球來進行實驗,既能讓孩子容易理解,也能加深孩子的印象。

    3、培養孩子的思維獨創性。

    為孩子創造寬鬆的家庭氛圍,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和各種新穎、獨特甚至有點可笑的創造性設想,不要阻撓孩子的自由發揮。告訴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消除孩子對書本上、大人話的百依百順。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自主活動,獨立辦事,鼓勵孩子用新辦法來解決問題。

    閱讀和書寫敏感期出現的時間

    閱讀敏感期一般出現在3歲半到4歲半之間。4歲左右的幼兒就具有一定的識字、寫字能力,一般的常用字,一天可以學習2-4個,經過3-4次的複習基本就可以掌握了;6歲左右幼兒的認字、寫字能力已有顯著提高。閱讀與書寫敏感期比其他敏感期出現得較遲一些,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運動等敏感期內,得到了充分地學習,其書寫、閱讀能力便會自然產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餅餌怎麼組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