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貨的小確幸呀

    曾子說道“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這個是“夫子之易事也.”平易近人,很好相處.都是放著人家的優點,哪怕只有一個優點,都去讚歎去效法這個優點,不把別人的不好放在心上,“忘其百非,夫子之易事也”.大家可以感覺得到他時時都能肯定別人的優點,去讚歎別人、去幫助別人的優點,那跟人相處非常和樂,人家也很喜歡親近他.當老師的人就要讓學生喜歡親近,離我們遠遠的我們就不好教他了,尤其是我們假如帶著有色的眼鏡看某個同學,他就不敢親近我們.

    “見人有善若己有之”,看到別人的功勞優點,就像自己一樣高興,夫子沒有嫉妒心.前面是沒有傲慢,對人沒有成見,接著沒有嫉妒心.“是夫子之不爭也”,不跟人家爭高下.隨喜、肯定他人的功德、他人的功勞.這是第二個曾子觀察到的優點.

    第三,“聞善必躬親行之,然後導之.”這一點非常可貴,“是夫子之能勞也”.當夫子聞到經典,聞到他人的善言,觀到他人的善行,聞善了,他必親自自己去力行這個教誨、這個優點;自己做到了,“行之”;做到了才什麼?才去引導學生,做到再說,聖人.

    而且他要做到,他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對治自己的缺點.我們今天要有恆心,當然就要把這個五分鐘熱度的習性去掉.我們今天要念念為人著想,我們必然要把自私自利去掉;我們今天要謙卑,必然要把傲慢去掉;能夠時時肯定別人,必然要把嫉妒去掉.要去掉這些壞的習性容不容易?可是夫子都全力的去聞善行之,然後去引導孩子,而且他是他學生的好榜樣.當一個好老師不容易,得要下功夫在誰身上?在自己.夫子他求學問的態度可以從這裡看出來.有一次子貢在批評人,孔子就對子路講:“子路啊,你很賢德嗎?我都沒有時間去批評人,光是在自己的德行上下功夫對治習氣就沒有時間,你還有時間去批評人.”這個話當中也可以感覺得出來,夫子對於自己的道德學問的用心程度.

    那既然要做好學生,跟誰學?跟孔子.所以孔子之所以成為至聖先師,因為他就是最好的古聖賢王的學生,他才成為至聖先師.從哪裡看出來?孔子在《論語》裡面講,孔子說他“述而不作”,他沒有自己創造發明,他所講述的都是古聖先賢的教誨,他非常老實聽話;“信而好古”他對古聖先王的教誨沒有絲毫懷疑,而且這個“好”是讀書讀到吃飯忘了、睡覺忘了,非常高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樂此不疲.

    有人問子路:“孔子是什麼樣的人?”子路回答不出來.孔子事後就跟他講,你怎麼不跟那個人講,我這個人“發奮忘食”,很用功學習忘了吃飯;“樂以忘憂”,讀書讀到很快樂,“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都把年齡給忘了,“不知老之將至”,不知道自己幾歲了.大家有沒有讀到忘記自己幾歲了?很好,忘記自己幾歲連保養品都不用買了.

    孔子之所以成為聖賢,是因為他好學.夫子有講到,在一個住十個家族的小村莊裡面,一定可以找到一個德行忠信特質跟他差不多一樣的人.但是雖然有這麼好的特質,沒有他這麼好學.有好的特質,還要後天自我的培養、自我的用功,才能成為君子聖賢.

    孔子是非常好學的.好學表現在哪裡呢?另外《論語》又有講到,夫子講“君子食無求飽”,第一天陳真老師有講到,這一句話不要誤會:哎呀,讀書又沒的吃、又沒的住,不是這個意思,是不去重視它,夠用就好,知足.他所有的精神都在不斷提升自己、深入經典,“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一個人假如慾望很強,他要開智慧就很難,就被慾望給障礙住了.“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所以他不會去追求慾望,知足常樂,然後很用心的學習之外,落實在每件事情當中、每個言語當中.“就有道而正”,一有機會去請教,他就會很主動去請教,這是好學的表現.

    夫子在求學的態度當中,有提到一句,他曾經一天都沒有吃,“終日不食”.整夜都沒有睡,在那裡想想想,好像沒什麼收穫,不如去讀經典.因為我們在想一些事情,有時候想事情,會用著自己的執著點、分別這些念頭去想經典,可能就解偏掉了,不如看經典,看歷代這些契入聖賢境界的這些聖賢人的註解,你就更能領會經義.這裡告訴我們以經典為師,以法以經典為師,不然會“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都想錯了就麻煩了.自己想錯了又去告訴別人,去教學生又誤導學生.所以我們自己的人生經驗,都應該跟經典對照之後再去講,不然有時候我們的經驗可能跟性德不相應,自己不清楚.

    夫子又教誨到學習必須很主動,夫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這個“如之和”就是該怎麼辦?該怎麼辦?一個人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會主動去想,我該怎麼辦?我該怎麼突破?他就退縮了,他就放棄了,那這樣的人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了,誰也幫不了他.所以求學問要主動,要不恥下問,要自己有毅力去突破自己的習氣,不能一遇到困難了自己就退縮,要主動突破.

    夫子為學,夫子他教學的風範,首先,是他的身教.夫子有智慧,所以他因材施教;夫子他有智慧,所以他能抓到教育的根本:“夫孝,德之本也”,這都是他智慧的表現.

    “仁”,夫子仁慈,有德行.所以學生稱他“溫”,溫和.良,善良.恭敬、節儉、謙讓,這是他德行、仁德的表現.

    “勇”,夫子的勇表現在哪裡?“過則勿憚改”,只要發現自己有過失缺點馬上去改,勇氣.再來,夫子的勇氣是他有使命感承傳道統.夫子有生命危險的時候他都不怕,他說老天爺要讓這個道統傳下來,誰都傷不了我,他有這種勇氣承擔起整個民族文化的承傳.

    第一是身教,第二是夫子的慈悲心.他“誨人不倦”,教誨人從來不覺得疲憊,只要學生有得利益就是他最高興的事情.第三,孔子時時引導學生要立志,他才有學習的目標.孔子有一次問顏回、子路:“盍各言爾志”,你們談談自己的志向.諸位老師你們有沒有哪一堂課跟學生談志向?有沒有?(觀眾:有.)不簡單,你們跟夫子一樣,抓到了學習首先要有一個目標.再來,要有根本的動力.目標有了,動力是什麼?孝心、責任心、使命感.所以這裡看得出來,夫子重視立志,而且夫子的志向給學生做榜樣,夫子說他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希望老人安享晚年;朋友、夫妻之間都能夠誠信、真誠;然後下一代都能得到我們的慈愛、教導,使他們非常緬懷我們對他們的這些養育照顧.

    第四,夫子有教無類,只要肯學的孩子,他沒有一個不接受,然後都是成就人、成就學生.夫子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有一次有個孩子來了,他是從那個風氣特別惡劣的一個村莊來的.結果這個孩子來請教,其他的學生就說:“夫子你幹嘛教他?他們那個地方的素質不好,你跟他講白花時間,浪費體力.”夫子就告訴學生,他以前怎麼樣你們要包容.我現在教他,是因為他有學習的態度,我就應該全力教他,至於他以後怎麼樣,那“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要珍惜跟他這一段的緣分,有教無類.有恭敬心來求教的,沒有不教導的.

    再來,夫子因材施教當中,學生問如何行孝?夫子的答案都不一樣.如何做君子?夫子的答案都不一樣.都是因為他非常瞭解他的學生狀況,給他最適合他的教導,這個都是良苦用心.體會學生的情況,那是慈悲,又有智慧針對他的問題解答那就是智慧,所以當老師是“悲智雙運”.

    第六,夫子很能抓住機會點,提醒學生的錯誤.冉求是他的學生,有一天跟他說:“夫子,我不是不仰慕你的大道,我的能力不夠,學不了”.夫子給他講:“學不了,力量不夠,是走到一半了覺得力量不夠,你現在連做還都沒有做,你是畫地自限,你不是能力不夠.”這個機會點就提醒他了.

    第七,夫子也是教學相長.有一次夫子到了武城去,他的學生子游在那裡當官.他一進去聽到人家彈古琴,這些絃樂的聲音.夫子就很驚訝,這麼小的一個縣城居然用禮樂大道在教化,夫子就脫口而出:“割雞焉用牛刀.”其實夫子是太高興的了,看到學生在這裡治理的這麼好,太高興了,脫口而出,“割雞焉用牛刀”.結果子游馬上跟老師講:“夫子,你教我的,上位的人學禮樂、學道,他就能夠愛老百姓;老百姓學了禮樂這些大道,他就很能服從國家的法令跟領導的帶領.”夫子一聽完,子游講的對不對?對呀,而且是他曾經教他的.其實夫子剛好是太高興了,不小心講了一句玩笑話.但是他的學生馬上很慎重的說:“夫子,這是你教我的.”夫子馬上說:“啊,子游講的對,剛剛我開玩笑講錯話,是我不對.”他馬上就道歉,這叫教學相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歌舞為何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