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是一種慢性病,長期維持治療通常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們沒有進一步比較克林黴素和類固醇的治療效果。2010 年,Tempera 等建議:AV 的治療方法選擇應該考慮抗生素的抗菌譜,選擇對陰道正常菌群無干擾或者少干擾的藥物。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療策略是:維持正確的陰道區域性藥物濃度,同時最大限度地限制系統性吸收。
Donders 對 AV 和妊娠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發現 AV 會導致早產、早產、胎膜早破、胎兒感染和神經損傷。此外,大量研究證實,AV 中的需氧細菌來自於腸道菌群,主要是 B 型鏈球菌 (GBS),其次是腸桿菌科。GBS 是孕婦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體,它會增加早產的頻率和圍產期的細菌感染。當 GBS 定植於陰道內時,這些細菌與新生兒高死亡率和發病率有關。
由於 AV 導致的不良妊娠結局,Donders 建議臨床監測應集中女性妊娠期間異常陰道菌群的檢測。與需氧細菌過度生長容易導致早產和絨毛膜羊膜炎相比, 厭氧菌的過渡生長將會更糟糕。目前,最優治療孕期 AV 的方式尚未確定。克林黴素陰道栓劑 (抗菌譜包括革蘭陽性球菌和大腸桿菌) 的應用可以減少胎膜早破和早產的風險。益生菌的應用可以改善陰道微環境和降低由於陰道感染引起的早產風險。然而,大型的圍產期研究結果尚未公佈。
結論
總之,AV 既不是念珠菌病、滴蟲病,也不是細菌性陰道炎,它是基於微觀標準,特別是免疫學和臨床特徵的臨床上新定義的疾病。AV 的病因學和發病機制已開始被研究,進一步的研究是需要找到有效治療和預防方法。目前,我們需統一 AV 的診斷標準,尋找標準且有效的治療方法。
如果選擇抗生素,醫生應該考慮陰道需氧細菌的種類,力求對陰道乳酸桿菌生長干擾最小化。卡那黴素和克林黴素陰道栓劑對非妊娠女性 AV 的療效尚可。口服和區域性使用益生菌可恢復陰道正常菌群,減少復發。
抗生素治療
針對需氧細菌的藥物(如大腸桿菌、需氧型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棒狀桿菌和溶血性鏈球菌)都可以用於治療 AV。有研究支援 AV 患者進行系統性區域性卡那黴素和克林黴素的治療。
1994 年的一項回顧性分析顯示,Sobel 採用 2% 克林黴素栓劑治療 51 例 DIV 患者。45 名患者接受至少 1 療程 (14 天) 的治療,其中 19 名患者已絕經,16 名患者在之前接受了激素替代療法。第一次治療後大多數患者的臨床症狀和體徵有所改善,但其中 17 名患者接受了另一個療程的治療,因為她們的溼片鏡檢持續顯示不正常的陰道菌群以及 PH 升高。
此外,仍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隨診中發現仍有異常陰道菌群。6 名已絕經的患者被認為有雌激素缺乏,在雌激素補足後治癒。在這個報告中,革蘭氏陽性球菌是常見的對克林黴素敏感的菌種。
2004 年 Tempera 等證實克林黴素對 DIV 是有效的,大腸桿菌和腸球菌最常見的病原體。研究人員將 30 名被診斷出 AV 的女性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卡那黴素組和氯甲烯土黴素組)接受治療。因為這些藥物對革蘭氏陰性腸道細菌敏感且可替代陰道乳酸桿菌的作用。藥物劑量為每天一粒,共 6 天。
研究人員分別在治療後 7-8 天和 13-16 天對兩種藥物的有效性和耐受性進行評估。氯甲烯土黴素組的緩解率為 80%,而在卡那黴素組緩解率為 100%。此外,卡那黴素治療重度 AV 更有效。在隨診中,只有卡那黴素組實現了陰道內穩態完全恢復:陰道 pH 值恢復正常和含有豐富的乳酸桿菌。
2006 年,Tempare 等報道了 81 例 AV 患者的治療情況。女性患者治療 AV 連續 6 天使用含有 100 mg 卡那黴素 (n=45) 或 36 mg 氯甲烯土黴素 (n=36) 的陰道栓劑。研究人員分別在治療後 1-2 天和 30 天對其療效進行評估。在第一次隨診中發現白細胞數量減少。此外,卡那黴素組陰道粘膜燒灼感和瘙癢的緩解比氯甲烯土黴素組更為顯著。
2011 年,Sobel 等對 98 名 DIV 患者進行開放性研究。在這些患者中,53 名 (54.1%) 患者採用區域性 2% 克林黴素,45 名 (45.9%) 患者採用陰道內區域性 10% 氫化可的松 3-5g/d(n = 39)或醋酸可的松栓劑 25 mg 每天兩次 (n=6)。在這項研究中,84 名患者(85.7%) 的症狀平均在 3 周內得到緩解。其中 53 名 (63.1%) 患者 8 周後的溼片檢查正常,隨後停止治療。
然而,17 名 (32%) 患者在 6 周內復發,23 名患者在 26 周內 (43.4%) 接受復發後的治療。1 年後,25 名患者 (26%) 治癒。57 名患者 (58%) 症狀得到控制,但她們依然繼續接收治療。此外,研究人員在一年隨診的過程中發現,15 名 (16%) 患者的症狀只有部分得到控制。
DIV 是一種慢性病,長期維持治療通常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們沒有進一步比較克林黴素和類固醇的治療效果。2010 年,Tempera 等建議:AV 的治療方法選擇應該考慮抗生素的抗菌譜,選擇對陰道正常菌群無干擾或者少干擾的藥物。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療策略是:維持正確的陰道區域性藥物濃度,同時最大限度地限制系統性吸收。
益生菌治療
除了抗生素治療,陰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應該針對陰道微環境的復甦及其免疫力。益生菌能促進維持陰道內穩態的平衡和免疫調節。乳酸桿菌對陰道內環境的維持很重要,因為這些細菌能透過生產乳酸、過氧化氫以及競爭性粘附陰道上皮細胞對抗病原體定植。
對於慢性陰道炎(如 AV),醫生有必要透過藥物來維持防禦性菌群的生產,如甲硝噠唑、克林黴素或定期應用外源性乳酸桿菌 (如每月使用),長時間頻繁使用抗生素可產生副作用。
然而,外源性乳酸桿菌對於防止復發來說可能是一個更安全的選擇。Ozkinay 等在一項隨機雙盲假藥對照的臨床試驗中研究了 360 個陰道感染的病例,包括 BV、念珠菌病、滴蟲病和沙眼衣原體感染。在研究前,所有患者接受了 2-3 天的標準化抗感染治療,並被隨機分為兩組:240 例採用 Gynoflor(包含 107 左旋活性嗜酸乳桿菌和 0.03mg 雌三醇),另 120 例僅給安慰劑。患者接受連續 6 晚的栓劑治療,絕經後患者治療延長至 12 天。
治療的效果分別在治療結束後 3-7 天 4-6 周被評估。整體評估內容包括陰道 pH 值、總體評分和乳酸桿菌、病原微生物和白細胞的數量。結果表明,與假藥組相比,使用 Gynoflor 治療組的陰道微環境有明顯改善。因此,抗感染後恢復陰道內環境對於減少復發非常重要。
2010 年,Donders 等在陰道內菌群異常的女性中使用相同產品,發現與短期內使用甲硝噠唑治療 BV 的結果相似。此外,使用 Gynoflor 可以抵禦病原體復甦以此給乳酸桿菌提供更長的保護。由於長期使用抗生素所導致的副作用,區域性使用活性乳酸桿菌治療女性 AV 或 BV 可能是一個更安全的選擇。當然,長期反覆應用活性乳酸桿菌的療效還需要被進一步研究。
AV 和妊娠
Donders 對 AV 和妊娠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發現 AV 會導致早產、早產、胎膜早破、胎兒感染和神經損傷。此外,大量研究證實,AV 中的需氧細菌來自於腸道菌群,主要是 B 型鏈球菌 (GBS),其次是腸桿菌科。GBS 是孕婦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體,它會增加早產的頻率和圍產期的細菌感染。當 GBS 定植於陰道內時,這些細菌與新生兒高死亡率和發病率有關。
Javanmanesh 等人發現,GBS 培養陽性率為 22.8%(234/1028 名妊娠 35-37 周的女性)。英國牛津郡 Jones 等報道,21.3% 的孕婦在妊娠晚期感染 GBS。GBS 在絨毛膜組織的吸收和滲透會導致新生兒嚴重的併發症,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
2009 年,Donders 等調查了 1026 名妊娠 9-16 周女性 (其中有 759 名可做整體評估) 的第一次產前檢查,對陰道分泌物樣本進行溼片鏡檢和培養。妊娠早期無任何陰道菌群異常的女性難產風險比有陰道菌群異常的女性降低了 75%。AV 為球菌感染的女性 (8.3%) 早產和流產的風險增加。BV 患者 (8.4%)早產、早期早產和流產的風險增加。
此外,Carey 等研究了陰道菌群變化與早產風險增加之間的關係,對妊娠 23-26 周女性的陰道分泌物進行溼片鏡檢和培養髮現:大腸桿菌和克雷伯氏桿菌的增加是早產的獨立危險因素。
由於 AV 導致的不良妊娠結局,Donders 建議臨床監測應集中女性妊娠期間異常陰道菌群的檢測。與需氧細菌過度生長容易導致早產和絨毛膜羊膜炎相比, 厭氧菌的過渡生長將會更糟糕。目前,最優治療孕期 AV 的方式尚未確定。克林黴素陰道栓劑 (抗菌譜包括革蘭陽性球菌和大腸桿菌) 的應用可以減少胎膜早破和早產的風險。益生菌的應用可以改善陰道微環境和降低由於陰道感染引起的早產風險。然而,大型的圍產期研究結果尚未公佈。
結論
總之,AV 既不是念珠菌病、滴蟲病,也不是細菌性陰道炎,它是基於微觀標準,特別是免疫學和臨床特徵的臨床上新定義的疾病。AV 的病因學和發病機制已開始被研究,進一步的研究是需要找到有效治療和預防方法。目前,我們需統一 AV 的診斷標準,尋找標準且有效的治療方法。
如果選擇抗生素,醫生應該考慮陰道需氧細菌的種類,力求對陰道乳酸桿菌生長干擾最小化。卡那黴素和克林黴素陰道栓劑對非妊娠女性 AV 的療效尚可。口服和區域性使用益生菌可恢復陰道正常菌群,減少復發。
然而,還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鑑別診斷上對所有型別的異常陰道菌群有新的篩查方式,應對妊娠期女性進行治療並預防各種併發症(如胎膜早破、早產、新生兒感染、絨毛膜羊膜炎和能導致腦癱的顱內出血等)。妊娠期間需氧細菌感染的及時關注、早期診斷和治療有助於顯著改善圍產期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