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喜洋洋8696

    呂端 張齊賢 李沆 呂蒙正

    向敏中 畢士安 寇凖 王旦

    王欽若 丁謂 李迪 馮拯

  • 2 # 網紅記事

    宋真宗一般指趙恆。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真宗時期宰相

    呂端 張齊賢 李沆 呂蒙正

    向敏中 畢士安 寇凖 王旦

    王欽若 丁謂 李迪 馮拯

    1.呂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現廊坊安次區)人。北宋名臣,後晉兵部侍郎呂琦之子、尚書左丞呂餘慶之弟。

    呂端生於官宦之家,自幼好學上進。 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蔭補千牛備身。後周時為著作佐郎、直史館。北宋建立後,歷知成都府。宋太宗時累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拜相,出任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升門下侍郎、兵部尚書。為政識大體,以清簡為務。太宗稱其“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太宗駕崩後,呂端力挫陰謀,扶立太子真宗即位,以功加右僕射。鹹平二年(999年)以太子太保致仕。

    鹹平三年(1000年),呂端去世,年六十六。追贈司空,諡號“正惠”。《全宋詩》錄其詩二首。

    2.張齊賢(942年—1014年),字師亮。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南)人,後徙居洛陽(今屬河南)。北宋著名政治家。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張齊賢登進士第,先後擔任通判、樞密副使、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吏部尚書、司空等職,還曾率領邊軍與契丹作戰,頗有戰績。為相前後二十一年,對北宋初期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極大貢獻。史稱其“四踐兩府、九居八座,晚歲以三公就第,康寧福壽,時罕其比”。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張齊賢去世,年七十二。追贈司徒,諡號“文定”。有《書錄解題》、《洛陽搢紳舊聞記》傳於世。

     3.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鄉(河北邯鄲)人[。北宋時期名相、政治家、詩人。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李沆登進士第,任將作監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館。累遷至禮部侍郎兼太子賓客,輔導太子趙恆(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戶部侍郎、參知政事。鹹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監修國史。次年,改中書侍郎,拜東京留守。鹹平四年(1001年),加門下侍郎。鹹平五年(1002年),加尚書右僕射。

    景德元年(1004年)卒,年五十八,贈太尉、中書令,諡號文靖。乾興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廟庭。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

    李沆以清靜無為治國,注重吏事,尤為注意戒除人主驕奢之心。有“聖相”之美譽,史稱其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稱其為“宋一代柱石之臣”。

    4.呂蒙正(公元944年 - 公元1011年),字聖功,河南洛陽人。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狀元。呂蒙正中狀元后,授將作監丞,通判升州。後三次登上相位,封許國公,授太子太師。呂蒙正寬厚正直,對上遇禮敢言,對下則寬容有雅度。卒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諡文穆,贈中書令。

    5.向敏中(949年-1020年4月23日),字常之,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北宋大臣。後漢符離令向瑀之子。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及第,歷任工部郎中、給事中等。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拜同平章事。受任後,向敏中謝絕客人,門庭寂靜無聲,真宗因而稱讚說:“敏中大耐官職!”鹹平五年(1002年),再次拜相。

    晚年因買薛居正宅院,並與張齊賢爭娶薛惟吉遺孀,被指責“潔之操蔑聞”,貶戶部侍郎,出知永興軍。

    天禧四年(1020年)去世,年七十二歲,真宗為其廢朝三日,追贈太尉、中書令,諡號文簡,後因曾孫女向氏為神宗皇后加贈燕王。有文集十五卷。

     6.畢士安(938年—1005年11月14日),本名士元,字仁叟,一字舜舉。代州雲中(今山西大同)人。

    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進士。宋太宗太平興國中,為監察御史,出知乾州。淳化二年(992年),召入翰林為學士。宋真宗即位,權知開封府事。鹹平中,復為翰林學士,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為翰林侍讀學士。景德元年(1004年),進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拜平章事。澶淵之戰時支援寇準,力主真宗親征。景德二年(1005年)卒,年六十八,諡文簡。有文集三十卷,今已佚。《全宋詩》錄有其詩。

    7.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歷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後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乾興元年(1022年)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1023年),病逝於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諡“忠愍”,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仁宗親篆其首曰“旌忠”。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

    8.王旦 (北宋真宗時期名相)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王旦登進士第,以著作郎預編《文苑英華》。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景德元年(1003年),澶淵之戰時,從真宗至澶州,因東京留守、雍王趙元份暴疾,馳還權留守事。

    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監修《兩朝國史》。他善知人,多薦用厚重之士,勸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變。掌權十八載,為相十二年,頗受真宗信賴。但受王欽若說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書封禪之事。

    王旦晚年屢請遜位,天禧元年(1017年),因病罷相,以太尉掌領玉清昭應宮使。同年九月卒,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魏國公,諡號文正,故後世稱其為“王文正”。乾興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廟庭。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題其碑首為“全德元老” 。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全宋詩》錄其詩3首,《全宋文》收錄有其文。

     9.王欽若 (北宋宰相)

    王欽若(962年—1025年),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餘市)人。北宋初期政治家,宋真宗時期宰相、主和勢力代表。

    王欽若為淳化三年(992年)進士甲科及第。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太常丞、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職。澶淵之戰時,王欽若主張遷都金陵,與宰相寇準對立,出判天雄軍。大中祥符初年,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偽造天書,爭獻符瑞,封禪泰山。累官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他二度為相,被時人稱為“癭相”。

    天聖三年(1025年)卒,追贈太師、中書令,諡號“文穆”。因主導編纂《冊府元龜》而知名。

     10.丁謂(966-1037),字謂之,後更字公言,兩浙路蘇州府長洲縣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參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興元年(1019-1022)再任參知政事、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相),前後共在相位七年。

     11.李迪(971年-1047年11月1日),字復古,先祖為趙郡人,後遷家至濮州。

    景德二年(1005年),李迪狀元及第,歷通判、知州、知制誥、節度使等職,多次出入內外,兩度官至宰相。晚年以太子太傅致仕。

    慶曆七年(1047年),李迪去世,年七十七。追贈司空、侍中,諡號“文定”,仁宗親題其碑首為“遺直之碑”。《全宋詩》錄其詩,《全宋文》錄有其文。

     12.馮拯(958~1023),字道濟,孟州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太平興國進士,景德間除參知政事。祥符東封,以拯為儀仗使。卒諡文懿。《宋史》卷二八五有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道光即位本有嘉慶密旨,為何又出現一道特殊懿旨追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