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在清西陵慕陵的皇帝就是道光帝: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9.16—1850.2.25),原名綿寧,清朝第八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駕崩。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諡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慕陵,傳位第四子奕詝。
旻寧早期經歷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愛新覺羅·旻寧生於紫禁城擷芳殿。他出生時,父親嘉慶帝顒琰尚為普通的皇子。母喜塔臘氏為顒琰福晉(嫡妻)。是嘉慶帝嫡出的皇次子,由於長子早夭,所以他是事實上的嫡長子。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十歲的旻寧跟隨祖父乾隆皇帝打獵獲鹿,乾隆帝大喜,賜黃馬褂、花翎。
嘉慶元年(1796年),旻寧進行大婚,娶滿洲鑲黃旗布彥達賚之女鈕祜祿氏。十一月奉嘉慶帝賜冊,立為皇子綿寧的嫡福晉。
嘉慶四年(1799年)四月,嘉慶帝根據密建皇儲的家法,親自寫上旻寧的名字,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的鐍匣之內。
嘉慶十三年(1808年)正月,原配嫡福晉鈕鈷祿氏薨,繼娶佟佳氏為嫡福晉。
登基繼位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慶帝親赴熱河秋獮,旻寧跟隨父皇前往。此時嘉慶帝病重,御前大臣賽衝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禧恩、和世泰等人當眾開啟乾清宮的鐍匣,宣佈嘉慶四年的時候的詔書,立旻寧為皇太子。嘉慶皇帝駕崩後,當日就護送嘉慶帝的靈柩回北京。八月,旻寧在太和殿登基。
繼位爭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慶帝到熱河秋獮,命皇次子智親王旻寧、皇四子瑞親王綿忻隨駕。這年他六十一歲,“身體豐腴,精神強固”。二十四日,到達熱河行宮,“聖躬不豫”。當天,嘉慶帝到城隍廟拈香,又到永佑宮行禮,二十五日,病情嚴重,當夜崩逝暴死,死因不明。
國不可一日無主。嘉慶帝突然死去,皇位的繼承則成為當時朝廷頭等大事,於是,旻寧在承德繼位,成為清朝歷史上唯一在京城之外即位的帝王。事後,雖然道光帝曾明確地說:“予弱冠即蒙皇考殊眷,默定儲位。”但在史學界,旻寧的繼位卻留下了眾多的爭議。
祖制家法
嘉慶帝在熱河避暑山莊病逝後,本應立即派大臣急馳北京,到乾清宮取下正大光明匾後的秘密立儲敕書,但是,當時並沒有這樣做。
據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情狀,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拜文淵閣大學士,晉太子少保,管理刑部。
七月,戴均元和託津等隨從嘉慶帝到熱河秋獮,“甫駐蹕,聖躬驟有疾,不豫。變出倉猝,從官多皇遽失措”。戴均元和託津督促內臣翻檢皇帝遺物,最後在嘉慶皇帝近侍身邊的“小金盒”裡找到了傳位詔書,鐍匣沒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開啟時也沒有儲君等在場,這是違背清室家法的,有的學者認為“‘鐍匣’隨嘉慶帶往避暑山莊的記載,實難徵信。”此為歷史疑雲之一。
宗室建議
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建議由旻寧繼位。禧恩建議旻寧繼位表明:嘉慶生前並未就嗣之事在大臣中公佈,禧恩建議時也未公啟鐍匣,否則,託津、戴均元等就不會“猶豫”而不表態。所謂“公啟鐍匣,宣示御書”之說,存在矛盾,大可存疑。禧恩只是內務府大臣,按“家法”他沒有資格“建議旻寧繼位”。可是他又為什麼違背“家法”而這樣“建議”?此為歷史疑雲之二。
太后懿旨
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她在北京皇宮驚悉嘉慶崩於熱河行宮噩耗時,便發出懿旨:“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隨行在,自當上膺付託,撫馭黎元。但恐倉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
這個懿旨,對於旻寧嗣位,關係極為重要。旻寧在熱河接奉懿旨時,伏地叩頭,感激不盡!也是因為這個做法,讓母子二人後來的感情更加親近,後來所有正史只記載了避暑山莊公啟鐍匣之事。道光復奏皇太后文曰:“子臣(旻寧)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聖躬不豫,至戌刻大漸……維時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恭啟鐍匣,有皇父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硃諭一紙。該大臣等,合詞請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為重,繼承大統。子臣遜讓,至再至三。該大臣等,固請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頭,感悚不能言諭……謹將鐍匣所藏皇父硃諭,恭呈懿覽,謹繕折復奏,恭謝慈恩。七月二十九日。”當年康熙繼位,是孝莊太后的意思,但孝莊太后是用順治遺詔名義宣佈的,而不是用皇太后“懿旨”的名義。孝和皇太后指令旻寧繼位雖被後世稱頌為無私之舉,但這在當時是違背“祖制”、“家法”的,況且太后如何能肯定嘉慶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是旻寧?如果懿旨同遺詔發生矛盾怎麼辦?此為歷史疑雲之三。
朝臣態度
《清史稿·託津傳》記載:“仁宗崩於熱河避暑山莊,事山倉猝,託津偕大學士戴均元,手啟寶盒,奉宣宗即位。”
《清史稿·戴均元傳》也記載:“扈從熱河,甫駐蹕,帝不豫,向夕大漸。戴均元,乾隆進士,官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均元與大學士託津督內侍檢御篋,得小金盒,啟,宣示御書立宣宗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後發喪。”
這兩條記載,同《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不一致。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尋找並開啟鐍匣的情狀:在嘉慶臨終時,由託津、戴均元督促太監,翻箱倒櫃,尋覓鐍匣,最後由近侍找出小金盒。前引《清史搞.宗室禧恩傳》所載,禧恩建議立旻寧,託津、戴均元均猶豫,則並無其事。託津、戴均元開啟金盒時,也沒有見記載當事人旻寧在場。人們對此事的真偽產生懷疑。此為歷史疑雲之四。
《清宣宗實錄》也記戴:“仁宗疾大漸,召御前大臣賽衝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鐍匣,宣示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硃諭一紙。戌刻,仁宗崩……扈從諸臣,遵奉硃筆遺旨,請上即正尊位。上號慟仆地,良久方起。”《清宣宗實錄》是咸豐修的,不會同他父皇纂的《清仁宗實錄》相違背。
以上兩個實錄總算把這件事自圓其說。在相關的檔案中“公啟鐍匣”為“公啟密緘”。據此,當嘉慶病危時,臨終前召戴均元、託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啟鐍匣”,立旻寧為皇太子,然而,這同前面《清史稿·宗室禧恩傳》的記載相矛盾。此為歷史疑雲之五。
由上看出,旻寧繼位,得到以禧恩為代表的宗室之建議和認同,又得到皇太后的中宮懿旨和皇弟瑞親王綿忻的贊同,最主要是有軍機大臣等開啟鐍匣的御書聖旨。
儘管旻寧繼承皇位一波三折、撲朔迷離,但是這次國家權力的交接還是平穩的、和平的,歷史最終還是將旻寧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嘉慶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1820年10月3日),旻寧的登基大典在紫禁城太和殿正式舉行,宣佈:年號道光,以明年為道光元年。至此,中國的歷史再次開始站在新的政治舞臺上,但此後的中國歷史則進入了跌宕起伏、劇烈變革的晚清時期社會。
但就旻寧繼位這段歷史來說,不管其事件過程多麼的曲折複雜,他的確是這次皇位繼承事件中支援率最高的人選。
他得天獨厚地佔據了三大優勢:
第一、皇太后和他弟弟瑞親王綿忻同意他繼承皇位;
第二、宗室貴族、禧恩等支援他;
第三、四個軍機大臣在場同意了。
太后、宗室、朝臣這三個方面的強有力支援下,旻寧和平繼位的結局,避免了在皇位繼承上的骨肉相殘之爭,最終他成為執掌大清帝國的頭號掌舵人,是政治勝利者。
參考資料:
1.《清史稿·卷十七·本紀十七》
2.《清史稿.宗室禧恩傳》
葬在清西陵慕陵的皇帝就是道光帝: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9.16—1850.2.25),原名綿寧,清朝第八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駕崩。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諡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慕陵,傳位第四子奕詝。
旻寧早期經歷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愛新覺羅·旻寧生於紫禁城擷芳殿。他出生時,父親嘉慶帝顒琰尚為普通的皇子。母喜塔臘氏為顒琰福晉(嫡妻)。是嘉慶帝嫡出的皇次子,由於長子早夭,所以他是事實上的嫡長子。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十歲的旻寧跟隨祖父乾隆皇帝打獵獲鹿,乾隆帝大喜,賜黃馬褂、花翎。
嘉慶元年(1796年),旻寧進行大婚,娶滿洲鑲黃旗布彥達賚之女鈕祜祿氏。十一月奉嘉慶帝賜冊,立為皇子綿寧的嫡福晉。
嘉慶四年(1799年)四月,嘉慶帝根據密建皇儲的家法,親自寫上旻寧的名字,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的鐍匣之內。
嘉慶十三年(1808年)正月,原配嫡福晉鈕鈷祿氏薨,繼娶佟佳氏為嫡福晉。
登基繼位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慶帝親赴熱河秋獮,旻寧跟隨父皇前往。此時嘉慶帝病重,御前大臣賽衝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禧恩、和世泰等人當眾開啟乾清宮的鐍匣,宣佈嘉慶四年的時候的詔書,立旻寧為皇太子。嘉慶皇帝駕崩後,當日就護送嘉慶帝的靈柩回北京。八月,旻寧在太和殿登基。
繼位爭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慶帝到熱河秋獮,命皇次子智親王旻寧、皇四子瑞親王綿忻隨駕。這年他六十一歲,“身體豐腴,精神強固”。二十四日,到達熱河行宮,“聖躬不豫”。當天,嘉慶帝到城隍廟拈香,又到永佑宮行禮,二十五日,病情嚴重,當夜崩逝暴死,死因不明。
國不可一日無主。嘉慶帝突然死去,皇位的繼承則成為當時朝廷頭等大事,於是,旻寧在承德繼位,成為清朝歷史上唯一在京城之外即位的帝王。事後,雖然道光帝曾明確地說:“予弱冠即蒙皇考殊眷,默定儲位。”但在史學界,旻寧的繼位卻留下了眾多的爭議。
祖制家法
嘉慶帝在熱河避暑山莊病逝後,本應立即派大臣急馳北京,到乾清宮取下正大光明匾後的秘密立儲敕書,但是,當時並沒有這樣做。
據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情狀,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拜文淵閣大學士,晉太子少保,管理刑部。
七月,戴均元和託津等隨從嘉慶帝到熱河秋獮,“甫駐蹕,聖躬驟有疾,不豫。變出倉猝,從官多皇遽失措”。戴均元和託津督促內臣翻檢皇帝遺物,最後在嘉慶皇帝近侍身邊的“小金盒”裡找到了傳位詔書,鐍匣沒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開啟時也沒有儲君等在場,這是違背清室家法的,有的學者認為“‘鐍匣’隨嘉慶帶往避暑山莊的記載,實難徵信。”此為歷史疑雲之一。
宗室建議
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建議由旻寧繼位。禧恩建議旻寧繼位表明:嘉慶生前並未就嗣之事在大臣中公佈,禧恩建議時也未公啟鐍匣,否則,託津、戴均元等就不會“猶豫”而不表態。所謂“公啟鐍匣,宣示御書”之說,存在矛盾,大可存疑。禧恩只是內務府大臣,按“家法”他沒有資格“建議旻寧繼位”。可是他又為什麼違背“家法”而這樣“建議”?此為歷史疑雲之二。
太后懿旨
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她在北京皇宮驚悉嘉慶崩於熱河行宮噩耗時,便發出懿旨:“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隨行在,自當上膺付託,撫馭黎元。但恐倉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
這個懿旨,對於旻寧嗣位,關係極為重要。旻寧在熱河接奉懿旨時,伏地叩頭,感激不盡!也是因為這個做法,讓母子二人後來的感情更加親近,後來所有正史只記載了避暑山莊公啟鐍匣之事。道光復奏皇太后文曰:“子臣(旻寧)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聖躬不豫,至戌刻大漸……維時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恭啟鐍匣,有皇父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硃諭一紙。該大臣等,合詞請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為重,繼承大統。子臣遜讓,至再至三。該大臣等,固請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頭,感悚不能言諭……謹將鐍匣所藏皇父硃諭,恭呈懿覽,謹繕折復奏,恭謝慈恩。七月二十九日。”當年康熙繼位,是孝莊太后的意思,但孝莊太后是用順治遺詔名義宣佈的,而不是用皇太后“懿旨”的名義。孝和皇太后指令旻寧繼位雖被後世稱頌為無私之舉,但這在當時是違背“祖制”、“家法”的,況且太后如何能肯定嘉慶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是旻寧?如果懿旨同遺詔發生矛盾怎麼辦?此為歷史疑雲之三。
朝臣態度
《清史稿·託津傳》記載:“仁宗崩於熱河避暑山莊,事山倉猝,託津偕大學士戴均元,手啟寶盒,奉宣宗即位。”
《清史稿·戴均元傳》也記載:“扈從熱河,甫駐蹕,帝不豫,向夕大漸。戴均元,乾隆進士,官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均元與大學士託津督內侍檢御篋,得小金盒,啟,宣示御書立宣宗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後發喪。”
這兩條記載,同《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不一致。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尋找並開啟鐍匣的情狀:在嘉慶臨終時,由託津、戴均元督促太監,翻箱倒櫃,尋覓鐍匣,最後由近侍找出小金盒。前引《清史搞.宗室禧恩傳》所載,禧恩建議立旻寧,託津、戴均元均猶豫,則並無其事。託津、戴均元開啟金盒時,也沒有見記載當事人旻寧在場。人們對此事的真偽產生懷疑。此為歷史疑雲之四。
《清宣宗實錄》也記戴:“仁宗疾大漸,召御前大臣賽衝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鐍匣,宣示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硃諭一紙。戌刻,仁宗崩……扈從諸臣,遵奉硃筆遺旨,請上即正尊位。上號慟仆地,良久方起。”《清宣宗實錄》是咸豐修的,不會同他父皇纂的《清仁宗實錄》相違背。
以上兩個實錄總算把這件事自圓其說。在相關的檔案中“公啟鐍匣”為“公啟密緘”。據此,當嘉慶病危時,臨終前召戴均元、託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啟鐍匣”,立旻寧為皇太子,然而,這同前面《清史稿·宗室禧恩傳》的記載相矛盾。此為歷史疑雲之五。
由上看出,旻寧繼位,得到以禧恩為代表的宗室之建議和認同,又得到皇太后的中宮懿旨和皇弟瑞親王綿忻的贊同,最主要是有軍機大臣等開啟鐍匣的御書聖旨。
儘管旻寧繼承皇位一波三折、撲朔迷離,但是這次國家權力的交接還是平穩的、和平的,歷史最終還是將旻寧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嘉慶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1820年10月3日),旻寧的登基大典在紫禁城太和殿正式舉行,宣佈:年號道光,以明年為道光元年。至此,中國的歷史再次開始站在新的政治舞臺上,但此後的中國歷史則進入了跌宕起伏、劇烈變革的晚清時期社會。
但就旻寧繼位這段歷史來說,不管其事件過程多麼的曲折複雜,他的確是這次皇位繼承事件中支援率最高的人選。
他得天獨厚地佔據了三大優勢:
第一、皇太后和他弟弟瑞親王綿忻同意他繼承皇位;
第二、宗室貴族、禧恩等支援他;
第三、四個軍機大臣在場同意了。
太后、宗室、朝臣這三個方面的強有力支援下,旻寧和平繼位的結局,避免了在皇位繼承上的骨肉相殘之爭,最終他成為執掌大清帝國的頭號掌舵人,是政治勝利者。
參考資料:
1.《清史稿·卷十七·本紀十七》
2.《清史稿.宗室禧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