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017387951926

    茶,是中國古代專門進貢給帝王將相享用的高等級茶葉。

    揭秘皇室貢茶:不同年代的皇帝,喝的都是什麼茶?

    貢茶的起源很早,公元350年,晉朝人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就記載:“土植五穀……丹漆茶蜜……皆納貢之”。

    宋代《本草衍義》中也記載:東晉元帝時,溫嶠官於宣城,上表貢茶千金,茗三百斤。由此可見,茶葉在當時就作為土特產進貢了。

    唐代貢茶

    貢茶形成規模在唐朝。不過唐朝之前的隋朝就有僧人為帝王獻茶治病了。

    顧元慶《茶譜》中說,隋文帝頭痛,有僧人煮茶做藥獻之,飲用以後病就痊癒了,這件事推動了社會上飲茶的興起。

    唐朝初期,主要是徵收各地名茶做貢品。隨著皇室飲茶需求的提升,逐漸感到這種土貢形式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於是,官營督造專門生產貢茶的貢茶院(貢焙)就誕生了。

    揭秘皇室貢茶:不同年代的皇帝,喝的都是什麼茶?

    當時比較出名的貢茶是陸羽品鑑後建議作為貢茶的顧渚紫筍,每年清明之前,顧渚紫筍製成後,就會被快馬加鞭送到京城,很有“紅塵一騎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味道。除了顧渚紫筍,蒙頂石花,霍山黃芽,常州陽羨等都是貢茶。

    唐代的貢茶多是蒸青團餅茶,製作過程非常繁瑣,大致分為採茶、洗茶、蒸茶、抖散、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乾、穿孔、解茶、貫茶、烘焙、成穿、封茶等。且產製規模極大,所需人工極多,“役工三萬人”,“工匠千餘人”,烘焙灶百餘所,每年朝廷要花重金生產萬串(每串1斤)以上貢茶。

    宋代貢茶

    經過唐朝數百年的發展,喝茶風氣日益盛大。到了宋代,社會上下均以飲茶為風尚,而且茶會、茶宴、鬥茶之風盛行。

    揭秘皇室貢茶:不同年代的皇帝,喝的都是什麼茶?

    宋代的皇帝較前代更愛喝茶,而且喜歡研究茶,其中以茶痴宋徽宗為最。因此,宋代貢茶在唐代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發展。

    宋代除了保留唐代的顧渚山貢茶院,宋太宗年間,還在福建福安建造了專門生產“建茶”的官焙,專門生產龍鳳餅茶,其中鳳凰山麓北苑貢茶最為出名。

    揭秘皇室貢茶:不同年代的皇帝,喝的都是什麼茶?

    宋太宗時期,北苑貢茶產茶數量並不多,“年僅獻五十片”,但到了宋徽宗宣和年間,年產已達四萬七片多片,可見其發展速度之快。

    宋仁宗慶曆年間,蔡襄將大龍團改成了小龍團,很得朝廷賞識,蔡襄也頗為自得,自詡“改而造上品龍茶,二十八片僅得一斤,無上精妙,甚合帝意”。

    小龍團茶價格非常昂貴,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記載:“茶之品無有貴於龍鳳者,小龍團茶,凡二十餅重一斤,值黃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

    揭秘皇室貢茶:不同年代的皇帝,喝的都是什麼茶?

    此後,在龍鳳團茶的基礎上,北苑貢茶又生產出了密雲龍、瑞雲祥龍等更精美的茶,其中以龍團勝雪為最,它以精選的熟芽剔去葉子,僅存茶心,有小龍蜿蜒其上,精美達到了極點。

    整個北宋期間,北苑貢茶品目多達四五十種,一年分十幾次運達京師,歐陽修有詩云,“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試新茶”。

    元明清貢茶

    元朝時,仍然保留了宋朝留下的御茶園和官焙。元大德三年(1299年),計有茶園120處,並在武夷四曲溪設焙局,焙工數以千計。

    明朝時,出現了炒青芽茶,蒸青團餅茶數量逐漸減少。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罷造龍團,改為貢芽茶(散茶)。當時產茶之地有茶必貢,數額巨大,且不能減免,因此茶農負擔也很重。

    他們除了要完成攤派的貢茶額之外,還要分擔喊山祭費。當時每年驚蟄日,建寧的官吏要祭拜御茶園邊上的通仙井,祭拜完畢後鳴金擊鼓,眾人一起喊“茶發芽”,場面蔚為壯觀。

    到了清朝,貢茶產地進一步擴大,江南江北都有貢茶,而且清朝皇帝很愛親自賜封貢茶。

    比如康熙皇帝南巡江蘇太湖時,巡撫以“嚇煞人香”進貢,康熙皇帝認為名字不雅,改為碧螺春,從此碧螺春成為貢茶,年年都需進貢。

    揭秘皇室貢茶:不同年代的皇帝,喝的都是什麼茶?

    到了乾隆時期,乾隆南巡時,為了搜刮地方名產,規定凡是進獻貢品者,平民可升官發財,犯人重刑減輕。如徽州名茶“老竹鋪大方”就是老朱廟和尚大方創制進貢的。

    此外,浙江杭州西湖龍井村還保留著當年乾隆皇帝遊江南時風味御茶的18棵茶樹。

    揭秘皇室貢茶:不同年代的皇帝,喝的都是什麼茶?

    總體來說,元明清時期的貢茶,經歷了很大變革。元朝仍以蒸青團餅茶為主,明朝開始改貢芽茶(散茶),炒青技術得到很大發展,此時蒸青、炒青、烘青茶並存。

    到了清朝,貢茶以烘青與炒青茶為主,技術更為精細,同時創制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等,廣大茶區都形成了多種茶類的貢茶。

  • 2 # 家有二寶萌媽

    那是因為古人的“茶”和我們現在的“茶”不一樣啊,古時候的“茶”更像是一道菜或者一碗大雜燴之類的吧。

    我們現代人,喜歡喝茶的,往往會沖泡一杯茶,捧在手中,聞著那清香,抿上一口便覺得是人間至味,覺得自己沉浸在淡泊的氣氛之中。但是呢,在古時候,起碼在唐朝之前包括唐朝,這個“茶”可不是像現在這樣的。在最初的時候,神農發現了茶葉。《詩經》有記載“堇荼如飴,皆苦菜也。” 。

    而後隨著社會發展,到了唐朝,便將炒好的茶葉放在火上烘烤,而後將其磨成粉末,最後再加上類似於蔥、姜、薄荷等東西一起熬煮,熬製成粥的樣子,然後再去吃它,這就是唐朝時期的“吃茶”了。那個時期還出了個茶仙陸羽,他寫了三部《茶經》,對於中國茶道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宋朝,和唐朝就不太一樣了。宋朝人追求風雅,不喜歡加那些亂七八糟的調味料,他們通常選用花生、芝麻、核桃等東西,用這些東西和茶一起,也是熬煮成粥的樣子,還有些人,喜歡在裡面加點鮮花瓣,來襯托自己的風雅。這是宋朝時期的吃茶,據說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日本使節來到中原學習,順便就把茶的文化帶了回去,最後發展出了抹茶。這種將茶葉煮成粥吃的風氣,一直被沿襲下來,直到後來明清時期,茶才從熬煮變成了沖泡。

    所以說,從最開始的時候,茶這種東西並不是飲品,而是一種藥材,因為其口感苦澀,所以才導致大家在裡面加入一些調味料或者其他的乾果之類的掩蓋它的苦味。

  • 3 # 蕶喥6813500

    先說喝茶。在清朝,的茶葉主要就分三種,第一種是花茶,第二種是綠茶,第三種是普洱茶,但這三種茶跟今天的茶截然不同。

      首先說花茶,在能喝到的花茶就是茉莉花茶。它的做法跟今天不太一樣,那時候的茶叫酵茶,也叫酵燻,南方人很這個。因為南方人比較愛喝新茶,不能發酵。這種茉莉花茶在最受歡迎,上到王公貴族,下到販夫,大家都喜歡。那些賣苦力的人,兜裡有了閒錢,也會衝一杯高碎,這個高碎又叫高末,就是茶的茶葉末。喝的時候非常費勁吐,但是味道香醇。

      第二種是綠茶。在清代,所有的綠茶都叫龍井,但是皇上喝的那個不太一樣。皇上喝的綠茶叫明前綠茶,這個茶很有講究。在清明之前找一些十三四歲的少女,胸前掛個小筐,她們不能用手去碰茶葉,而是用牙把茶葉的茶尖兒咬下來,這個茶是皇上喝的,說是能延年益壽祛除百病,但老百姓喝不上,所以老百姓喝的基本就是龍井。

      第三種就普洱茶,這個普洱茶與今天的普洱茶不是一回事兒,有一些是普洱,有一些是黑茶,所以只要在邊境雲南過來的茶磚、茶餅都叫普洱。清朝的人喝茶比較簡單,有個碗就行。講究點的人,會有個紫砂壺;再講究點,有個蓋碗兒就可以了。

      第二,就是茶館。茶館也分幾種,第一種茶館叫大茶館,這種茶館是幾進幾進的院子,非常大,然後裡邊的茶葉種類非常豐富。在這裡不光能喝茶,還能吃飯,還能訂席,所以這種茶館叫二葷鋪,既喝茶又吃飯又聊天,待一天都不覺得悶,所以這叫大茶館。第二種叫書茶館,這裡面會有評書。每場評書可能是2-4個小時,它分成幾段,每一段都打一次錢,然後喝上茶,聽著書吃的點心。第三種叫普通茶館,這種茶館裡面什麼都沒有,基本就是朋友聊天。第四種就不能說是茶館了,就是街邊擺的小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嘉利悲劇的簡單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