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生於皇室固然是出身尊貴,一生衣食無憂,但同時也時刻面臨危險,一著不慎便是萬劫不復。因此,出身卑微的李忱(初名李怡),選擇了用裝傻來保全性命,結果不僅得以順利度過四朝,而且使得宦官、大臣誤以為自己極好控制,竟然最終被擁立為帝。即位之後,李忱一改痴傻面貌,不僅一手締造“大中之治”,而且還被譽為“小太宗”。
元和二年(807年),鎮海節度使李錡起兵謀反,當時有善於相面之人對李琦說,生於潤州丹陽縣的鄭氏,將來必然會生下天子,李錡大喜之下,便將鄭氏納為侍妾。後李錡謀反失敗被殺,作為其侍妾的鄭氏也被以叛臣眷屬的身份沒入宮庭,成為唐憲宗寵妃郭貴妃身邊的宮女。
彼時,郭貴妃寵冠六宮,經常受到唐憲宗的寵幸,於是身為其身邊宮女的鄭氏,便也得以經常見到唐憲宗,後受到唐憲宗臨幸,為唐憲宗生下第十三子李忱。李忱雖然貴為皇子,但由於出身的問題,在皇子之中並不受寵,而鄭氏也並未“母憑子貴”,身份地位並未得到提升。
正如《舊唐書·唐宣宗本紀》所載,“帝外晦而內朗,嚴重寡言,視瞻特異,幼時宮中以為不慧”。或許正是由於身份太過尷尬,導致幼時的李忱在宮中少言寡語,給人留下了一種呆傻的印象,《郭弘裕墓誌銘》對此同樣有記載。
李忱十多歲時,曾經身患重病,在病勢愈發沉重之時,卻突然有光輝照耀其身,李忱馬上一躍而起,端正身體,拱手作揖,像對待臣下一樣,唐穆宗見過看過後,撫其背道,“此吾家英物”。此後,李忱又經常夢到乘龍上天,而其母鄭氏為了兒子安全,卻勸其不要太過招搖,而其母的勸告,或許是李忱長期裝傻的另外一個因素。
憑藉著韜光養晦的功夫,李忱在安然渡過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四朝的同時,也見證了朝堂上的明爭暗鬥和風起雲湧。李忱雖然是唐文宗和唐武宗的叔父,但卻因出身和性格而被他們所看不起,不僅經常當著大臣們的面逼其說話取樂(李忱可能有點口吃),唐武宗更是對其毫不禮遇,李忱更是被取笑為“光叔”(李忱獲封光王),不過李忱對此毫不在意。
到了會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病危,雖然他有五個兒子,且皆較為年幼,而李忱當時已經三十多歲,但宦官馬元贄等仍然認為李忱相對更為容易控制,於是便假借唐武宗之命,將其立為皇太叔,成為皇位繼承人,唐武宗於同日崩逝,李忱即位為帝,是為唐宣宗。
成為皇太叔之後,李忱開始“勾當軍國政事”,而直到此時,滿朝文武和權宦才發現李忱的不簡單,然而此時說什麼都晚了。
李忱即位之後,為了重掌朝中大權,次日便免去了素來厭惡的權相李德裕宰相之職,將其外放為荊南節度使,加授檢校司徒、同平章事。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誰也沒想到第一把火就會燒到執政多年、位重功高的李德裕,導致朝中文武無不驚駭,就連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
李德裕被貶的同時,同為“李黨”的李讓夷等人也隨之被貶,而隨著“李黨”失勢,“牛黨”卻受到李忱的大肆提拔,著名的“牛黨”成員、白居易堂弟白敏中隨即被提拔為宰相,而死於“甘露之變”的大部分官員也全部得以昭雪,隨著雙方平衡被打破,“牛李黨爭”也就此被終結。
此後,在白敏中的操縱之下,“李黨”成員被一貶再貶,例如李德裕先於同年九月被貶為東都留守、東畿汝都防禦使,次年又被貶為太子少保、分司東都事務,再被貶為潮州司馬,結果等他剛趕到潮州,又被貶為崖州司戶參軍,最終於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1月)病逝於崖州,終年六十三歲。
與此同時,李忱對於宦官的權力也進行了極大限制,極大杜絕了宦官與外廷官員的往來。例如具有從龍之功的宦官馬元贄,雖然李忱對其極為恩寵,曾賜給其一條寶帶,後因宰相馬植與其交往甚密,馬元贄便又將寶帶轉贈了馬植,結果卻被李忱認了出來,於是第二天便下詔免去了馬植的宰相之職。
李忱在位期間,一改痴傻面目,雖然在位僅有十三載,但卻透過整頓吏治、限制宗室和宦官,在加強皇權的同時,使得朝中風氣大為改善,同時對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再加上李忱明察沉斷,從諫如流,恭謹節儉,且惠愛民物,使得國家相對安定繁榮,百姓安居樂業,一手締造了“大中之治”,李忱也被譽為“小太宗”,以致直到唐朝滅亡,百姓仍對其思詠不已。
在古代,生於皇室固然是出身尊貴,一生衣食無憂,但同時也時刻面臨危險,一著不慎便是萬劫不復。因此,出身卑微的李忱(初名李怡),選擇了用裝傻來保全性命,結果不僅得以順利度過四朝,而且使得宦官、大臣誤以為自己極好控制,竟然最終被擁立為帝。即位之後,李忱一改痴傻面貌,不僅一手締造“大中之治”,而且還被譽為“小太宗”。
元和二年(807年),鎮海節度使李錡起兵謀反,當時有善於相面之人對李琦說,生於潤州丹陽縣的鄭氏,將來必然會生下天子,李錡大喜之下,便將鄭氏納為侍妾。後李錡謀反失敗被殺,作為其侍妾的鄭氏也被以叛臣眷屬的身份沒入宮庭,成為唐憲宗寵妃郭貴妃身邊的宮女。
彼時,郭貴妃寵冠六宮,經常受到唐憲宗的寵幸,於是身為其身邊宮女的鄭氏,便也得以經常見到唐憲宗,後受到唐憲宗臨幸,為唐憲宗生下第十三子李忱。李忱雖然貴為皇子,但由於出身的問題,在皇子之中並不受寵,而鄭氏也並未“母憑子貴”,身份地位並未得到提升。
正如《舊唐書·唐宣宗本紀》所載,“帝外晦而內朗,嚴重寡言,視瞻特異,幼時宮中以為不慧”。或許正是由於身份太過尷尬,導致幼時的李忱在宮中少言寡語,給人留下了一種呆傻的印象,《郭弘裕墓誌銘》對此同樣有記載。
李忱十多歲時,曾經身患重病,在病勢愈發沉重之時,卻突然有光輝照耀其身,李忱馬上一躍而起,端正身體,拱手作揖,像對待臣下一樣,唐穆宗見過看過後,撫其背道,“此吾家英物”。此後,李忱又經常夢到乘龍上天,而其母鄭氏為了兒子安全,卻勸其不要太過招搖,而其母的勸告,或許是李忱長期裝傻的另外一個因素。
憑藉著韜光養晦的功夫,李忱在安然渡過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四朝的同時,也見證了朝堂上的明爭暗鬥和風起雲湧。李忱雖然是唐文宗和唐武宗的叔父,但卻因出身和性格而被他們所看不起,不僅經常當著大臣們的面逼其說話取樂(李忱可能有點口吃),唐武宗更是對其毫不禮遇,李忱更是被取笑為“光叔”(李忱獲封光王),不過李忱對此毫不在意。
到了會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病危,雖然他有五個兒子,且皆較為年幼,而李忱當時已經三十多歲,但宦官馬元贄等仍然認為李忱相對更為容易控制,於是便假借唐武宗之命,將其立為皇太叔,成為皇位繼承人,唐武宗於同日崩逝,李忱即位為帝,是為唐宣宗。
成為皇太叔之後,李忱開始“勾當軍國政事”,而直到此時,滿朝文武和權宦才發現李忱的不簡單,然而此時說什麼都晚了。
李忱即位之後,為了重掌朝中大權,次日便免去了素來厭惡的權相李德裕宰相之職,將其外放為荊南節度使,加授檢校司徒、同平章事。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誰也沒想到第一把火就會燒到執政多年、位重功高的李德裕,導致朝中文武無不驚駭,就連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
李德裕被貶的同時,同為“李黨”的李讓夷等人也隨之被貶,而隨著“李黨”失勢,“牛黨”卻受到李忱的大肆提拔,著名的“牛黨”成員、白居易堂弟白敏中隨即被提拔為宰相,而死於“甘露之變”的大部分官員也全部得以昭雪,隨著雙方平衡被打破,“牛李黨爭”也就此被終結。
此後,在白敏中的操縱之下,“李黨”成員被一貶再貶,例如李德裕先於同年九月被貶為東都留守、東畿汝都防禦使,次年又被貶為太子少保、分司東都事務,再被貶為潮州司馬,結果等他剛趕到潮州,又被貶為崖州司戶參軍,最終於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1月)病逝於崖州,終年六十三歲。
與此同時,李忱對於宦官的權力也進行了極大限制,極大杜絕了宦官與外廷官員的往來。例如具有從龍之功的宦官馬元贄,雖然李忱對其極為恩寵,曾賜給其一條寶帶,後因宰相馬植與其交往甚密,馬元贄便又將寶帶轉贈了馬植,結果卻被李忱認了出來,於是第二天便下詔免去了馬植的宰相之職。
李忱在位期間,一改痴傻面目,雖然在位僅有十三載,但卻透過整頓吏治、限制宗室和宦官,在加強皇權的同時,使得朝中風氣大為改善,同時對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再加上李忱明察沉斷,從諫如流,恭謹節儉,且惠愛民物,使得國家相對安定繁榮,百姓安居樂業,一手締造了“大中之治”,李忱也被譽為“小太宗”,以致直到唐朝滅亡,百姓仍對其思詠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