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跑跑44226158
-
2 # 網上人生—Thinking
諸葛亮深知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在三國中,蜀漢國力最弱,如果有條件的話,發展經濟,增加人口是最理想的國家治理方針。
但是,在曹魏虎視眈眈和孫吳伺機而動的情況下,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滅國,諸葛亮待卸不得。。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更不可能選擇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否則,蜀漢早就滅了。
諸葛亮唯一可選的就是以功為守,聯合孫吳的國防政策,對外鞏固邊境,對內發展經濟,休養生息,尋找機會,有所作為。
-
3 # 犀利點評專家
因為這是先皇的遺願,他不這樣做,朝中就會有人反他,就會說先皇走之後,你就霸者這個位置活著安逸享受的生活了,而且那時候劉阿斗本來就是能力不足,更會有人說他控制劉阿斗這些。
-
4 # 破曉修羅
蜀漢群臣,分為剛開始跟著劉備的,來自荊州的,來自川蜀的。
所以,蜀漢內部,黨爭是天然存在而且無法消弭的。這樣的蜀國,隨時可能分崩離析。
自古以來,解決內部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強調外部矛盾。
給所有人一個外部強敵,逼迫所有人團結起來。許諾戰勝外部敵人之後更大的利益,避免內部爭權奪利。
對於蜀國而言,最好的藉口就是北伐,最大的敵人就是曹魏,最大的利益就是光復漢室。
北伐可能會輸,但是如果不北伐,蜀國會崩。
這就是為什麼劉備死後,諸葛亮和姜維都前赴後繼的堅持北伐的原因。
-
5 # 德才兼備海洋王
首先諸葛亮知道北伐成功很難,但並不是一定不行,就像現在人買彩票似的,成功機會很渺茫,但也有一大批人樂死不疲的買呢!至於為什麼屢次屢敗還一直北伐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立國根本。蜀漢不像東吳,東吳可以胸無大志可以偏安一隅,而蜀漢不進攻,不北伐,那麼就跟守土之犬沒有區別,與之前的劉璋沒有區別,這個政權的凝聚力和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就會被質疑。
你一個大漢正統,(記住諸葛亮打的旗號絕對是漢)卻偏居蜀中不思進取,也配叫漢朝?而且,長期苟且於蜀中,會慢慢消磨銳氣心志,失去天下大局的野望。孫子裝久了,最後可能真的變成孫子。在角落裡看久了,慢慢就只會看了,失去站起來的勇氣。比如東吳,孫策時期進取十足,隨時準備到中原幹一票大的,待到孫權,初時還有點想法,後面就真的成了一個稍微有點強的守土之犬了。
第二,穩定內部。蜀漢內部也是有派系的,雖然蜀漢政權相對於魏吳兩國清明一些,但也並不是鐵板一塊。
益州本土有本來就不怎麼聽話又很會拖後腿的本土派,比如皇戚吳家等等。這些多是世居益州的世家,掌握蜀中大量的人口與土地,在蜀漢的基層統治當中擁有巨大的能量。同時也最不想北伐,習慣於劉璋麾下的苟且,誰又願意拼命?再者,北伐或成或敗,益州派都得不到什麼利。執掌大權的,也最有能力的是已經失去根基的荊州派,還有五湖四海跟著劉備來到蜀地的元老們,比如諸葛亮蔣琬等人,這些人根基不在蜀中,不像益州本土派有滋養有根源有基本可以生息綿延,一旦偏安一隅,他們的力量會日趨弱小直至慢慢消亡。他們是最迫切的進取派 ,只有打下新的地盤,也會有新的土壤。蜀漢必須北伐,必須在恢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大旗下,蜀漢政權才能統合力量、穩定政權,才能避免陷於內鬥無法自拔,畢竟三國裡蜀漢底子最薄,經不起折騰。
第三,唯一生機。有些說蜀漢應該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的真是醉人,是不是有點太相信天府之國的可塑性了。蜀地是易守難攻,也是一大糧倉,但是再怎麼強也是僅僅一州之地,人口耕地資源就算給諸葛亮一個300%的buff也不可能跟魏吳比發育啊。
蜀漢畢竟只有益州,而曹魏是青並徐涼冀幽豫袞加上司隸九州之地,大漢最精華的中原之地全部在其囊中。吳也有荊揚交三州,還有個夷州臺灣。你讓諸葛亮和魏吳拼發展,那也太強人所難了。就像玩遊戲,你一個單礦的和人家十礦的拼後期,何來的自信?
那若諸葛亮不北伐,蜀漢如何?
首先內部不穩,蜀漢會和東吳一樣陷於內鬥中不可自拔還樂在其中。而且蜀漢內部版圖很奇葩,最有根基的益州本土派最無能無地位,最強的荊州派的根基被東吳奪走了,而元老派後繼乏力,一旦內鬥大規模開啟,它的慘象比東吳要厲害的多。而且前途無亮,蜀漢會發現自己越發展差距越大,越積蓄越毫無積蓄,最終活活悶死在四川盆地。畢竟,你增加十萬人口十萬錢糧的同時,人家得到的比你多十倍百倍,差距越來越大,統治者只會越來越迷茫,最終失去鬥志,守土待死而已。
總之,北伐是蜀漢唯一生機,不北伐,死的更快更慘。至於整個三國形勢,蜀漢將毫無存在感,魏晉不會先啃這快又硬又毫無威脅的石頭,掌握北荊州的魏晉在沒有後患的情況下收拾東吳是沒什麼問題的
-
6 # 周星安
因為諸葛亮和劉備兩人一貫配合默契,一個眼色一個動作都能明白各自的意思,心有靈犀一點通,劉備基本都是聽諸葛亮的,諸葛亮有自主權。劉禪雖然尊敬他,基本不聽他的,說了就當耳旁風,所以諸葛亮成了無用之人,叫誰心裡都憋氣,不如找個理由離開,離開的理由就是北伐曹操,才能帶走大部分兵力,成敗就此一舉,破釜沉舟,成了他也不會回來扶持劉禪這個混郡王的,敗了遺言遺書也留下了,臣本來就是一個布衣農夫,在南陽種地,不求什麼官什麼。所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等等,可能就是表達他最後的內心與不滿,好像也是人們說的後出師表。
-
7 # 壯志凌雲128980367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
8 # 慄鄉慄花香萬里
這跟唱空城計如出一轍。
老在自己家裡貓著,魏國認為你國力弱小,兵力不強,也不會有錢,所以它就有打算吃掉你的可能,曹操當年赤壁想決戰不就是這個目標嗎?一統天下。
所以進攻,就彰顯了國力強大,兵強馬壯,國富民強,魏國就不敢進攻,只有防守,從而保護劉備的江山。
這也可以表示諸葛亮對劉備的忠心耿耿。
-
9 # 小程看歷史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是因為諸葛亮傻也不是諸葛亮好大喜功窮兵黜武,之所以選擇北伐,是諸葛亮從蜀漢王朝的大局出發而制定一項重要的戰略決策!筆者認為他的目的無非以下幾點:
第一、 謀求發展當蜀漢王朝建立的時候,已經是公元221年了,此時北邊的曹魏東面的孫吳也都相繼建立起了新的政權和王朝,此時的東漢王朝已經正式結束,整個天下一分為三,三國也就正式形成。
然而三國中,就蜀漢政權位居西南偏安一隅,地廣人稀資源匱乏,發展空間極為有限,一個國家若是得不到長遠的發展,最終也會因為資源問題走向衰敗。
所以當蜀主劉備去世以後,作為蜀漢實際當家人,不得不為蜀漢王朝作長遠的打算,諸葛亮深知偏安一隅一定不會長久,要想得到長遠的發展,就必須要擴充蜀漢的勢力,北伐也就成了蜀漢唯一的發展途徑。
第二、穩固政權,凝聚人心公元214年劉備從荊州進入西川到公元221年,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就建立起了蜀漢王朝,可以說是反客為主,這難免會是原來的本土勢力感到人心不服。
如果蜀漢政權建立以後,諸葛亮不思進取偏居於此,久而久之內部矛盾也就會一天天日益劇增,蜀漢政權最終在內部就會分崩離析。這種結果不是諸葛亮想看到的,也更不是劉備想看到的,所以為了蜀漢政權的長治久安,諸葛亮不得不借先帝劉備匡扶漢室的名義發動北伐,目的就是凝聚人心轉移矛盾。
總結諸葛亮發動北伐的目的是想利用蜀漢有限的力量,去攻曹魏最薄弱的地方,諸葛亮發動北伐正真的戰略意義就是,集中優勢兵力,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蠶食雍涼,為蜀漢奪取更多的資源和財富,最終達到能與曹魏一決高下的實力。
回覆列表
以攻為守,才能苟延殘喘,而且北伐基本是在魏國的地盤打仗,對蜀境的民生破壞有限,如果不去北伐,多則十年少則5年,魏國兵精糧足後必然伐蜀,那樣以蜀國不足魏國三成的兵力人口,能有希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