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九區春蟲蟲
-
2 # 大地Lk
上述問題,我看過一樓主的講解,說什麼彝族苗族的血統有外來的血源,其實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其來源久遠,羌族東夷百越及後來的蚩尤部落,都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那麼,彝族的來源與古羌族關係最大,其次與東夷百越也有關係,現在的民族,那個民族以上述部族沒有關係。苗族是蚩尤的後代,也已得予論明,所以,民族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不要歧視少數民族的語言與習俗,更不要妄言少數民族的血統,什麼外來之說,特別是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其保留著中華民族最原始語言及生活習俗,在遠古時期,由於自然災害及部族戰爭,被迫遷移到西南地區,遠離了中原的戰爭與部族融合,也退出了中原文化及文明的發展程序,但是,為中華民族發展的演變,提供了許多活化石,以及中國文化與文明發展的多樣性和多元發展的證據。
-
3 # 東郭講古
簡單說,不展開!
白族:氐族爭霸中原失敗後南下,而非蒼山洱海之土著,後與古羌一部融合,逐步南遷。
彝族:古蜀國三星堆文明後裔,秦先王開蜀後,逃入大涼山避禍。
苗族:蚩尤之後,原屬東夷居山東,後受華夏族擠壓,先入淮泗,後入荊湘,楚國崛起後,遁入湘西雲貴大山大川。
三族之間沒有共同的淵源,起源於不同的族群,現在都屬於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
4 # 簡途旅行
現代苗族和白族、彝族民族源流並不相同。苗族源於東夷部落,而白彝二族很有可能源於西戎部落。在六七千年 ,居住在中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而古羌人很有可能是中國史書上“西戎”部落的後代。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遊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為單位,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勞浸”、“靡莫”等部族。當古羌人遊弋到西南時,西南地區已有與其先後到達的兩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和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後,他們了百濮、百越長期相處、互相融合,並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而主流觀點上認為這些與原著民融合後的古羌人便是白、彝二族的祖先。“彝族”這一民族稱謂出現的時間其實在49年建國之後。之前被稱為“夷族”。
解放前,彝族被稱為“倮倮”或“夷人”等多種稱呼,解放初被稱為“夷族”。彝族原來自稱“羅倮”,在彝語中“羅”(音)意思是虎,“倮”(音)意思是龍,以兩種代表力量與神秘無畏的動物自稱,意思是說彝族是勇敢和強大的民族,更多意義上反應了彝族人對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但舊社會各民族之間缺乏交流,外人稱彝族人為“倮倮族”有某些侮辱性。
解放以後,國務院開展對各個少數民族名稱的確定工作,毛主席和周恩來在北京會見彝族代表研究討論,在會議上提到以前彝族名稱不統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思,“夷族”也不好,因為夷原意是外族,大家認為新中國是由兄弟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大家應該平等互愛,更不應該有夷內之分,“夷”不利於民族團結。
毛主席提出了把“夷”字改為“彝”字,他認為鼎彝是宮殿裡放東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聽了很滿意,一致表示贊成。從此“彝族”就被正式定為彝族各支系的統一族稱。
“白族”共同體身份正式形成是在唐末宋初南詔大理國建立之時。早期白、烏(彝)並未分流。主流說法是二者是古羌人南遷後與原住民融合的後代。漢晉時期的“棘人”和唐宋時期的“白蠻”被認為是白族直接先祖。“苗族”的稱謂則要久遠的多。苗族早期是西南各少數民族的統稱,苗族以單一民族名稱出現在宋代。主流觀點認為對於苗族先祖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原始社會的蚩尤東夷部落,由於炎黃部落的擴張,苗族先主從黃河流域的山東地區被一路向南驅逐,商周時期在長江中下游流域建立“三苗國”,之後的兩漢、三國時代還有“南蠻”、“荊蠻”、“武陵蠻”等一系列稱呼。其部落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以至於東南亞越南、緬甸、泰國等過也有數量較多的苗族。 -
5 # 使用者98788548726
我一半白族,一半漢族。只聽說白族是遠古時期從彝族裡邊分離出來的貴族,五十六個民族裡邊唯獨就是彝族和白族過火把節,彝族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白族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五,兩個民族間有一部份語音是一樣的,但是表迖的意思卻不同,還有就是彝族有文字和語言,白族沒有文字有語言。
-
6 # 二龍192182988
一部華夏史,就是黃帝和蚩尤的鬥爭史!蚩尤是最後一任炎帝。老炎帝部落被黃帝和蚩尤瓜分。十夏九黎,黃帝貴族只佔人囗的10%,蚩尤的黎民百姓占人口90%!以後就是認黃帝的貴族和認蚩尤的百姓的鬥爭!周與楚的鬥爭,秦與楚的鬥爭,劉邦與項羽的鬥爭(劉邦本楚人,卻用秦壓楚,是為忘祖反叛),以後漢與匈奴(北三苗)與南蠻百越的鬥爭……
回覆列表
不講傳說,不根據古籍隻言片語牽強附會地說,白族的直接可靠祖先是南北朝時期在雲貴高原特別是洱海周邊的白蠻和河蠻部落;彝族可靠祖先則是烏蠻部落。後來他們以烏蠻為主在唐代聯合建立了南詔國。宋代則以白蠻為主建立了大理國。而苗族的可靠祖先是秦漢之際位於湖廣地區的武陵蠻或者叫五溪蠻。後面這三族的發展脈絡非常清晰,無需多言。下圖為白族那麼他們的可靠祖先之前的前身分別是誰呢?這就是推測了。白族在白蠻之前恐怕和秦漢時期西南地區的僰人和昆明夷等當地土著以及中原移民有關。比如以漢唐的西南大族爨氏為代表的漢人移民逐步夷化,他們給當地人帶去了語言但是遵從了當地人的風俗;彝族在烏蠻之前恐怕和數萬年前從印度來到中國大西南的一部分族群有關,這部分人我們姑且代稱為古彝人,他們是在黃種人祖先來東亞前就進入雲貴高原和川西高原的部落。這支古彝人族群在之後的歲月裡吸收百濮、百越的一部分,最後被河湟谷底沿川西高原南下的氐羌人徹底融合成為烏蠻。對苗族來說,幾萬年前從印度經東南亞來到嶺南,再北上到達湖廣,然後進入南陽盆地甚至來到中原的那部分族群是他們最早的祖先,這部分人我們姑且代稱為古苗人,他們後來分化出了古夷人分佈在江淮之間、山東半島和太行山東麓以及遼河流域,古夷人中又分化出了古羌人,分佈在關中盆地、黃土高原、河湟谷地、河西走廊。這三種同源的古羌人、古夷人、古苗人在中原爭霸最後融合出華夏族。華夏族南下融合百越形成漢族。沒有參與逐鹿中原的和爭霸失敗的部分逃入深山老林成為少數民族。其中沒有參與爭霸的古羌人由於被後來的華夏族勢力擠壓,紛紛南下,一路融合當地族群形成目前眾多的藏緬語族族群,包括白族和彝族。而爭霸失敗的古苗人南下湖廣,進入山區成為後世的武陵蠻,也就是苗瑤族群的前身。下圖為彝族按語言分類來說,苗族屬於苗瑤語族苗語支,分三大語群,苗族分佈廣,從湖南湖北到雲貴川再到中南半島都有。後來設計的拼音文字由於方言差異大而無法推廣,目前苗族多通用漢語文。而白語有兩種分類法。一是藏緬語族彝語支,一是漢語族。認為歸於彝語支的多從歷史和風俗考慮;提出歸於漢語族的多從語言本身考慮。因為白語的語法和漢語幾乎一致,詞序都是主謂賓。詞彙中大量古漢語藉詞和同源詞,更別提現代漢語藉詞了。這麼看上去白語彷彿是一個漢語的血親語言,甚至可以列為漢族方言了。但是白語中也有不少古代雲貴高原族群遺留下來的因素,這也是除了音調之外和漢語的顯著區別。白族可算是中國少數民族裡漢化較深的民族,也是大西南漢化最深的民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文,有人甚至認為白族就是古代漢族移民的後裔。白族分佈主要在雲南,貴州、湖南、四川、重慶等省也有零星分佈,有三大分支,西部(怒江)方言和中部(劍川)、南部(大理)方言差異性挺大,無非就是和周邊不同族群來往的結果。老白文基於漢字設計,現在的拼音白文由於方言差異而推廣不佳。彝語屬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大方言的區別,互相無法通話。有老彝文,多為宗教書籍,新的規範彝文在涼山州得到應用,其他地區由於方言差異大而無法推行。語言和同語支的納西族、傈僳族、怒族等最為接近。彝族分佈主要在川滇黔,由於分佈地區不同產生不同分支。有的早就進入封建社會,有的上世紀五十年代還處於奴隸社會。所以彝族各分支的守舊頑固程度天差地別。相對來說,川南和滇東北的大小涼山彝族最為守舊,社會發展嚴重受阻,古代風俗保留比較完整,以說彝語為主,而云南其他地方彝族比較開放,兼通漢語文,和周邊族群同步發展。彝語在歷史上深刻影響了漢語云南方言,尤其是音調和節奏,很直觀。下圖為苗族人口的話這三族裡苗族最多、彝族其次,白族最少。要說淵源的話,從歷史上看,這三族均為親緣民族,彝族和白族關係更近些,目前這三族分佈地域在大西南特別是雲貴有大量重疊,在新時期相互之間的密切交往一定會打破傳統成見,和國內其他民族一起走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