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聲的魅力

    一,現代人也能製造出來青銅器。只不過是紋絡沒有古代的傳神,也沒有古代人有耐心,因為古代人弄到一點銅是很不易的,都紙包紙裹地非常珍惜。而且工藝未必是現代人臆想出來的那些製造方法。另外在鑄澆的銅液中,錫和銅的比例未必準確,而且銅原料也未必相同。

    二,製造出來的青銅器和古代的青銅器沒法一樣。古青銅器是經過幾千年的氧化沁色有包漿的,這一點現代人沒法做到,即使仿古也是用強酸強鹼來腐蝕或者用土沁水浸等強制方法,根本沒有歷史的痕跡。

    三,現在有生產仿青銅器的作坊,而且在網上銷售。仿古青銅器上銘文都有,而且要啥器形來啥器形,網上都能查到貨源。有一點,假的永遠真不了。都能鑑定出來的。所以,能制,但不是真的!

  • 2 # 伍姬恩的江湖

    青銅器,是利用冶煉青銅合金的方式獲得的。

    世界最早的銅製品,發現於大約公元前一萬年至前九千年的伊拉克扎威·徹米地區。但是它不是青銅器,而是天然銅礦石的打製品。

    世界最早的青銅器,是誕生於中國的甘肅馬家窯的單刃青銅刀,距今已經5000年。從單純的打製銅製品,到透過成熟冶煉技術得到的青銅合金,這一過程花了大約5000年曆史。

    中國的青銅歷史,快速發展於夏朝時期,鼎盛於商朝、西周時期。最早的青銅器,有兩種用途:一是“納(內)、入”,即盛裝物件;一是“設”即陳設佈列。如最常見的青銅鼎,就是用來烹煮肉食、祭祀和宴享的;如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編鐘,就是用來陳列展示的。

    好了,回到問題。

    古代人確實造出了精美的青銅器。例如,位列中國十大傳世國寶的“四羊方尊”,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春秋晚期的“越王勾踐劍”,劍重僅875克,出土時寒光逼人,十分鋒利,屬國家一級文物。

    後人也不是造不出來古代時期的那種青銅器。文化和技術具有繼承性,後人的冶煉技術不見得比古人差。後人再沒造出古代的那種精美青銅器,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青銅器的誕生和發展具有歷史時代性,後人沒必要當做主流器具使用。最早的青銅器是用來盛裝東西的,其原因是銅礦石易獲得,透過較簡單的技術即可冶煉。西周晚期,中國開始使用鐵器,進入鐵和青銅並用的時代(早期鐵器時代)。相較於青銅,鐵礦石的儲量更大,硬度比銅大,更適用於農耕生產的需要。所以銅逐漸被鐵取代了主導地位。

    二、青銅器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從藝術性的角度講,後人確實很難造出青銅時代的那種青銅器。青銅器之所以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考古價值,在於其周身雕刻的銘文和紋飾。不同的紋飾,反應著同時期的文化主流,或者說圖騰崇拜。例如商朝的青銅器,會利用饕餮、夔龍、鳳鳥等獸面紋飾,以示對鬼神和自然的敬畏、對祖先的圖騰崇拜。這些藝術寓意,都不是後來的青銅器可以比擬的。

  • 3 # 風雲說收藏

    從歷代出土的青銅器中,以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製作規格最高,最為精美。反觀其後鑄造的青銅器,無論是工藝還是形制都無法跟先秦時期的青銅器相媲美,這給了大部分人一個錯覺,那就是先秦以後,人們再也造不出如先秦青銅器那樣精美絕倫的青銅器了。

    事實是不是如我們所想的呢?其實不然。五千年來,華人一直在製作青銅器,直到現在我們還在製作青銅器,期間不斷的有新的製作技術和手法出現, 尤其是到了今天,青銅器製品採用電腦制模,精細程度相比先秦時期的青銅器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說,不是現代人做不出精美的青銅器,而是我們侷限於仿古,而忽視了我們更為先進的工藝。&現代仿品

    青銅器的製作大致上經歷了萌芽期(夏代)、成熟期(商代)、巔峰期(東周)、普及期(漢代)、衰落期(唐宋元)幾個時期,製作工藝從最初的範鑄法發展出來了能製作出更為精細的青銅器的失蠟法,把青銅器製作推向了一個巔峰。之後的兩千年裡,青銅器的製作基本上都是範鑄法和失蠟法並用,隨著銅器的商品化,人們又發明了更為簡單快速的翻砂法。&春秋時期出現的失蠟法制作的青銅器,工藝上更為精細

    青銅器之所以從巔峰期走下神壇,是因為人們對新材料的掌握越來越熟練,在高檔飾品的製作上,黃金白銀逐漸取代青銅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在低檔日常用品的製作上,取材容易的木材、陶瓷和鐵器應用更為廣泛,逐漸讓青銅器的功用弱化,直到徹底退出實用器和裝飾品的舞臺。&金銀器在唐代取代了青銅器的地位

    當然,青銅仍然在先秦以後被大量使用(以錢幣和銅鏡製作為主),直到明代中期後黃銅的大量普及,才徹底退出人們的視野。但在歷代仿古彝器的製作上,我們仍然能見到青銅的影子,只是每個時期製作仿古青銅器都帶有自己特有的時代印記,受漢代青銅器的影響,基本上都以簡潔為主,尤其是宋代以後,商品化讓青銅器製作很少追求精美。&漢代青銅器的簡潔風格影響了後世青銅器的製作風格。

    所以說,並不是後世無法做出精美的青銅器,而是青銅器對於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不重要,很多價廉物美的替代品讓人們不再重視青銅器的製作,而且隨著人們審美觀的變化和需求的改變不再欣賞先秦時期的繁複紋飾(仿古除外),於是我們就有了後世青銅器再也達不到先秦時期製作水平的錯誤判斷。

  • 4 # 禪名隨談

    古代能鑄造出精美的青銅器,後來人卻造不出來了,確切的說是後來人已經不再鑄造更多的青銅器了。不再鑄造青銅器是有很多原因,我總結了如下4點原因。

    第一點:冶鐵技術的發展,鐵器融入到人的基本日常生活

    青銅器雖然在商周時代盛行,但也只在王公貴族之間。尋常百姓是消費不起青銅器的,一般都是用陶器。

    在春秋末期就已經出現了早期的冶鐵技術,但是當時的冶煉技術落後,鐵中雜質含量過高,兵器的韌度非常低。而到了戰國末期,冶鐵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鐵器堅硬的特點得以體現。鐵質兵器逐漸取代青銅兵器。

    鐵礦比銅礦分佈廣泛的多,任何掌握冶鐵技術的地區都可以自行打造鐵器,還可以透過控制碳含量的方式來鍛造堅韌的鋼材。青銅器比較昂貴,只有貴族才能用得起,但是鐵器比較廉價,普通人就能用得起。鐵匠可以不依附於貴族,農民也可以自行用鐵犁翻開堅硬的土地,各行工匠也不必一定要留在貴族的私家作坊裡,可以帶著鋼鐵工具到處去施展自己的手藝。鍊鐵技術一出現,就迅速擴散。

    第二點:家族血緣核心的宗廟地位下降,導致宗廟祭器的青銅禮器的地位下降

    國之大事在戎在祀,青銅器時代,銅錫合金的儲備就是國家力量的象徵。軍事力量和宗教力量結合,所以一口大鼎,不但是敬天禮地的祭器,也是烹羊煮龜的禮器,更是煊赫天下的王霸之氣。所以大禹鑄九鼎,問鼎輕重者,是圖天下之心;秦皇收天下之銅,鑄造十二銅人,炫耀力量,警示不服臣子。而到了漢代貴族的誇耀性消費轉入器物領域,漆器,金銀器,早期精製陶器開始成為新的時尚。

    商周青銅器大多作為宗廟祭器使用,到了春秋以後,血緣社會向地緣社會轉變,作為家族血緣核心的宗廟地位逐漸下降,作為宗廟祭器的青銅禮器的地位也隨之下降。到了秦漢時期,新的政治體制出現,新型貴族佔據統治位置,以宗廟和青銅禮器為主要承載體的祖先崇拜和宗法制最終崩塌,所以在此以後的青銅器多以藝術品和裝飾品或是實用器的形態出現。

    第三點:銅用途發生改變,開始用銅鑄錢幣

    商周時代,銅雖然是財富象徵,但這個時候還沒有成為貨幣,同時因為商品經濟尚不夠發達,所以對貨幣的需求量不大,因此銅主要用在禮器上。

    從春秋時期開始,列國都普遍使用銅來鑄錢,銅作為貨幣進入流通領域,加上商品經濟日益發達帶來不斷增長的貨幣需求,春秋時代青銅器的數量和形制就開始逐漸縮減。到了漢代,銅的主要用途是鑄錢進入流通領域,這種情況下有錢人存銅錢比存銅鼎要合算的多,所以銅基本上就退出了禮器領域了。

    第四點:青銅器為核心的分封制的瓦解,封建君主集中制的建立

    青銅器在秦漢以後衰落背後其實是有更深層器的意義。那就是從商代以來維持社會關係的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奴隸制經濟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大土地所有制和大莊園經濟為代表的封建所有制經濟。

    青銅器為核心的制度是建立在西周分封制的基礎之上。隨著西周的滅亡,各國也不再遵循周王室的號令,以青銅器為代表的“軍政令皆自周王室出”的分封制體系已經名存實亡。後隨著秦統一六國,至西漢漢武帝完全建立封建君主集中制,青銅器已經徹底失去了象徵王權的意義,隨之退出歷史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上司要求下屬員工無條件服從這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