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疊影傳媒
-
2 # 觀影大片
《狗十三》是曹保平的第三部電影,塵封五年後,終於將於2018年12月7日在院線公映。
在他一堆涉及犯罪、兇殺的作品中,描繪青春期的《狗十三》似乎顯得有些“小清新”,但它其實從片名就透出一股狠勁。《狗十三》,狗13,狗B,狗逼。這個初看讓人一頭霧水的片名,實則體現了創作者斬釘截鐵的態度。“當青春遭到踐踏,剩下的就只有一句髒話”。《狗十三》從第一個鏡頭起就擊中了我,素顏的張雪迎頂著滿額頭的粉刺注視著攝影機。這是青春的證明,也預告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就像粉刺一樣要浮出水面了。這扎眼的粉刺提醒觀眾這部電影的立場:不迴避、不矯飾。很多人都從電影《狗十三》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首先讓我熟悉的是片中的成長環境。我所處的小鎮的旱冰場和小酒吧和電影裡的一樣,似乎還維持著上世紀的裝潢。儘管不是單親家庭,但我也是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參加演講比賽緊張到說不出話,跟家長興奮地彙報月考的優異成績,凡此種種我都有過切膚體會。甚至是樓上住戶的奇怪鳥叫聲,也讓我想起自己在青春期遇到的怪事。 影片是以兩條叫“愛因斯坦”的狗與女孩的生活展開,描繪了一幅中國式家庭關係的畫像。 第一隻小狗幾乎是李玩在孤獨青春中的唯一寄託,十三歲的少女李玩父母離異,父親有了新家,她不得不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為了緩和與女兒之間的關係,父親送了一條小狗給李玩。孤獨的李玩在小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映象,喜歡物理的她給小狗取名愛因斯坦。 李玩和小狗同吃同睡,視若珍寶,而這樣“相依為命”的日子並不長,“愛因斯坦”的走失,引發了一系列家庭衝突。在李玩那看來,“愛因斯坦”其實就是自己,一條走丟了家人也不願花費精力去找的狗,所以當繼母給她帶來新的狗並騙她就是“愛因斯坦”的時候,李玩對成人世界的困惑和不滿情緒徹底爆發了。 起初李玩並不能接受這隻新的“愛因斯坦”,她不願意跟它同吃同睡,也許很多觀眾還會疑惑,李玩是何時從心底接受了這隻狗?其實是當她在狗身上看到了與自己有著同樣孤獨、無助、卑微的處境時,她就把狗當作了自己的“愛因斯坦”。她同父異母的弟弟用晾衣架打狗,狗失去安全感大叫,父親用拖把打狗,狗躲在角落裡面瑟瑟發抖。李玩此時慢慢靠近,狗狗才安靜下來,就在這一刻,李玩淚如雨下,因為她們有著同樣的無助。
片尾有一場畫面讓人印象深刻,當她在路上看到了曾經的“愛因斯坦”時,她選擇了轉身離去。這時,李玩意識到狗狗與其跟她回來受罪還不如在外人那裡養著,這是她向身邊人的妥協。在電影中,那張半貼在牆上的“尋狗啟事”搖搖欲墜,預示了她已經習慣了對成人世界妥協。
父親與女兒中國式家庭的縮影:
傷害李玩最深的,不止兩隻“愛因斯坦”的離去,而是她的親人。她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父親重組家庭,她有了年輕的繼母,也有了個差距十多歲的弟弟。“李玩的‘玩’字是隨便起的,但男孩子的名字要慎重。”從爺爺開始,重男輕女的思想便根深蒂固,這也預示了李玩的青春帶著一抹傷痛的氣息。在女兒和父親的相處裡面,我們看到了成人世界裡的酒桌文化和雙標。 父親告誡女兒不許喝酒,但當父親帶著她去飯局的時候,李玩被徹底妥協,在父親的驅使下,她喝下了紅酒和白酒,學會假意的微笑。在酒桌上,成人世界裡的社會百態一覽無餘,張伯的高談闊論,無論對錯,都有人曲意迎合。直到電影中最後一場宴會,李玩的慶功宴將影片推向一個高潮。在宴會中,一位父親的好友將一盤狗肉端到李玩面前,稱其是為她特別準備的。李玩看了看,笑了笑,說著“謝謝叔叔”之後一口吞下了狗肉,從此,李玩已經變成了父母想要的大人,她歸順於成年人的體制,成為了他們想要的樣子。李玩在成長的路上也有過叛逆和困惑。“愛因斯坦”走丟了,她瘋狂的尋找,為了找狗,爺爺受傷,奶奶走失,父親在暴怒之下用拳頭揍了李玩,玻璃碎片扎到李玩滿手是血,父親告訴李玩必須和爺爺奶奶道歉,李玩在父親軟硬兼施的暴力下成長和懂事,並在無數妥協中長大。而當弟弟調皮用撐衣杆打傷了奶奶,父親不但沒有責罵,還心疼地抱起弟弟安慰,李玩就說弟弟應該給奶奶道歉,可父親卻不同當初解決李玩的事一樣對待這件事,說弟弟小,不懂,李玩因此反被責罵。在成年人的世界裡面,標準沒有明確的界限,可以被輕易地更改。李玩從此之後,只好藏起自己的稜角,懂得了向成人世界妥協。片尾,李玩躲在巷道里失聲痛哭的樣子,那才是真實的她,李玩被迫著長大了!講到最後,如果這部電影你在觀影后沒有共鳴,只能說明你很幸運。在《狗十三》裡,我們能感受到李玩在不同情境下內心的糾葛,她的故事沒有停留在敘事層面,我們還可以從中讀出人物的內心。 導演曹保平說:“沒人注意到我們是在什麼時候突然長大,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很殘酷的,我想讓大家回頭看看這一天。”《狗十三》就像一部對映我們青春的鏡子,偽裝便是成長必須經歷的傷痛,這大概就是成長的代價吧!
-
3 # 都福祥
感觸良多,靜思己過,可憐天下父母心,不要一葉障目,衡水中學、毛毯中學不乏莘莘學子,過多關注人性展示,辜負如來辜負卿.....
-
4 # 檸檬汽水別加冰
祭奠什麼呀
這明明是回放,是重播!
狗十三的青春太TM真實了。
說真的,什麼《左耳》《致青春》《那些年》我看感觸都沒有狗十三大
我的青春,初中高中是沒有什麼戀愛,墮胎,還有什麼亂七八糟的小心思的。
我爸在我小學時候是開拖拉機的,我媽是在縫紉廠上班的,7歲上學就是自己坐車往返,看著同學爸媽小轎車接送,我現在想起來不是滋味,我當時只會因為看到下車的同學高興。
真的到了高中,學業,家裡生意失敗,我摔斷手,做手術,負債。
學習怎麼都學不過別人,考個垃圾三本,每年交個幾萬學費。真的感覺自己就是個垃圾。
回家的時候,桌上什麼好吃好喝都有,以為爸媽日子過得還不錯的,有次偷偷回來,桌上就一盤菜。媽的,我都想哭,什麼狗屎青春,只想快點出去掙錢。誰不想談戀愛,誰不想考個好學校,誰不想有出息?好難啊,真的。
-
5 # 蓬門寒鴉
成長是青春殘酷的葬禮。
<<狗十三>>中,當主角李玩看到了,自己曾經拼死拼活要找到的小狗時,在人面前無動於衷,而後在角落中哭泣,我知道:李玩長大了。
我在我的文章《我打你真的是因為我愛你》中,深刻描繪了青春到成長的蛻變。
為了生活,我們的青春必須“被扭曲”。
電影沒有祭奠青春,只是真實描述青春!
-
6 # 認真生活的小王
電影一開始就在講很多生活中特別常見的事,這些事我們很容易忽略,甚至在成年之後忘記,但直到電影裡快要結束時,李玩說了一句話:這樣的事以後還多著呢。那一刻電影裡所有不起眼的鏡頭都串聯起來了,它們無比清晰的印刻在我的腦子裡。我突然明白,很多東西就是在不知不覺中消逝的,包括童年和青春。
有人說電影《狗十三》哭訴了青春的殘酷,也有人 說《狗十三》就是在講述一個普普通通的少年的平平常常的生活事蹟。二者結合起來,我想,青春大概就是在稀疏平常中消逝,在細思極恐中溺亡的。
-
7 # 嗨聊聊教育
當父母逼迫英語不好的你參加英語小組放棄自己喜愛的物理時,你是順從父母的安排還是堅持自己的愛好?
當在酒席上父母逼迫你敬酒表演節目時,你是聽從還是拒絕?
當自己最喜愛的小狗被父母弄丟時,父母為了補償你又買了一隻狗送給你,是開心的接受還是繼續尋找唯一的那隻?
如果你能夠做到每次都順從父母,讓他們開心,成為一個聽話的“好孩子”,那就是真的長大了。成長的過程是痛苦的,蛻變的過程也是殘忍的。不只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更是因為長大時我們要為了證明自己長大成熟而親手殺死自己的愛好和夢想。我們需要在一次次的經過被同化的過程成為普遍意義上的好孩子,不辜負家人的培養和期望。
到這時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成長到底是什麼滋味,我們才會更加懷念所謂的青春。青春只是我們可以放肆出格的一個藉口,而長大成熟則意味著我們沒有任何藉口再胡來,我們要主動或被動的融入主流的社會,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年人。
回覆列表
默默忍受,妥協,笑著面對所有的痛苦,《狗十三》反應了我們這一代人,長大就像李玩,迫不得已,卻又不得不去接納。青春就是在這樣不情願之中,慢慢失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