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時光空間

    喝茶沒有乾杯是取決於這個東西的性質

    首先喝茶講究一聞二看三品,聞的是香氣看的是湯色品的是茶味。茶之所以吸引愛茶者的一點是茶在口裡的各種變換無窮的味道,如果幹杯估計這個體驗會大打折扣

    其次喝茶有時候也叫喝茶水,也就是說喝茶是一種生活飲用水,既然是飲用水那從生活習慣上來說也沒有誰幹水吧

    再次茶文化講究的是靜,喝茶也是靜心的一個過程,乾杯的氣氛太熱鬧了不適合,在快節奏的時候喝茶是調劑我們內心迴歸平靜的一個好方法。茶所賦予的文化,氣味,口感,方式等就決定了茶不適合乾杯。沒有人會在裝修的時候歐式風格放中式傢俱,如果強行放那樣也不協調。所以喝茶沒有乾杯

  • 2 # 音樂伴我同行

    綠茶在中國南方地區非常流行,是人們普遍愛飲的茶類、其飲法也隨不同茶品、不同地區而異。 高階綠茶(包括各種名茶),一般習慣於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以顯示出茶葉的品質特色,便於觀賞。普通的眉茶、珠茶,往往採用瓷質茶杯沖泡。瓷杯保溫效能強於玻璃杯,使茶葉中的有效成分容易浸出,可以得到比較濃厚的茶湯。低階茶葉及綠茶未,又多用壺飲法,以便於茶湯與茶渣分離,飲用方便。 江浙一帶,人們大多喜歡龍井、碧螺春等名茶和高階眉茶。飲用時,十分講究茶具的潔淨和用水的質量。烏龍茶飲法 烏龍茶採製工藝有許多獨到之處,而泡飲方法更為講究。 中國福建、廣東兩地都偏愛烏龍茶。特別是閩南人、潮汕人,在喝烏龍茶時,對茶品、茶水、茶具和沖泡技巧都十分注意。喝的大多是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等烏龍茶上品;泡茶時選用的是甘淨的溪水、泉水;茶具配套,小巧精緻,稱為“四寶”,即:玉書煨(開水壺)、潮山烘爐(火爐)、孟臣罐(茶壺)、若深甌(茅杯)。玉書煨是扁形的簿瓷壺,能容水4兩;潮山烘爐,用自鐵製成,小巧玲瓏,以硬炭作燃料,也有用甘蔗或橄欖核當作燃料的,井注意防止煙味冒入壺口;孟臣罐多出自宜興,顏色以紫為貴,容水約2兩;昔深甌是白色的小瓷杯,容水不過二三錢,多用景德鎮等地產品。飲茶時,把爐子放在牆邊,上擱玉書煨煮水,同時用清水洗滌茶具;當水汽從煨日徐徐冒出時,即用沸水燙熱孟臣罐和若深甌,再把鳥龍茶放入罐內,茶量約佔罐容量的六七成左右,衝入開水後,用壺蓋颳去面上浮沫,然後把蓋蓋上,再用開水在蓋上淋浴,並把若深甌燙熱;二三分鐘後,把茶湯均勻地傾入各個杯中,通常一壺茶分注四杯,每杯先傾一半,週而復始,逐漸加至八成,使每杯茶湯氣味均勻。這時,一邊慢慢品啜,一邊又把清水放入煨裡,準備沖泡第二壺茶。這種泡法,液色極濃,揭開壺蓋,只見滿壺茶葉,湯量卻很小。一隻若深甌只能容二三錢茶湯,也許不滿一口,不過此飲法可細細品嚐,回味悠長,滿口生香,此飲法亦稱功夫茶。 品飲烏龍茶時,拿看茶杯,從鼻端慢慢移到嘴邊,乘熱聞香,細品其味。特別是武夷巖茶和鐵觀音有一種茶香,聞香時不是把茶杯久置鼻端,而是慢慢由遠及近,來回往復,即覺陣陣茶香撲面而來,品飲時甘香適口,餘韻不絕。紅茶飲法 從使用的茶具來分,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杯飲法,一種是壺飲法。一般說,各類工夫紅茶、小種紅茶、袋泡紅茶和速溶紅茶等,大多采用杯飲法;各類紅碎茶及紅茶片、紅茶末等,為使沖泡過的茶葉與茶湯分離,便於飲用,習慣採用於壺飲法。 從茶湯中是否新增其他調味品來劃分,又可分為“清飲法”和“調飲法”兩種。中國絕大部分地方飲紅茶採用“請飲法”,不在茶中加添其他的調料。但在廣東,有些地方要在紅茶里加牛奶和糖,使營養更豐富,味道更好。在中國西藏、內蒙古,這種飲法更為普遍,稱之為酥油茶和奶茶。通常的飲法是: 先將茶葉放入預先燙熱的茶壺中,衝入沸水浸泡約五分忡,然後把茶湯倒入茶杯中,衝入適量的糖、牛奶和乳酪。在茶壺中泡過一次的茶渣,一般棄去不再用 花茶飲法 花茶,大多是選用芳香濃郁的鮮花和經過精工細制的綠茶窨制而成,茶引花香。花茶中以茉莉花茶為多,也最受人們的喜愛。泡飲花茶多用瓷杯,取一撮花茶置乾杯內,用沸水沖泡,加蓋四五分鐘後即可品飲。如飲茶人數較多,往往採用壺飲法,即將適量的花茶置於壺內,沖泡四五分鐘後,傾入茶杯或茶碗中飲用。 花茶的飲法,與普通綠茶相仿,但需特別注意防止香氣的散失,使用的茶具、茶水要潔淨無異味,最好選用白瓷有蓋茶杯,以襯托花茶固有的湯色,保持花茶的芳香。磚茶飲法 磚茶,亦稱茶磚,是將茶葉緊固成像磚一樣的形狀,它是中國邊疆兄弟民族極為喜愛的茶種。藏族習慣將磚茶製成酥油茶飲用,而蒙古族和維吾爾族又喜歡飲用奶茶。 藏族同胞烹煮酥油茶的方法是:先將磚茶切開搗碎,加水烹煮,然後濾清茶汁,倒人預先放有酥油和食鹽的攪拌器中,不斷攪拌,使茶汁與酥油充分混和成乳白色的汁液。之後,將它傾入茶壺,以供食用。藏胞多用早茶,飲過數杯後,在最後一杯飲到一半時,即在茶中加入黑麥粉,調成粉糊,俗稱糟粑。午飯時喝茶,一般多加麥面、奶油及糖調成糊狀熱食。 蒙古族同胞的飲茶,除城市和農業區採用泡茶以外,牧區幾乎都用鐵鍋(銅壺〕熬煮,放入少量食鹽,稱為鹹茶,這是日常的飲法。遇有賓客來臨或遇節日喜日,則多飲奶茶。奶茶烹煮方法是,先將磚茶切開搗碎,用水煮沸數分鐘,除去茶渣,放進大鍋,摻入牛奶,加水煮沸,然後放進銅壺,再加適量的食鹽,即可成鹹甜可口的奶茶。有的還在茶湯中加入適量經過炒焙的炒米(類似於小米).蒙古族牧民一般每天要喝三次茶。晨午兩次當飯,晚上一次才算是飲茶。 維吾爾族同胞的煮茶與蒙古族同胞類似,但飲法上有自己的特點,像我們平常吃青菜一樣,連湯帶汁一起下肚,以彌補水果、蔬菜的不足。特殊飲用法 用開水沖泡茶葉而飲,是近代比較普遍的飲茶方法。但用茶葉煮作羹飲或作為菜餚,知道的卻不多。在中國雲南、廣西、湖南一帶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至今還存在著古時候遺留下來的幾種茶葉特殊飲用法。 烤茶,也稱爆沖茶。居住在雲南東北、西北部及西雙版納的兄弟民族現在還習慣於飲烤茶,即用椒、姜、桂與茶共煮而飲。用於烤茶的茶葉一般是曬青毛茶。這種茶葉在初制過程中,是採用Sunny乾燥,茶葉含水分較高,如採用一般衝飲方法,不僅沒有香氣,而且有日曬味。採用烤後品飲的方法,則香氣清高,回味無窮。 煨茶,亦稱燒茶。雲南南部的一些兄弟民族,如傣族、佤族等均習慣飲用煨茶。煨茶用的是從茶樹上採下的一芽五六片葉的新鮮嫩枝條,帶回家中,直接放在明火上烘燒至焦黃後,再放入茶罐內煮飲。此類茶葉因未經揉制,茶味較談,還略帶苦澀味和青氣。 打油茶。在雲南、貴州、湖南、廣西互相毗鄰的地區一些地方,村前村後、園庭周圍,都種有幾株茶樹,任其自然生長,每年採葉一二次。將葉放人甑中或鍋中蒸煮,等葉變黃,取出淌幹,加米湯少許略加揉搓,再用明火烤乾,充分乾燥後成為打油茶的調製原料。在烹煮中需在油鍋中加入花生、黃豆、芝麻、玉米花、幹筍子等。據說,這種茶湯營養十分豐富,一些機關食堂也備用此茶。 竹筒茶。居住在雲南南部的傣族、哈尼族、景頗族人民,有用竹筒茶當菜的食用方法。先將採下的新鮮茶時用鍋蒸煮,當葉子柔軟時,放在竹簾上搓揉,然後把它裝入竹筒裡,用棒椿實,封口,讓它緩慢發酵。經過二三個月後,筒內茶葉發黃,劈開竹筒,取出緊壓的茶葉晾乾,裝入瓦罐中,加香油浸醃,隨時可以取出作蔬菜食用。中國飲茶文化

  • 3 # 胖虎TY

    其實沒有這個說法,是後來以訛傳訛臆造出來的。

    現在的小杯喝茶習慣,民國時還沒有形成,蓋碗那時候是作為杯子直接泡茶喝茶用的。至今很多地方也不是像福建廣東一樣用小杯喝茶。從品茶本身來說,不乾杯是不好的習慣。

    比如說在酒桌上我們有的時候會說“以茶代酒”乾一杯。

    綜上所述,沒有喝茶沒有乾杯這一說

    也就是說:你想幹就幹,想隨意喝那就不幹,不存在禮貌不禮貌,失禮一說的。

  • 4 # 山野小農

    茶與酒己然超越境界的輪迴,並傳千古佳話留於後世。

    針無鼻孔難引線,馬無配鞍難上身。茶品的是人性的溫文儒雅,酒飲的是人性的豪情壯志。一剛一柔,剛柔相濟。

    品茶品的是人生百味,飲酒飲的世間百態。茶不思,飯不想時是差酒中那股抑或衷腸的剛勁。酒不喝,語不發時是追求茶中那種靜而止境的柔韌。特引詩為證。

    《望江南·超然臺作》

    (宋)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

    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盡丹田人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