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拐點

    諸葛亮與司馬懿算是三國曆史中的一對歡喜冤家。正是因為有了司馬懿才阻止了諸葛亮實現人生抱負。也正是有了諸葛亮的六出岐山才給了司馬懿奪權殺人的政治資本。所以兩個人就如同那屠龍刀與龍一樣。他們是互相成就。

    但是要說我希望自己像誰,理智些說我希望想司馬懿,而不是諸葛亮。雖然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值得我們稱道。但是,失敗終究是失敗了。歷史卻總是由勝利者書寫。

    1、國家貢獻

    兩人都是自己國家的肱骨之臣、中流砥柱。只是,諸葛亮的六次北伐空耗國力未建一樹。而篡權奪位前的司馬懿,在魏華人看來那是抵禦外敵的英雄。

    2、最終結果

    蜀國在諸葛亮死後只能選擇悄悄積蓄力量,待時而動,卻依然難逃覆滅的厄運。魏國在司馬家掌權後,逐漸強盛,最終代曹建晉,統一三國。

    3、個人成就

    諸葛亮掌管朝政的時期,蜀國還算強大。可是最終他也未能完成自己北伐中原,還於舊都的宏志。歷史上也只能是名相的身份。司馬懿卻帶領司馬家完成階級跳躍,從一個世家大族、政治家族,變成了國家的所有者皇帝。完成了一輩子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

    就是因為這三點,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夠像司馬懿多一些,少一些道德束縛,多一些功名利祿。

  • 2 # sunjin6278

    名揚千秋的忠臣賢相是諸葛亮,遺臭萬年的奸邪賊子是司馬懿,一個作為忠貞楷模被歷朝歷代所讚揚摹仿,一個作為謀權奸臣被世世鄙棄涶罵,只是到了當今之世,強者為王的理論充斥其間,自然有不少人想做司馬懿而不想做諸葛亮。

    其實兩人一生過得都不輕鬆。諸葛亮受劉備三顧之恩,追隨劉備,雖一開始就成了劉備的心腹謀士,被劉備集團重用,劉備死後更是以國家相托,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蜀漢丞相,軍政大事鹹決於亮,可以說這樣的地位權勢,滿朝文武只有聽命的份,真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是蜀漢是一個偏僻弱小之國,要實現克復漢室,還於舊都,是何等的艱難。因此自跟從劉備到扶助劉禪,沒有一日的輕鬆,沒有一日的悠閒。安朝廷,撫百姓,和孫吳,平南中,伐曹魏,為了自己的宏圖大志,為了實現先帝遺願,諸葛亮夙興夜寐,克勤克儉,無不盡心盡力,無奈雖有奪天地造化之法,三分天下,卻難改天命,最後也只能是六出祁山秋風盡,大星隕落五丈原,為後人留下千古遺憾。司馬懿受聘於曹操,初入曹魏,那是人才濟濟,高士林林,司馬懿也只能從中低層做起。曹魏相對於蜀漢,那自然是堂堂強國,凌辱弱小,掃平天下,那是遲早的事。司馬懿首先要做的,是如何一步步走到朝廷高層,如何在朝廷得到實權。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司馬懿的堅忍努力,憑著自己如椎刺囊的才幹,終於在曹丕朝擠身高層,下一步就是如何獲得朝政大權了。司馬懿在朝恭謹低調,忠於職守,經過一翻為曹家艱苦打工,西御東征北平,進一步獲得曹氏信任,給予了更大的權力,然而,畢竟是人家曹氏的朝廷,所得的手中權勢,隨時都有被曹氏奪去的可能。朝堂政治的殘酷性,司馬懿是深有感受的,要想獨掌朝政大權,那就只有清除曹氏勢力,傀儡魏帝,為了這一目標,司馬懿也是隱忍隱忍再隱忍,終於等到了曹魏第四代,機會來了,曹氏子孫人才凋零,一個傻大空的曹爽,太不是對手了,幾次朝堂回合,高平陵之變,傻曹爽就下去了。從此司馬懿在朝堂牢牢控制了朝政大權,直到這時,司馬懿才擁有了和諸葛亮在蜀漢朝一樣的大權,才嚐到了諸葛亮當朝的滋味,只是這時諸葛亮已去世了十五年。司馬懿深知大權來之不易,一旦丟失恐怕子孫難保,因此,司馬懿體會了兩年獨掌大權滋味後,就撒手人寰。臨死千叮嚀萬囑咐自己的兒子,一定要把得來的大權牢牢把持在手,切不可大意,條件成熟,取代曹魏也未嘗不可,他曹氏可代漢,我司馬氏就不能代曹?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真爭氣,成功控制了父親交給的朝政大權,最終為司馬代曹鋪平了道路。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三華人傑,都創下了令後人感嘆的業績。諸葛亮優於司馬懿的就是一開始諸葛亮就入駐了蜀漢高層,一切都那麼順理成章,絲毫沒有司馬懿的艱辛;司馬懿優於諸葛亮的就是司馬懿就仕於強國曹魏,長壽且善隱忍,熬敗了曹魏四代,終於迎來了自己的輝煌,達到了自己的目標。那麼從諸葛亮和司馬懿出將入相的歷程看,我們是更希望像諸葛亮一些呢?還是更希望像司馬懿一些呢?

  • 3 # 腦洞哥

    我更想做司馬懿。

    我們首先以當下的價值觀去剖析兩人:

    1.政治智慧

    從三國演義的角度出發去分析兩個人的人設。孔明雖然忠心可嘉,卻一生被劉備所累,被名節所累。白帝城令人唏噓不已的託孤一幕,實則暗含著兩人的試探、交鋒與博弈。六出祁山,窮兵黷武,七徵南蠻,事事躬親。失去了劉備的諸葛,不得不拼盡所有力氣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大公無私與忠心赤膽。此時的孔明,早已沒有了博望坡的氣定神閒與縱橫捭闔。孔明之所以是孔明,其實離不開劉備的造就。

    司馬世家,司馬八達。從司馬仲達出仕伊始就已深諳為人臣,為謀策之道。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決定,是司馬懿最高明的地方。一城一役的得失,只不過是技戰術的謀劃,是小道,小智慧。統籌全域性,決勝未來的規劃才是大戰略,大棋局,大智慧。

    所以說,從兩人兩國最終的結果來看,“靜水流深”的司馬懿顯然要比“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更高明。

    2.識人之明

    無論如何,諸葛與劉備對於馬謖、魏延的評價已經說明了很多。蜀漢後期的將才凋零,作為總署一切國務的諸葛來說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人才的選育用留,顯然諸葛不行。與其說他不行,其實或許更多是不敢,不信。國之宰相,常年不敢居於廟堂,事事不敢託付他人,只能說,他怕,怕失去對國政的控制,對權力的控制。諸葛非奸,但忠臣更怕失去權位的反攻倒算。畢竟,從白帝城開始,他已經失去了劉家兩代帝皇對他的信任。

    司馬在識人、用人、育人方面未見得比諸葛高明很多,但是雄猜之主曹操和陰刻之君的曹丕在用人、督權、治軍、籌財方面給司馬懿留下了太多的政治遺產。司馬最難得可貴的是懂得為未來的佈局隱忍。無論他動機為何,一直恪守以國為大的剋制與忍讓,忍讓幕僚,忍讓人才,甚至是忍讓對手,所以才造就了最終的三分歸晉。

    其實,司馬出仕,三分結局已成定數。這本尊劉抑曹的《三國演義》也只能滿含妒忌的昧著良心繼續抹黑曹家,司馬家罷了。

    3.人臣之道

    表面看,諸葛公忠體國,司馬亂臣賊子,但是實際呢?

    劉備、曹操均是懷有天下野望的一代雄主(那個偏安江南甚至不惜甘為子臣的孫家不算)。劉曹最初均有匡扶亂世,振興漢室之心。不過,隨著時間,局勢的演變,其實兩人心中早已明白,這個漢室,絕無重振希望了。只不過在表達方面,曹操直接些,劉備虛偽些。既然漢室無望,那就只能憑一己之力匡扶天下了,這是劉曹兩人最後的選擇,也是他們到死未了的遺願。

    戰爭,打的是資源、人口、經濟。這個曹操劉備知道,諸葛司馬也知道。但是,為了表明自己,一意孤行,急攻冒進的諸葛漸漸的背離了初衷。急切表明自己忠心的一己之私反而造成了標榜完成先帝遺願的離經叛道。

    我從未承認過司馬是忠臣,但不管過程、結果如何,天下回歸了一統,匡扶了多年的戰亂,安寧了天下百姓。是功是過,留給大家評說。

    所以,我寧願是司馬仲達。這與到底是誰笑到最後無關。

    我想說,我原本就是要匡扶天下。

    當我為臣時,我輔助主公蕩平著亂世。

    手握七星刀的曹孟德這樣想過,但是他在洛陽接到那個奄奄一息,羸弱不堪的獻帝時,失望了,轉而開始籌謀憑藉一己之力給自己一個答案。

    以士卒之身與十八路諸侯會盟的劉玄德這樣想過,但是他許田圍狩見到那個卑微唯諾的漢獻帝時,失望了,轉而馬走他處籌謀憑藉自己去重振劉家帝血的榮耀。

    與曹丕縱酒高歌的司馬仲達這樣想過,他發誓與這位不受父親待見的王子一同榮辱與共,競爭王位。但是他看著歇斯底里的曹叡時,失望了,轉而熾燒了自己對天下的野望!

    與劉備在南陽草廬謀劃天下的諸葛也這樣想過,但他看到那個疑似智障的劉禪時卻只剩無奈。

    《出師表》如歌如泣,卻更似他無之奈何的自白,如同遺囑般的規勸早已表明了他的歸宿。

    世人皆嘆一時瑜亮,卻從未真知,諸葛在心中悲嘆的卻是一世懿亮!

  • 4 # 歷史的拐點

    諸葛亮與司馬懿算是三國曆史中的一對歡喜冤家。正是因為有了司馬懿才阻止了諸葛亮實現人生抱負。也正是有了諸葛亮的六出岐山才給了司馬懿奪權殺人的政治資本。所以兩個人就如同那屠龍刀與龍一樣。他們是互相成就。

    但是要說我希望自己像誰,理智些說我希望想司馬懿,而不是諸葛亮。雖然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值得我們稱道。但是,失敗終究是失敗了。歷史卻總是由勝利者書寫。

    1、國家貢獻

    兩人都是自己國家的肱骨之臣、中流砥柱。只是,諸葛亮的六次北伐空耗國力未建一樹。而篡權奪位前的司馬懿,在魏華人看來那是抵禦外敵的英雄。

    2、最終結果

    蜀國在諸葛亮死後只能選擇悄悄積蓄力量,待時而動,卻依然難逃覆滅的厄運。魏國在司馬家掌權後,逐漸強盛,最終代曹建晉,統一三國。

    3、個人成就

    諸葛亮掌管朝政的時期,蜀國還算強大。可是最終他也未能完成自己北伐中原,還於舊都的宏志。歷史上也只能是名相的身份。司馬懿卻帶領司馬家完成階級跳躍,從一個世家大族、政治家族,變成了國家的所有者皇帝。完成了一輩子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

    就是因為這三點,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夠像司馬懿多一些,少一些道德束縛,多一些功名利祿。

  • 5 # sunjin6278

    名揚千秋的忠臣賢相是諸葛亮,遺臭萬年的奸邪賊子是司馬懿,一個作為忠貞楷模被歷朝歷代所讚揚摹仿,一個作為謀權奸臣被世世鄙棄涶罵,只是到了當今之世,強者為王的理論充斥其間,自然有不少人想做司馬懿而不想做諸葛亮。

    其實兩人一生過得都不輕鬆。諸葛亮受劉備三顧之恩,追隨劉備,雖一開始就成了劉備的心腹謀士,被劉備集團重用,劉備死後更是以國家相托,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蜀漢丞相,軍政大事鹹決於亮,可以說這樣的地位權勢,滿朝文武只有聽命的份,真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是蜀漢是一個偏僻弱小之國,要實現克復漢室,還於舊都,是何等的艱難。因此自跟從劉備到扶助劉禪,沒有一日的輕鬆,沒有一日的悠閒。安朝廷,撫百姓,和孫吳,平南中,伐曹魏,為了自己的宏圖大志,為了實現先帝遺願,諸葛亮夙興夜寐,克勤克儉,無不盡心盡力,無奈雖有奪天地造化之法,三分天下,卻難改天命,最後也只能是六出祁山秋風盡,大星隕落五丈原,為後人留下千古遺憾。司馬懿受聘於曹操,初入曹魏,那是人才濟濟,高士林林,司馬懿也只能從中低層做起。曹魏相對於蜀漢,那自然是堂堂強國,凌辱弱小,掃平天下,那是遲早的事。司馬懿首先要做的,是如何一步步走到朝廷高層,如何在朝廷得到實權。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司馬懿的堅忍努力,憑著自己如椎刺囊的才幹,終於在曹丕朝擠身高層,下一步就是如何獲得朝政大權了。司馬懿在朝恭謹低調,忠於職守,經過一翻為曹家艱苦打工,西御東征北平,進一步獲得曹氏信任,給予了更大的權力,然而,畢竟是人家曹氏的朝廷,所得的手中權勢,隨時都有被曹氏奪去的可能。朝堂政治的殘酷性,司馬懿是深有感受的,要想獨掌朝政大權,那就只有清除曹氏勢力,傀儡魏帝,為了這一目標,司馬懿也是隱忍隱忍再隱忍,終於等到了曹魏第四代,機會來了,曹氏子孫人才凋零,一個傻大空的曹爽,太不是對手了,幾次朝堂回合,高平陵之變,傻曹爽就下去了。從此司馬懿在朝堂牢牢控制了朝政大權,直到這時,司馬懿才擁有了和諸葛亮在蜀漢朝一樣的大權,才嚐到了諸葛亮當朝的滋味,只是這時諸葛亮已去世了十五年。司馬懿深知大權來之不易,一旦丟失恐怕子孫難保,因此,司馬懿體會了兩年獨掌大權滋味後,就撒手人寰。臨死千叮嚀萬囑咐自己的兒子,一定要把得來的大權牢牢把持在手,切不可大意,條件成熟,取代曹魏也未嘗不可,他曹氏可代漢,我司馬氏就不能代曹?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真爭氣,成功控制了父親交給的朝政大權,最終為司馬代曹鋪平了道路。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三華人傑,都創下了令後人感嘆的業績。諸葛亮優於司馬懿的就是一開始諸葛亮就入駐了蜀漢高層,一切都那麼順理成章,絲毫沒有司馬懿的艱辛;司馬懿優於諸葛亮的就是司馬懿就仕於強國曹魏,長壽且善隱忍,熬敗了曹魏四代,終於迎來了自己的輝煌,達到了自己的目標。那麼從諸葛亮和司馬懿出將入相的歷程看,我們是更希望像諸葛亮一些呢?還是更希望像司馬懿一些呢?

  • 6 # 腦洞哥

    我更想做司馬懿。

    我們首先以當下的價值觀去剖析兩人:

    1.政治智慧

    從三國演義的角度出發去分析兩個人的人設。孔明雖然忠心可嘉,卻一生被劉備所累,被名節所累。白帝城令人唏噓不已的託孤一幕,實則暗含著兩人的試探、交鋒與博弈。六出祁山,窮兵黷武,七徵南蠻,事事躬親。失去了劉備的諸葛,不得不拼盡所有力氣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大公無私與忠心赤膽。此時的孔明,早已沒有了博望坡的氣定神閒與縱橫捭闔。孔明之所以是孔明,其實離不開劉備的造就。

    司馬世家,司馬八達。從司馬仲達出仕伊始就已深諳為人臣,為謀策之道。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決定,是司馬懿最高明的地方。一城一役的得失,只不過是技戰術的謀劃,是小道,小智慧。統籌全域性,決勝未來的規劃才是大戰略,大棋局,大智慧。

    所以說,從兩人兩國最終的結果來看,“靜水流深”的司馬懿顯然要比“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更高明。

    2.識人之明

    無論如何,諸葛與劉備對於馬謖、魏延的評價已經說明了很多。蜀漢後期的將才凋零,作為總署一切國務的諸葛來說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人才的選育用留,顯然諸葛不行。與其說他不行,其實或許更多是不敢,不信。國之宰相,常年不敢居於廟堂,事事不敢託付他人,只能說,他怕,怕失去對國政的控制,對權力的控制。諸葛非奸,但忠臣更怕失去權位的反攻倒算。畢竟,從白帝城開始,他已經失去了劉家兩代帝皇對他的信任。

    司馬在識人、用人、育人方面未見得比諸葛高明很多,但是雄猜之主曹操和陰刻之君的曹丕在用人、督權、治軍、籌財方面給司馬懿留下了太多的政治遺產。司馬最難得可貴的是懂得為未來的佈局隱忍。無論他動機為何,一直恪守以國為大的剋制與忍讓,忍讓幕僚,忍讓人才,甚至是忍讓對手,所以才造就了最終的三分歸晉。

    其實,司馬出仕,三分結局已成定數。這本尊劉抑曹的《三國演義》也只能滿含妒忌的昧著良心繼續抹黑曹家,司馬家罷了。

    3.人臣之道

    表面看,諸葛公忠體國,司馬亂臣賊子,但是實際呢?

    劉備、曹操均是懷有天下野望的一代雄主(那個偏安江南甚至不惜甘為子臣的孫家不算)。劉曹最初均有匡扶亂世,振興漢室之心。不過,隨著時間,局勢的演變,其實兩人心中早已明白,這個漢室,絕無重振希望了。只不過在表達方面,曹操直接些,劉備虛偽些。既然漢室無望,那就只能憑一己之力匡扶天下了,這是劉曹兩人最後的選擇,也是他們到死未了的遺願。

    戰爭,打的是資源、人口、經濟。這個曹操劉備知道,諸葛司馬也知道。但是,為了表明自己,一意孤行,急攻冒進的諸葛漸漸的背離了初衷。急切表明自己忠心的一己之私反而造成了標榜完成先帝遺願的離經叛道。

    我從未承認過司馬是忠臣,但不管過程、結果如何,天下回歸了一統,匡扶了多年的戰亂,安寧了天下百姓。是功是過,留給大家評說。

    所以,我寧願是司馬仲達。這與到底是誰笑到最後無關。

    我想說,我原本就是要匡扶天下。

    當我為臣時,我輔助主公蕩平著亂世。

    手握七星刀的曹孟德這樣想過,但是他在洛陽接到那個奄奄一息,羸弱不堪的獻帝時,失望了,轉而開始籌謀憑藉一己之力給自己一個答案。

    以士卒之身與十八路諸侯會盟的劉玄德這樣想過,但是他許田圍狩見到那個卑微唯諾的漢獻帝時,失望了,轉而馬走他處籌謀憑藉自己去重振劉家帝血的榮耀。

    與曹丕縱酒高歌的司馬仲達這樣想過,他發誓與這位不受父親待見的王子一同榮辱與共,競爭王位。但是他看著歇斯底里的曹叡時,失望了,轉而熾燒了自己對天下的野望!

    與劉備在南陽草廬謀劃天下的諸葛也這樣想過,但他看到那個疑似智障的劉禪時卻只剩無奈。

    《出師表》如歌如泣,卻更似他無之奈何的自白,如同遺囑般的規勸早已表明了他的歸宿。

    世人皆嘆一時瑜亮,卻從未真知,諸葛在心中悲嘆的卻是一世懿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訂婚一般要買些什麼首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