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的小嘟寶哦

    首先,我先闡明個人觀點——我認為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

    然後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從幾個角度出發來說明,第一,什麼是歷史?其次,作為個人而不是學者,應該怎麼去看歷史?

    什麼是歷史?

    歷史不是,或者說不只是大人物的生平傳記;

    歷史也不應該是我們茶餘飯後的扯淡閒聊的談資;

    歷史是一種客觀存在,時間一直在流逝(時間這個東西又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命題),過去的都可稱為歷史。“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千古名言。

    舉個例子,史學家研究歷史,我們才能知道為何在蔡倫造紙之前,讀書是多麼的奢侈。紙張出現之前,所謂的書籍都是竹簡,一部書要用多少卷竹簡才能鐫刻完?這麼多竹簡,搬運有多重?儲存難度有多大?何為書香世家?何為士人集團?就是這些壟斷了書籍的家族。我把家裡的竹簡對你開放,讓你來抄錄(也是燒錄竹簡),你知道在當時這是多大的人情嗎?家有底蘊的才能有這個底氣去借去刻。普通老百姓那是想都不敢想的。那麼知道這個原因了,

    什麼是察舉制?舉孝廉,地方官對當地的人才進行調查,向朝廷舉薦那些有才華的、孝順的人才,初衷是好的,可是後來演變成什麼了?官僚互相舉薦對方的家族子弟,我是一地太守,你舉薦了我的大侄子,那我投桃報李,讓我的學生舉薦你的外甥,於是乎,士人集團越演越烈,壟斷了整個東漢的仕途道路。

    那麼弄清楚上述兩點,你能更好的理解一點東漢末年的社會情況了嗎?當然,更多的原因還有,比如,當時的土地私有、農耕稅收、買賣官爵、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博弈,等等等等。

    那再順推,知道這些之後,你也能更好的理解,造紙、印刷技術的出現,對社會變革,有多大的影響了吧?

    好了,那咱們再說第二點,咱們作為普通小屁民,而不是專業學者,應該怎麼看待歷史,或者說怎麼去看歷史。

    很簡單,“好讀書,不求甚解”。

    什麼意思呢,就是多看多讀多思考,但是不要過分的咬文嚼字,客觀的研究歷史,為我們當今社會發展提供一個正向的引導,那是專業學者,是史學家的事情,我們多瞭解就好,多看一些,多學一點,絕非壞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的新系統鴻蒙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