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個據說是和感情有關,是真的嗎?
1
回覆列表
  • 1 # 三國深度談

    這不是感情的原因,而是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有很大關係,姚廣孝十四歲的時候出家為僧,這個時候是公元1348年,是元朝至正八年。

    元朝對於漢族讀書人來說是非常痛苦的,因為元朝統治者將人按種類分為四種,漢人為最低的第四等,社會地位非常低。在科舉考試上也有極大的偏差。首先是第一等的蒙古人和第二等的色目人考試難度低,漢族人科舉考試難度極高。而且就錄取比例來說,漢人也是遠遠少於蒙古人。在進入官場以後,漢族的官員也往往受到歧視。

    在這種又難考,考了又不值得的情況下,姚廣孝選擇了出家為僧,相比科舉,這無疑是個非常好的選擇。因為元朝統治者非常好佛,經常大興佛寺,優待僧人。更重要的是,還有從僧人中選拔人才的制度,劉秉忠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而姚廣孝本身並不安於做一個僧人,他的抱負是做一個輔佐君主的人,而出家不僅可以給他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還能給他大量空餘時間學習兵法和其他厚黑學,這對他來說是非常合適的。

  • 2 # 三千東流水

    姚廣孝是元末明初僧人、詩人、謀士,曾經輔佐燕王朱棣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助力朱棣登上皇位。關於姚廣孝出家,不妨讓我們一起回到那段歷史!

    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人,將人分為三六九等,在科舉考試上,漢人錄取名額遠低於蒙古人,即使被任用,那麼官職也是十分低的,這種歧視,就使得漢人的科舉考試取得功名的渴望被扼殺。元朝統治者好佛,在此時期,不僅佛家寺廟迅速增多,而且還經常在佛教徒中選拔人才,所以,從寺廟到朝堂比較容易一些,而且待遇也好。正因如此,姚廣孝便出家為僧。

    他出家後,一邊演習佛法,一邊學習兵法,一邊四處遊歷,與人相交,且交往甚密的大多是文人,如王賓、高啟等。有詩曰: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凋殘。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一個僧人詩言霸業,意思想必很明顯了,他想要輔佐明君治理江山。

    由此看來,姚廣孝出家只是他順利進入官場的第一步,後來朱元璋從僧侶中選拔人才,姚廣孝恰被選中,成為燕王朱棣幕僚,最後輔佐朱棣取得江山,這正和其意。

    朱棣登基後,姚廣孝被封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太師,故被稱為“黑衣宰相”。雖然位極人臣,但他毫不留戀,拂袖而去。

    是否我們可以理解為,他畢生的追求,或許只是改朝換代,扭轉乾坤,輔佐明主的天下,以此證明自己的能力呢?想必只有姚廣孝自己才知道吧!最後,用一首他的詩作結尾,讓我們一起感受那種意境 !

    祖龍並六國,勢大莫與爭。欲愚世上人,肆暴坑儒生。群經化灰燼,法令從吾行。劇政若牛毛,哀哉若疲氓。鴻鵠驟一舉,四海如沸鐺。不逢赤帝子,天下誰能平。

  • 3 # 援庵講史

    首先,姚廣孝出家是真,但絕非因為感情問題,更非家境貧寒;

    相反,姚家世代行醫,家境即使不是大富大貴也絕對是衣食無憂。再加上姚廣孝能得到朱棣的倚重,絕非等閒之輩。這就推斷出姚廣孝不僅識字還讀過很多書。在那個年代,能讀得起書的人家境絕不會很差。

    再來看姚廣孝的出生時代,姚廣孝生於元朝末年,元朝將各個民族劃分為三六九等,等級越低享有的社會福利和待遇也就越低。而姚廣孝身為漢人,在元朝是比較低等級的,因此,學而優則仕這條大路基本是走不通的。

    大路走不通,小路不一定也走不通。什麼小路呢?

    原來呀,蒙古人篤信佛教,在蒙元統治時期,不僅廣修佛寺更會禮遇僧人,更有甚者,會從僧人中選拔人才,為朝廷所用。估計姚廣孝的父母一合計,考試不僅難度大不容易考上,即使考上了也是做個受蒙古人歧視的小官,辛辛苦苦的付出這麼多年精力,為了一個小官職實在是不值得,那就趁早換路子吧。所以送姚廣孝出家,而姚廣孝本人呢,也是有天賦,讀書沒的說,出家期間不僅鑽研佛法,更會熟讀兵書,其愛好更是雲遊天下,結交文人雅士。

    與天下英傑交往的過程中,姚廣孝大發感慨,寫下不少流傳至今的詩句。這些詩句中,不僅看不到一個出家人的清淨之心,反而很多詩句都透露著王霸之心,以此印證,姚廣孝出家絕非是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相反是要更加入世,追隨明主成就功業的。

    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後來朱元璋也從僧侶中選拔人才,姚廣孝成為了朱棣府下的幕僚,輔佐朱棣奪得帝位,也成就了自己黑衣宰相的名聲。

  • 4 # 清風明月話歷史

    道衍和尚,小時候叫做姚天禧(“姚廣孝”是他幫助朱棣取得天下之後,朱棣欽賜的),出生於長洲( 江蘇蘇州),據說祖上世代行醫,生活條件不錯。姚天禧從小聰明伶俐,過目不忘,父母想讓他繼承祖業,當個懸壺濟世的醫生,可是他偏偏沒興趣,整日天馬行空地想要幹出一番大事業。

    有一次,他一個人在蘇州城的大街上晃盪,突然發現人群一陣騷動,紛紛向兩邊退讓閃避。

    姚天禧有些納悶,抬頭一看,只見對面走來一隊人馬,中間那人一身和尚打扮,卻前呼後擁的好不威風,一問,這才知道中間那和尚原來是元朝的僧人。一心想要幹番大事業的姚天禧對此羨慕不已,不久後,年僅十四歲的姚天禧便剃度出家,法名為道衍。不過他當了和尚之後與一般和尚卻有些不同,不喜歡吃齋唸佛,卻十分喜歡專研陰陽術數和兵法。

  • 5 # 有書共讀

    有書君先來說明一下題目裡的時間關係,姚廣孝是出家在前,後來才成為宰相的。具體怎麼回事呢,讓有書君從頭說起。

    公元 1335 年,姚廣孝出生在一個江湖郎中之家。姚廣孝雖然聰明卻不願意學醫,他對父親說:“我要讀書,將來當官,幹一番光宗耀祖的事。”

    可當時正是元朝末年動亂時,農民起義不斷。在這樣混亂的世道里,讀書走科舉之路顯然不是很好的選擇,而且姚家也並不富足。

    一天,姚廣孝進城,看見很多的僧官,不禁心生羨慕。回到家裡,姚廣孝就對父母說他想出家。他的父母很猶豫,一方面認為在亂世出家為僧是條可行的出路,至少能謀口飯吃,但另一方面又認為姚廣孝年紀還小。

    這時,姚廣孝的伯父姚震之說:“為學有成則仕於朝,榮顯父母,不則就學佛,為方外之樂。”姚廣孝的父母聽了這話,覺得很有道理,下定決心把姚廣孝送到鄉里的妙智庵出家。

    從此,姚廣孝成了一個出家人,法名道衍。

    姚廣孝出家之後,不安於修習佛法,師從於一個道士,學習陰陽術數之學。除此之外,他還學習儒學,研究兵法,鑽研詩文。他精通佛、道、儒諸家之學,成了當時有名氣的高僧。

    1382年,朱元璋的結髮夫人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令所有分封的藩王都要回京奔喪。朱元璋還廣選天下的高僧,隨侍諸王。從這以後,姚廣孝就成為朱元璋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的幕僚。

    之後,姚廣孝輔助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幫助朱棣治理國家,輔導太子朱高熾、太孫朱瞻基。姚廣孝深得朱棣信任,官至宰相。

    與此同時,姚廣孝還講經說法,傳承和發展中國佛教。由於他長年身著袈裟,人們稱他為“黑衣宰相”。

    從以上過程來看,有書君認為:

    首先,姚廣孝的出家動機不是因為看破紅塵,而是因為時代所迫的一個無奈之選。

    由於元朝歷代皇帝的崇佛思想,讓僧人在元朝有特殊的地位,雖不是官,但卻有比官更為顯赫的地位,更優越的生活條件。姚廣孝選擇出家相當於另闢蹊徑。

    其次,姚廣孝成為和尚之後,學習陰陽術數,學習儒學,研究兵法,而後更在長期的遊學過程中,刻意詩文,廣交天下有識之士,可見他的志向並不在於僅僅做一名和尚。

    再次,姚廣孝並不認為僧與俗有本質的區別。在他看來僧與俗只不過是一種外表的區別,他不會認為自己已著僧衣,就不能建功立業。

    也正是由於在他眼裡僧與俗沒有本質的區別,所以,在靖康之難成功後,他並沒有迫不及待地擺脫自己的僧人身份。即便是後來明成祖“賜第及兩宮人”,他皆不受,依然“常居僧寺,冠帶而朝,退仍緇衣”,不改僧人習慣,講經說法。

    綜上所述,姚廣孝的出家並不是因為他看破紅塵,要去做一個與世無爭的僧人。他的出家,只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是因無法走傳統的考取功名、建功立業之路而進行的一種變更。甚至可以說他的出家,目的就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抱負,為了有一天能夠光大門楣。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建築節能的具體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