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孫子兵法講武堂
-
2 # 龍三解讀
《孫子兵法》真乃神人之作。
它的精髓用一個字來說就是“算”!兩個字就是“廟算”!長點說就是“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
也就是說,仗還沒打,透過“廟算”,“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將敵我情況分析得一清二楚。掌握了情況,才有之後的一系列戰術: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最後不戰而屈人之兵。
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這些都不過是術罷了。
孫子兵法強調“知己知彼”,卻對“百戰不勝”並不感冒,認為戰爭講究一戰功成,打了很多次仗還沒解決問題,就算全部打勝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真正用兵如神的高手就像扁鵲的大哥,病沒發,治好了,聲名反而不彰。
-
3 # 閱歷讀書《孫子兵法》約5900字,共13篇,每篇至少1個精髓。
整本書是孫武根據“謀略”和“戰爭程序順序”進行書寫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是源於第三篇《謀攻篇》。
01《計篇》精髓: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02《作戰篇》精髓:取用於國,因糧於敵。兵貴勝,不貴久。
03《謀攻篇》精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04 《形篇》精髓:勝可知,而不可為。
05《勢篇》精髓: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06《虛實篇》精髓: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07《軍爭篇》精髓:後人發,先人至。用兵之法,窮寇勿追。
08《九變篇》精髓: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09《行軍篇》精髓: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10《地形篇》精髓: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11《九地篇》精髓: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12《火攻篇》精髓:王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13《用間篇》精髓:用間有五: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
從孫武的寫法上,至少“計篇”和“作戰篇”要優先於“謀攻篇”,其中的精髓語句要排在“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之前。
同樣是第三個《謀攻篇》,還有3句堪比“知己知彼”。01: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02: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03: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在這個篇目中,經典話語比較多,這三句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同樣精髓。
-
4 # 數易生命智慧
孫子兵法本來也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的聚合智慧。我們老祖宗一直講究天人合一,天就是要認識天道執行的規律,世間萬事萬物的規律。也要懂人性的特徵。
在我們的老祖宗的智慧裡,我們的陰陽五行學問,就把人的個性、天賦、特長來判斷這個人的行為特徵及其思維思想執行軌跡。可以說對這個人對事物要做出的一種判斷,或者做一種重大決定的決策判斷方面。風雨欲來,將會有相應的氣象出現。
從古代不管是孫武,還是鬼谷子,還是鬼谷子那些徒弟,他們縱橫六國,都不過是基於對這個國家的國情,民情,政黨,派別以及內部爭鬥而因勢導利,根據這個君王合道還是偏道而且給予方、法、術。
而在那個歷史條件下,法家,道家很有建樹的人物也相繼出現。
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不過是藉助了天文地理的知識,而掌握了那個季節的氣候,那個大霧一定會來,所以而藉助自然規律的趨勢而巧妙取箭,而不是做了什麼法術,上下五千年,三皇五帝身邊的那些相士,謀士都是熟讀歷史的智慧,還有經典的精髓,這些都離不開天文地理的基本的基礎知識,還有國情民情的,君王性格秉性極其胸懷,和靈活巧妙的一種說辭或者說法,取悅於君王,還是直言直諫為國為民,那也是取決了這個大臣或者謀士的內心的胸懷與胸襟。
曹操的失敗因為他生性多疑的特點,還有人格特徵而給對方或者對手對他的思維決策軌跡及模式,掌握透明瞭,執行多次以後,總會有一次讓他一錯而失之千里,給對手一可乘之機,所以他的生性多疑導致了他的腦袋出毛病,經常用腦子算計,連華佗神醫想幫他治療的時候,他都擔心華佗要他的命,我把華佗殺了,他沒有掌握一個華夏大地統領一個華夏的這麼一個大國之君王的氣魄,就必然沒有那種胸懷與擔當,所以天道就要滅了他!
所以你看在歷史上不管在文化上都充分體現了這種當時的人文特點,還有政治環境,充分體現駕馭人心術的這種術法,等大秦一統六國以後,你會發現,合乎道很重要,道才能法於天下,合乎道才能解決天下的問題。
秦朝建立的國策或者一些制度到今天幾千年以後我們還在運用借用。
我們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的領袖毛主席,他用兵如神,熟讀兵法,但他不照搬兵法,而是把古代的兵法,在當時的環境,地理時間節點上,針對敵人統帥指揮官的個性特徵,加上我方內部情報人員的資訊,而做出兵力調動,佈陣。所以四渡赤水是根據敵我雙方的情報加上地理環境,還有敵方指揮官的心理借用了兵法,出其不意,出奇制勝,反其道而行,法無定法,這些都是出自老祖宗的智慧精髓,他不是可以隨便運用的,而是要有一定的大量的資訊做分析判斷以後才能去做的,所以毛主席熟讀兵法而不死搬硬照,而是創新或者反用,巧用。所以形成了毛主席的戰略戰術,例如:
從農村包圍城市、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其一小步,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的實用型軍事戰術,這些都是根據敵情,還有我方的這個武器裝備做出的一個比較好的一個實用決策,做到了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勢而為。
在今天很多商業的模式或者企業的營銷,都藉助了這些老祖宗的智慧,都離不開我們中華文化道統的特質,道即是天人合一才是道,比如京東為什麼虧損十幾年,還有風投公司願意投資他?
因為資本方看到的是他未來的盈利的條件和能力,現在的投資一定會回報,所以才出現了這麼一個奇怪現象,十幾年都虧損,還有人願意不斷投資他,股票還上漲。這裡面也包括了風投對市場,商業模式,市場消費者,還有產品,物流構建的這麼一個平臺化,在未來趨勢中,他能成為數一數二,那這個投資就有10倍百倍的回報,所以風投公司才會做這個決策。
這些都是道的頂層規律決定的,到了頂層就是一個生態,違規了這個自然規律的生態,那他就會滅亡,就像一個戰略與戰術的結合體,戰術都是為了配合戰略而做的動作,以區域性的失敗而換來的全域性的勝利,只是在時間的運動當中,他一定會反超逆轉。
兵法,他頂層是離不開道的戰略思維的,但運用兵法的人,他對中華文化還有老祖宗的智慧,還有他做這個專案,或者運營這個企業做這個事情的本身,他的發心(就是他的出發點),是為了滿足自己個人利益為主,還是為了利他的思維格局。
借用釋迦摩尼佛一句話,極度的利他就是利己。所以所謂的兵法,法術沒有道作為指導或者偏離了道的軌道,他只會在某—階段段的取勝,但最終他會毀滅!
-
5 # 鳳凰馨悅讀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雖然從字面意思上看起來並不高深,意思是說了解對方也瞭解自己的,百戰不敗;但實際上卻大有學問它的精髓核心表現為在戰爭中臨危不懼,冷靜分析,有智有謀。
“知己”要深刻了解自己和對方優劣長短,在具體處境時能綜合分析,揚長避短做到知己。
同樣,“知彼”就是要了解敵方將領的作戰思路和心理狀態。
“知己知彼”中的“知”絕不僅僅指知道、瞭解,更意味著深刻的理解、透徹的洞察以及縝密的分析,是需要大智慧的,這才是孫子著重強調“知己知彼”重要性的原因。
倘若有勇無謀,不洞察分析只是憑簡單的血氣之勇那是莽夫。
《三國演義》中的張飛,還有《水滸傳》裡的李逵,這倆人的膽量夠大,天不怕地不怕,可為什麼沒有成就一番事業呢?原因就是他們有勇無謀啊。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做一個理性的勇敢者,在人生的道路上,多長點智慧,有勇有謀,這樣才會走得更加平穩。
回覆列表
知彼知己很重要,但不能說是《孫子兵法》最核心在的一句,孫子還強調知天知地,而且關於地的論述佔孫子十三篇六千字的四分之一。
我讀《孫子兵法》的感受是,它是【力量運用的】的完整套路,有內部約束因素,有外邊約束因素,有制勝條件,有力量使用與發揮到操作方法、工具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