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aLa隨語
-
2 # 舜羽
感覺整天過的像行屍走肉一樣,有點私房錢,沒有目標,又心不甘,不是那種佛系生活的感覺!又不想找工作,又沒興趣點,覺得三餐有著落,無憂無慮的樣子!其實這也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現在還是很享受,糾結…
-
3 # 執劍縱酒白鹿青崖
隱形貧困人口一個扎心的詞語啊,讓我不由的再搜尋了一下他的解釋:有些人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但實際上非常窮,扎心了啊老鐵。
隱形貧困人口猶如當年我們所說的啃老族,月光族一樣,更符合當下我們的生活狀態。沒有很多的積蓄,沒有暴富,每個月的生活僅能滿足自己,沒有存貨啊,看起來活得光鮮亮麗,有著輕微奢侈品的生活,偶爾給自己買個香奈兒的香水、一款包包、配上吃雞專用的職業電腦、一件1000多的衣服買下來沒頭也不皺一下,生活嘛不總得給自己點安慰嗎?既然沒法達到開跑車住別墅的感覺,那為什麼不好好犒勞自己呢?
說真的隱形貧困人口卻猶如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剛剛走進社會沒有幾年,20才出頭又或者30左右,生活的壓力不是很大,獨生子女,父母的生活用不著太多掛念,掙得工資算不上多,卻也能過溫飽線,那麼總得證明點什麼吧,看看電影,買自己一塊表,配上個包包等等犒勞下自己,顯得生活過的有種小資情調,不會讓人嫌棄,顯得自己還是很體面的,可是,你知道嗎,除了外表的光鮮感,我們是真的窮啊,沒有多餘的積蓄來給自己生活充電供氧,也會怕生病怕被傷害,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安慰自己。
記得以前說“去年你用的蘋果7、前年蘋果6、再往前蘋果5、4…”這些年你都用來買蘋果了,可是我還是小米和魅族,還是那麼不如你的眼,可是我買了冰箱,買了電視和空調”當時覺得很對啊,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用蘋果的他從來不缺這些……你以為別人買是浪費資源?其實是他們更需要來展示自己的生活品質,而我們只能說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
其實相比較隱形貧困人口過的生活,他們至少還不會為生活憂愁,只是在考慮自己應該選擇什麼,這麼選擇對不對,相比而言那些算不上隱形人口,那些吃飯生活都很困難,每個月基本生活開銷就已經讓自己掙扎在紅線上,連生存都已經拼盡全力了,怎麼有心思想如何才能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想買coach?買戴森?買施華洛世奇?忍忍吧,攢吧攢個半年一年的,這些簡直才是純純的貧困人口啊,你們還算得上小資,可是我們連小資的資格都沒有。
-
4 # 黎平的口語化短文
有一句話叫做“打腫臉裝胖子”,和這句話對應的有很多事情,我們可以列舉出很多列子。最普遍的一個例子就是,看別人有車,其實自己還沒有購買能力,節衣縮食,不惜結錢也要買。這種情況與其說是攀比,不如說是虛榮心。“唯恐別人說自己是窮人,”是內心不強大的表現,對自己沒有清楚的認識。在物質上,“我們想要什麼,我們可以有什麼,我們不能有什麼”是需要明晰的。明晰了這一點,我們就會少很多忐忑。在消費上,我覺得:錢能不花就不花。錢攢下的話更多的會是安全感,你說呢?
你好朋友,“閒雲野鶴“,你留給我的問題我回答完畢。再次感謝你的問題,讓我有機會排列一下漢字,這很有意思。多謝了!
-
5 # 大洋網
“吃”環境是“隱形貧困人口”的標誌之一
繼“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佛系青年”等熱門詞語之後,“隱形貧困人口”一詞在這個夏天成為新的扎心網路語。熱詞一出立即在網路上引起熱議,大批年輕網友紛紛自稱“隱形貧困人口”。有趣的是,大多數人的貧困只體現在存款和資產上,衣著、餐飲、休閒娛樂無不彰顯精緻。
“隱形貧困人”的精緻生活“隱形貧困人口”,網路上解釋為:那些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但實際上非常窮的人。他們主要是剛步入社會,還沒什麼積蓄,但日常消費極高,不僅存不下什麼錢,甚至還在負債的二十多歲、三十出頭的年輕人。對此不少網友表示:“這不就是我本人嗎?誰窺探了我的生活!”
方小姐是一名銀行小微貸款業務員,工作3年月薪在5000元左右,存款不足萬元,就連早前朋友邀約出國旅行她也因存款問題拒絕了。儘管如此,方小姐的日常開銷和衣著用度無不彰顯闊氣,她有多個包包,聚會用的、上班用的、宴會用的、日常用的等各有不同用途,而這些包包不是MK就是coach,均價超過2000元,甚至有一個5000多元的Chanel挎包,一個包包就相當於她一個月的工資。
方小姐是個社交達人,加入了很多同鄉會、同城聯誼會、行業聯誼會等組織,聚會、聚餐十分多,她坦言,不計算閨蜜之間的約會,每個月至少有3次大型聚會,單次消費約150元~200元,加上與同事之間的聚會和下午茶,每個月光是花在社交方面就需要近1500元。此外,方小姐還辦理了健身年卡和美容護理消費卡,網購的衣服也是成堆成堆的。
方小姐告訴記者,她辦了多張信用卡,當開銷過大工資無法支付時,她就會刷卡,待下個月用另外一張信用卡來結清,有時就是依靠信用卡來過日子。她表示:“我們做業務員的得講究行頭,不能太寒酸,好一點的衣服、包包總少不了,應酬吃飯也是必須的,大型聚會也是為了網路人脈,每一樁都得花錢。”
方小姐這樣的例子在時下社會比比皆是,衣食住行追求著全面的精緻消費觀,隔三差五的美食自拍,衣物、鞋包必須帶常見的名牌LOGO,說走就走的任性旅行是個性的體現。這一系列光鮮亮麗生活的背後需要面對的現實就是:工資捉襟見肘,好幾張信用卡輪流替換結清。用方小姐的話表示:“人前揮金,人後吃土”。
不是賺得太少 而是花得太多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些“隱形貧困人口”多是居住是本地的市民,和父母住在一起,無須承擔住房壓力;回家吃飯偏多,只需每月給父母一些生活費,有的甚至連生活費都無需支付;上班搭乘公交或地鐵,鮮少有揹負車貸。而他們的月薪大多數都超5000元,對於一個無車貸、房貸壓力的年輕人,本該十分充裕,奈何成了“隱形貧困人口”。這群人致貧的原因,不是賺得太少,而是花得太多。
記者觀察了身邊多個符合“隱形貧困人口”標準的人,他們的手機幾乎都是蘋果、三星等主流旗艦機,且跟著產品釋出更新換代,早前iPhone X推出後國內鮮少有現貨,不少人就高價購買黃牛機(黃牛黨搶購併高價兜售的手機),花費近8000多元只為購買一臺手機。
有別於當下部分揮金如土的年輕人,老一輩華人的儲蓄觀念幾乎是一致的——對經歷過物質匱乏年代的父輩們來說,不存錢是不能被原諒的行為,在他們看來,只有足夠的存款,他們才能如常面對生活突如其來的變故,才能更有安全感,因而,“省到就是賺到”是他們一貫的消費觀念。儘管這樣的觀念在很多年輕人看來是過於保守、不夠活在當下,但不可否認的是,老一輩人的抗風險能力普遍要比當下年輕人的高。
有專家認為,“隱性貧困人口”歸根到底是無限消費慾和有限收入之間的矛盾造成的,主要是當代年輕人初入社會,難以面對高房價、高物價,他們選擇自暴自棄,選擇及時行樂。但隨著韶華飛逝,自由生活的可持續性是值得懷疑的,他們表面光鮮,但實際上神經緊繃,束手束腳,消費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都被壓縮到很小,尤其當到了中年時,更會誘發經濟上的“中年危機”。
回覆列表
我是第一次看到這個“詞”,但這明明白白說的就是我啊。早上僅剩的二十塊錢被老公拿走了,說是沒錢坐車去公司,還特麼的問我還有沒有錢,孃的,我要是說沒錢你能給我留下嗎?
火大得很,每到這個時候我就很氣,氣老公怎麼特麼的那麼沒用,不能讓老婆孩子過上起碼的不愁生活費的日子,特別想罵他,剁了他的心都有。但能罵嗎?不能,我罵不贏他,他還會反過來說我不會過日子,不會計劃的用錢。吵起來嘔氣的只會是我。
上個月25號發了3900塊,買奶粉600,益生菌加小寶鞋子150,尿不溼拉拉褲100左右,電費100,還帳600,給老公500,這些是大錢,餘下的錢當生活費,每天買菜,孩子要吃零食,水果,早餐,我硬是撐到現在,實在沒錢了,明天才發工資。
記得有次,一個帶孫女的爺爺看到我,對他前面站著的人說道: 你要說我沒錢買東西給孫女吃,你看她能沒錢給孩子買東西吃嗎?她孩子還不是那麼瘦。可能是那個人說他孫女瘦,不長肉,說他不買東西給孫女吃。我聽到只能“呵呵”了。
外人看我每天拎各種東西回家,只以為我的日子很安逸、很舒適,其實當中的苦逼只有我自己知道,我能給別人訴苦嗎?不能說,只會讓別人瞧不起。
這就是我一個隱形貧困人口的日子,恨不得一分錢當成一百塊錢來用,吃東西都是先緊著孩子,衣服不敢買一件,能在自己身上少花點就少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