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錢錢

    其實曹操並沒有那麼陰險狡詐,三國演義和真實的歷史差別還是很大的,古人智者也特別多,古人也都不是傻子,誰好誰壞也都有自己的看法,那麼多人才都去投奔曹操,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曹操確實是一個可以投靠的明主,從袁紹手下的謀臣良將都揹他而去的對比更顯得曹操的英明。

    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是曹操的手下,荀彧和郭嘉這兩個人對曹操的評價。知人善任的說曹操,知道那些人是人才,知道這些人擅長哪些方面,和知道把人放在什麼位置上最合適。比如曹操手下的崔琰和毛玠,曹操知道這兩個人是作風正派,清正廉明,就讓崔琰和毛玠去管理曹操勢力的選拔官員的責任。崔琰和毛玠也沒有讓曹操失望,選拔出來的人都是才德皆備的人才。還有曹操知道棗牴和任峻的性格是任勞任怨,就讓棗牴和任峻二人去負責曹操的屯田制,而棗牴和任峻二人也沒讓曹操失望,讓曹操的屯田制順利的得到了貫徹和落實,從而讓曹操獲得了豐厚的糧食,有了很好的經濟基礎。這就是曹操的唯才所宜和知人善任。

    2、退誠取信,用人不疑

    曹操處於三國亂世,亂世的特色是人心浮動,人與人之間是缺乏信任和誠意的,曹操都說過“上下相疑之秋也”這句話。而且因為曹操的身份,用周瑜的話說曹操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曹操是名義上為了復興漢室,為此招納賢才,心裡當然是希望這些人能為他所用。曹操也因為中央政府,漢獻帝的名義來招納人才,而招納的人才,曹操不知道這些人是為誰效力的,是為他曹操,還是天子漢獻帝。更別說曹操勢力,是由多方面組成的,有漢朝以前的官員,從別人那裡投靠過來的,也有從別人那裡勸降的,還有曹操自己帶出來的,合在一起組成的曹操勢力。

    因此,信任和忠誠是在這個時候,對曹操是格外重要。曹操是對所有人都表現的是格外的寬容。包括曾經背叛他的人,他都很是寬容。讓所有人都知道,我曹操這個人確確實實是為漢室誠心誠意的工作的,希望天下的人才都來我這裡,為國家效力。我是非常誠懇的,哪怕是你們背叛我曹操,我也不在乎。曹操就是為了表達這種誠意,才這麼做的,從而獲得了忠誠。

    曹操還有個過人之處,就是從來都不和部下爭風頭,爭面子,搶功勞。一說功勞都是大家的,從來都沒有曹操自己。給部下的獎勵從來都不是虛的,不是那種名頭,名號之類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好處,名頭之類的,都是附帶的。正是這種原因,讓人們感覺跟著曹操混,確實是跟對了。

  • 2 # 大黃扯點歷史

    首先,我覺得這是個偽命題。

    所謂的陰險狡詐,有很大程度上是民間藝人編造流傳,《三國演義》在進一步加工而形成的印象,與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有很大的出入。

    此外,作為政治家與軍事家,我覺得陰險狡詐應該是一種出色的特性,在政治鬥爭與軍事戰鬥中,這種特性非常實用且珍貴。作為同一時期的其他政治家軍事家,或者降低一下標準,橫向對比同一時期的其他名人。劉備曾投靠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最後奪取了同為漢室宗親的劉璋的益州,基本上他投靠的每一個人,都被劉備佔去了不少的便宜,尤其是攻佔四川,這應該也是陰險狡詐吧。孫權被稱作有“勾踐之忍”,偷襲荊州斬殺關羽,借儲位之爭,打擊了一大批有實力的老臣,甚至逼死了丞相陸遜,這難道不是陰險狡詐麼。可是劉備與孫權的評價很少會提到這四個字,而劉孫兩人同樣有很多人投靠,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與東吳,那麼為什麼要針對曹操提出這種問題呢?在我看來,這明明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因為,陰險狡詐與雄才大略之間並不矛盾,與建功立業也並不矛盾。曹操的雄才大略,使得有能力的賢才們紛紛投奔他,在他的手下能夠充分發揮才智與特長,藉以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而像呂布、袁術、劉表、劉璋、張魯這樣的君主,自己本身或沒有才華能力,或沒有雄心壯志,甚至二者都沒有,因此他們並不能讓自己的手下充分展示能力,發揮特長,在三國的舞臺上盡情的表演,所以他們手下的人才很少,即使有也大多被埋沒。

    最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曹操這個人唯才是舉。只要有能力的人他就會重用,不太看重品性道德之類的東西,這使得很多寒門子弟,或品行不端但能力出眾的人慕名投奔他而去。曹操前後曾下過三次《求賢令》,這一點也同樣造成了其手下人才濟濟的局面。

    附曹操《求賢令》其一: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變得而用之。

  • 3 # 見賢超齊

    換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生逢於亂世之中,如果曹操不陰險狡詐,而是心地善良和憨厚老實,那麼曹操根本立不起來。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是有意貶曹頌劉的。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講道:“曹操這個人,客氣的說叫奸雄,不客氣的說叫奸賊。”

    可見,不論是對曹操稱作能臣,還是稱作奸雄,也或者是奸賊,都表明了曹操確實有幾分的陰險狡詐。

    所以換言之:生逢於亂世之中,如果曹操不陰險狡詐,而是心地善良和憨厚老實,那麼曹操根本立不起來。

    但如果曹操只是陰險狡詐,老是剋扣員工工資,估計人才早就跑光了。

    曹操除了陰險狡詐之外,身體裡迸發出更多的是他的雄才大略。

    絕大多數人才是比較願意投靠具有雄才大略的領導,而不願跟隨小肚雞腸的領導。

    因為雄才大略的領導能夠成就一番偉業,而小肚雞腸的領導成不了大事。

    也因為追隨雄才大略的領導,能夠一展鴻圖,實現心中抱負。

    曹操不僅雄才大略,而且很會籠絡人心,很會駕馭人才與使用人才,使得人才人盡其才,各自發揮作用。

    曹操麾下的謀士有荀彧、荀攸、郭嘉、賈詡、程昱,武將有典韋、許褚、張遼、徐晃、夏侯惇、夏侯淵。

    這些文臣武將為曹操逐鹿天下,建立不朽功績。

    其實劉備也陰險狡詐,但是劉備善於偽裝,以仁義聞名天下,同樣也有眾多人才投奔他,文的有徐庶、諸葛亮、龐統、法正、李嚴,武的有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

    曹操和劉備皆是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生逢亂世,為了取天下,有幾分陰險狡詐是必不可少的,而文韜武略也是肯定要有的。

  • 4 # 黃蜂二師兄

    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來看,抑曹揚劉的痕跡還是很明顯的,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歪曲宣傳,比如朱元璋,明朝影象那麼端裝,而清朝像卻那麼誇張,誰真誰假難以辨別,但有一點,即不會那麼漂亮也不會那麼醜陋。

    所以根據這樣的邏輯就不難發現,曹操並沒有人們宣傳的那樣醜陋,也沒有當時宣傳的那樣完美,舉個例子,曹操當時最貼身的謀士有兩個,一個是有鬼才之稱的郭嘉,一個是忠肝義膽的荀彧,在官渡之戰危機關頭,荀彧不但高瞻遠矚的勸曹操堅持就是勝利,同時也在後方協助曹丕守住大本營,防止背後有人偷襲。

    後來曹操在朝廷取得穩定政權後,荀彧盡心盡力輔助曹操管理內政外交,只是曹操在後期才逐漸顯露出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的傲氣,這時荀彧異常苦悶,最後在悲憤中鬱鬱而終,如果一上來曹操像董卓一樣邪惡,依荀彧的耿直個性寧死也不會輔佐曹操的。

    曹操的第二個汙點是專玩別人的妻女,首先說那個時代娶多房媳婦太正常不過,劉備還沒有怎麼樣呢就有了三房媳婦,長板坡遇難趙雲就遇到他兩個老婆,六十歲時還娶東吳孫權的妹妹二十多歲的孫尚香,所以曹操娶四房媳婦在當時真的不算多。

    至於與別人的嬸嬸苟合,我認為是敵手故意獻上意圖乘其不備而殺之,結果被寫成了霸佔別人嬸嬸,如果是故意霸佔,聰明的曹操自知理虧怎麼不會有充足的防備?從差點被殺和損失愛將典韋來看,曹操是中了奸人之計。郭嘉都願意輔佐他

    曹操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他的治理下,興修水利,魏國百姓安居樂業,士兵不打仗時幫助耕種,這個歷史上都是有記錄的,特別是曹操愛才如命,“繞樹三匝,無枝可依”,不說好到哪裡去,但起碼比西蜀強一些,導致蜀國最後打仗兵將枯竭,也是西蜀衰敗的原因之一。

    歷史是人寫的,可以白也可以黑,但是事實勝於雄辯,比如朱元璋如果打天下時就那麼吃相難看,相信不會有那麼多能臣悍將願意鞍前馬後!因此我認為曹操前期的奸詐是後人描黑的!袁紹、劉備都奈何不了曹操,說明曹操不會很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乾煸泥鰍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