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沐子錦

    古話“女大不中留”的意思是指:女孩子已經成年了,到了該結婚的年齡了,不好一直留在家裡不嫁出去,就算想留著留不住,還是會有追求的人,自己也喜歡的人也想出嫁。

    是父母長輩有時用來批評女兒向著外人。

    出處: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休疙皺,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1,在中國,俗語,或者俗話,是一種很獨特的民間文學特色。它人們口口相傳使用頻率很高,幾乎人人都會,書面裡也常常運用到。

    多數俗語是民間百姓的生活經驗與處世總結出來的,具有很強的社會現象的反應特徵,也反映了大多數百姓的思想感情和願望。

    2,因此,有很多人所說的稱俗語是“女大不中留,留來留去留成仇”

    打個比方:家裡有女孩子到婚配的年齡了,女兒有也喜歡的人了,她想和那個人好,想嫁給他,但家裡人不認同這門婚事,不滿意這個人或者是他的家庭,總是有些看法 ,想阻撓她們交往結婚,不給結。

    這時女孩子為了爭取自己的幸福想和這個男方在一起,總是會做出些讓家裡人不喜歡的事,於是產生了家庭矛盾。

    長久以往下去,心裡種下了恨的“根”記恨著家人不讓她嫁過去,阻擋了她的幸福,矛盾加深,偶爾產生些摩擦,經常吵架,或者冷言冷語,時間久了會結仇。

    長輩們就說,“女大不中留,留來留去留成仇”

    3,其實古代來說,女兒因沒嫁人與父母結仇之說有些誇張了。但也可以說明了,已經到了結婚的年齡,父母們對於女兒過早早就出嫁的不捨之心,畢竟女兒一旦嫁出去了,過好不好,父母的都幫不到多少忙。

    女兒如果在婆家受到委屈或遭受不公平的對待,父母也愛莫能助。

    短短俗語的背後,也飽含著天下父母對女兒的深深的愛護之心。

  • 2 # 紫氣東來詩情畫意

    女人男人都是要成家的,這是生物的特徵,自然的特徵,不可違背,女人在這個過程裡的表現為出嫁。這句話是順行自然之道的

  • 3 # 霜蜜花糖

    女大不中留往往是指女孩子長大成人後,要鳳冠霞帔嫁入夫家,這也是倫理綱常,生命不休的接力,女孩長大都向往美好的愛情,舉案齊眉,夫唱婦隨的幸福家庭是每個女人心中的完美歸宿。不中留是因為有了歸宿不願留在孃家單身,孃家不捨但更希望女孩找到幸福的歸宿,所以感嘆女大不中留,無奈中有點不捨,不捨中又因女孩能幸福了高興,孃家小傲嬌,嬌嗔一句不中留,內心是滿滿的偏寵。

  • 4 # 樹德漢碩

    女大不中留,什麼意思?其實這話還有後半句,要說完整,就好理解了。女大不中留,留去留來留成仇。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家庭矛盾現象,如何處理好的問題,其實答案就在其中了,不必強留,強留有仇。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自然規律,順之為好,逆之不利,順者昌,逆者亡。留即是逆,不留即是順。從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家理,社會倫理方方面面上說,都是不留為好,強留不好。水順流而下,疏之則順吉,堵之到一定勢態必缺堤,為害極大,男婚女嫁亦同於一理。有人出於種種目的而強留阻嫁,結果可想而知,那是會成仇有怨的。

    過去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女的無多少自由權,留不留父母有權說了算,這是很不對的。人生有限,有過程,有階段性。人是有生理心理的,也有家理社會倫理,留與不留要綜合諸因素而定之。女人二七天癸至,不可二七十四就不留,女人三七四七已成熟,生育年齡有限,為開枝散葉,成家養兒,三七四七就應嫁而不留了,不然在生理心理病理家理倫理上都是說不通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天經地義,不可硬逆之。硬留強逆都會延生諸多問題和矛盾的,父母也會留而與女結成仇敵。留與不留,要有溝通,要以理服人為上。

  • 5 # 史文今

    第一;在古代小青年結婚都早,基本上都是十幾歲,比如;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一個十六歲一個十三歲就結婚了,在古代民間也是這種情況,為什麼說二八佳人,就是十六歲的女孩已經是女人了,這和我們現在反差很大,現在的孩子,二十好幾了父母還把她們當孩子一樣嬌慣。

    第二;女孩成熟相對比男孩要早,無論生理還是心理,尤其到了一定年齡也會春心萌動,如果父母強留,一些女孩會有叛逆心理,很容易走錯路,這也就應了一句老話;窮養而富養女,意思就是女孩很容易被外界誘惑引誘而出現偏差。

  • 6 # HuiNanHistory

    女大不中留的意思是:

    女兒成年後,要及時地把她嫁出去,不能總是留在家裡面。

    當然,還有一種意思是批評女兒總是向著外人(男人),家裡留不住她。

    擱在舊時代,女人沒有任何地位,嫁出去的女兒等於潑出去的水。

    因此,每個家庭都急著趕著把女人嫁出去,這就是“女大不中留”這句話的社會背景,總是與嫁人有關係。

    這句話出自何處呢?

    根據考證,最早應該是出自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其中有云:

    休疙皺,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自此以後,類似的話才開始普遍出現,特別是一些話本、戲劇中,這是常見的俗語。

    例如,在明朝洪楩編印的《清平山堂話本》中,收有《刎頸鴛鴦會》的話本,其中就有類似的話:

    常言道:女大不中留。留在家中,卻如私鹽包兒,脫手方可。

    由此可見,古人是拼著趕著要把自己的女兒嫁出去,才有此語。

    這種話在今天來看,實屬笑話。

    女人在古代沒有地位,唯一的價值就是出嫁和生兒育女。但是在現代的社會,這種觀點顯然是荒謬的。

    以上就是“女大不中留”的含義。

  • 7 # 歷史寶藏

    有說:女大不中留。

    也有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就是說,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需要給她找個歸宿了。

    任何事情都是一個道理,在最合適的年齡去做,就顯得水到渠成,如果耽擱一個,成了剩女,就不好辦了。畢竟女孩比男生更容易感受到歲月的力量。

    說女大不中留,其實也是反映了女性在古代的特殊地位,男的不管怎麼說,都是傳宗接代的,養個女兒,就是“替人家作嫁衣裳”,所以說這句話的時候,也頗有幾分無奈。

    不過這樣的話語,也是多少的經驗教訓總結而來的。

    女孩子一旦成了剩女,老住在孃家,在古代兄弟姐妹多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各種口角之類的,時間長了難免讓人心煩。

    再者,女大不中留,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女孩出嫁之後,就會向著夫家。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畢竟出嫁了之後,要和丈夫過一輩子呢,不依靠夫家難道還要指望婆家嗎。

    所以農村也有人說: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

    更有可悲的,潑出去了水,連盆也不要了。

    女大不中留這句話,在明清不少話本、戲劇中都有流傳,如《西廂記諸宮調》、《清平山堂話本》中的《刎頸鴛鴦會》等,這也是這句話被眾人知的一個原因。其實和女大不中留這句話相反的是,在一些地方,還有長女不嫁的習俗。因為古時候家裡子女多,父母照顧不過來,長女就如同親媽一樣,幫忙照顧弟弟妹妹們。如《漢書·地理志》就有記載:“國中民家長女不得嫁,各曰巫兒,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為俗。”
  • 8 # 一株吊蘭

    女大不中留,留來留去留成愁。有三個原因。

    為何說“女大不中留”,大家來看看過去女孩子出嫁的年齡就知道了。

    中國古代是崇尚早婚的,像續寫《漢書》班昭,她所著的《東征賦》、《女誡》等,對後世有很大影響。按照《後漢書·班昭傳》記載:班昭“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她十四歲的時候嫁給了同郡的曹世叔。

    (班昭的藝術形象 )

    崇尚早婚有幾個原因。一個是連年戰亂,國家人口減少,亟需繁衍人丁。繁衍人丁最快的手段莫過於女子早婚,如唐代規定“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到了明代,在男女結婚年齡上各自放寬一歲,“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並聽嫁娶。”那麼,女孩子到了國家規定的年齡不出嫁又咋辦呢?《晉書·武帝紀》記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詔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更有甚者,據《漢書·惠帝紀》記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罰女孩家五倍的賦稅,算罰款,這個制度不可謂不嚴厲。

    崇尚早婚的第二個原因是生產力低下,家庭無力養活更多的人口。傳統認為,女孩早晚都是別人家的人,早出嫁晚出嫁都得出嫁,早出嫁反而還能為家裡省點糧食。三是過了適婚年齡,成了大齡剩女,更不好找婆家。大家都早就抱孩子了,你還待在家裡,年齡一大,合適的家庭就不好找了,有句俗話說得好“好菜都叫別人剜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治帝是否為慈禧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