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世創作者

    日本文學其實是我比較喜歡的一種文學吧,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可能是因為我比較喜歡其中的幾個作者,而我覺得這幾個作者是我在日本作者堆裡面發現的寶藏作者。比如說村上春樹,又比如說太宰治。

    我個人看過村上春樹的《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還有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我覺得他是一個特別有想法,並且願意將這一切都表達出來,而且其實是一個特別高產優質的作者,在日本是這樣,在全世界,我覺得他都是一個比較獨特的人。本身因為我自己很喜歡看小說,所以也特別的喜歡他,就像是一種同一種職業的人的惺惺相惜一樣。

    第一次在雜誌上面看到了太宰治,那是《人間失格》那本書。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第一眼我就覺得真的很吸引人,給大家看看,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這本書是一本好像看第一眼,覺得有點枯燥,但是越看會越上癮的書。

    我花了大概有一個晚上的時間,看了粗粗的一遍,後來又細細的看了好幾遍,才發現原來真的有一個人有這樣的思想,而這個思想其實並不只有一個人有,但是他可能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跟他想的一樣,他感受到了一種無比的孤獨感,所以他最後選擇了死亡。

  • 2 # 一般般的過客

    不喜歡日本文學,以為死活讀不下去。曾經硬啃過源氏物語,以及大江健三郎的書,現在基本上還給了他們。但是日本電影是不錯的。影視圈有個說法,當今好萊塢都要向日本電影學習。是真是假,姑且不論。說明日本電影確實有可取之處。曾經的日本影星高倉健,三浦友和,真由美,三浦友和的妻子山口百惠都曾經是一代中中國人的偶像。當之無愧。黑澤明的羅生門是一個很難逾越的高峰,同名小說就是名篇,出自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手筆。改編表導演以及攝影都達到了化境。還有一些日本電影也是很講究的。比粗製濫造的某國影視劇好得多。

  • 3 # 詩書君

    想要了解日本文學,首先對日本文學的大體輪廓進行了解,然後再去閱讀文字。

    日本一開始是沒有文學的,他說是受到了中國文學影響之後才有的文學。公元八世紀的奈良時代是日本文學的開始。奈良時代產生了《古事記》這樣的散文集,以及《萬葉集》這樣的詩集。到了平安朝時代,出生了對日本文學影響極大的兩部作品:源氏物語和枕草子。到了鎌倉時代,日本經歷了戰亂,人們重武輕文,作品風格也不似以前那樣閒適雍容華貴,多了一絲戰爭的殘酷。帶了近代,受到西方的影響,日本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出現夏目漱石、森鷗外、芥川龍之介這些重量級別的作家,到了現代,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三島由紀夫雖然沒能夠獲得諾獎,但是和喬伊斯、普魯斯特、托馬斯曼並稱於世,文學成就高於其他人。‍

    接下來介紹日本的作家入門和作品。

    芥川龍之介作為日本的短篇小說巨匠,‍‍取材新穎,情節新奇甚至詭異。作品關注社會醜惡現象,但很少直接評論,而僅以冷峻的文字和簡潔有力的語言來陳述,讓讀者深深感覺到其醜惡性。他的小說即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又成為當時社會的縮影。代表作《羅生門》。‍‍

    ‍‍作為國民作家的夏目漱石對東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詣,他精通英語和漢語。寫作小說時他擅長運用對句、迭句、幽默的語言和新穎的形式。他對個人心理的精確細微的描寫開了後世私小說的風氣之先。他的門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龍之介也曾受他提攜。代表作《我是貓》。‍‍

    川端康成,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獲得者。他這日本的含蓄美,代表作雪國表現了日本的哀傷與絢麗。

    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的學生,他的功力在他的老師之上,代表作《春雪》。

    村上春樹不是日本文學入門的選擇,他甚至和日本文學都不沾邊,除了運用日本人的名字和地名寫作,他和日本文學幾乎沒有任何血緣上的關係,如果那一本他的書給別人看,很多愛好文學的人都會以為是旅日作家的作品。源氏物語也是非常的作品,但是不適合入門,只有在入門級別的書中領略到日本文化的背景,才能夠閱讀好日本的古典文學。

    我也真誠的建議,如果想要了解一國的文學,最好學習了那個國家的語言,去閱讀原汁原味的文學作品。任何的翻譯都不是完美的,只能夠讓大家感受一下他國文學和本國文學的差異,只有學習了日語,才能夠真正瞭解到屬於日本文學之中的細膩、哀傷與讓人感覺近乎殘酷的唯美。

  • 4 # 徐瘋瘋

    我對日本文學看的不多,但是前段時間讀到了日本有名的閱讀達人齋藤孝的幾本書。

    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學的教授,很主張“一定要讀書”的觀念。

    齋藤孝認為當下比體力、精神力量更為重要的便是思考力——能迅速抓住事物本質,確定優先順序,配合自身能力做出判斷,妥善選擇如何行動的能力。而獲取這種直攫事物本質能力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讀書,相對於淺層的碎片化閱讀,讀書是一種“深閱讀”,它費時費力,這種費時費力卻能讓我們安靜下來,深潛下去,發現與淺層閱讀不一樣的體驗。

    我向你推薦的正是齋藤孝的《深閱讀》這本書,原因有二。

    首先作者本身是日本人,他推薦的一些書很大一部分是日本文學類的。作為本國作者且是有名的閱讀達人,他在本國的文學作品上還是很有發言權的。

    有人統計過,在《深閱讀》這本書裡,齋藤孝提到了70本書,25位作家。其中日本文學領域且中國大眾也比較熟知的有夏目漱石、三島由紀夫、太宰冶、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村上春樹等等。

    還相應的給每個作家的作品閱讀難易程度做了簡單的點評。可以供你參考。

    再次,在他的《深閱讀》這本書中,他講了一些培養讀書習慣的方法和選書的方法。在讀書之前,學習一些讀書的技巧是能提高讀書效率,吸收程度的一件事情。磨刀不誤砍柴工,正是如此。

    最後,說一下這本書的缺點。這本書的翻譯不是太好,內容相對比較散碎。不過應對你對日本文學的疑問,我覺得還是足夠了的。

  • 5 #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在日本京都的高雄,有個神護寺,神護寺裡面有個地藏庵,這就是谷崎潤一郎寫《春琴抄》的地方。夏目漱石呢,是在東京附近一個叫伊豆半島的地方,那裡有個修善寺,裡面有個菊屋本店,叫“漱石的間”。夏目漱石一生中有件大事,叫作修善寺之變。漱石就是在那裡突然患病,胃出血,差點死掉。這次患病,對他影響很大,他的文學創作也因此分為前後兩期,《心》即是他後期的作品。我前段時間剛去遊覽過這兩處,之所以講出來,是說明我作為一個普通讀者,跟兩個作家的一點淵源。

    這兩位作家,歲數都很大了。夏目漱石誕辰149週年了,《心》也出版102年了。谷崎潤一郎誕辰是130週年。他們都是非常老的作家,日本和中國一樣,當年很多有名的作家現在已經沒人讀了,都進入了文學史。但是日本又略有不同,日本有很多文學館、作家故居,供人緬懷。很多人有疑惑,書店裡這麼多文學作品,為什麼要看日本的?而且要讀這麼老作家的作品呢?我年輕的時候,身邊的人都看不上日本文學,說日本文學不是從中國學來的,就是從西方學來的。比如說,夏目漱石是現實主義,谷崎潤一郎是唯美主義,這都源於歐洲。應該直接讀歐美文學,幹嗎放著原汁原味的東西不讀,來看衍生品呢?

    而我認為日本文學之所以值得一讀,就在於其中所獨有的兩點:

    一、人生況味。二,審美感受。而這恰恰可以分別舉夏目漱石和谷崎潤一郎為代表。所以談論日本現當代文學,減了又減,怎麼也減不去的,就是這兩位(或許可以再加上三島由紀夫和太宰治)。

    日本文學和其他文學非常不一樣。以《心》為例,在日本書店它依然在暢銷書排行榜的前列。這是一本有懸念的書,讀到後面才知道怎麼回事。全書包括三部分:“先生和我”“父母親和我”“先生的信”。這本書中文版兩百多頁,在日本算是長篇小說,如果換一個作家的話,絕對不會這麼寫,至少不會寫這麼長,大概三十頁就完了。《春琴抄》也一樣,有七十多頁,如果換個作家寫,也就十幾頁。

    日本作家並非有意囉嗦,拖長篇幅,而是他們處理題材的方法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依舊以《心》為例。第一部分,寫我與先生來往,跟情節沒關係;第二部分寫我回家之後給先生寫信,他沒有回,這跟情節還沒關係;只有第三部分,才講了故事的始末。這樣看來,前兩部分根本沒必要,但假如這本書只有第三部分的話,又完全無法成立。在夏目漱石筆下,《心》不是情節小說,它主要寫一個人的狀態。在外人來看,先生到了這個年齡,怎麼就會是一個什麼事也不做,什麼思想也沒有的人呢?究竟是為什麼?如果不用這種方法,這個狀態很難寫出來,漱石從外部著手,站在離主人公很遙遠的地方入手來寫。這也就是日本文學的特殊之處。

    西方文學大都是情節意義上的,如巴爾扎克、福樓拜,即便是號稱唯美主義的王爾德,也有很多情節。但日本文學不從情節進入,而是從細節進入,講人跟社會的關係,大的東西統統剔除不要。這樣一種介入生活的方式,跟西方不一樣。如《心》第一部分結尾處有個細節,我最後一次離開先生家,看到了門前的一棵樹,這棵樹每次在我走的時候,都被燈光照得很亮,但這次等我出門的時候,樹突然就暗下來了,因為先生在我走之後把燈關掉了。實際上這裡就暗喻家裡要出事了,先生可能要死了。這種細節表達就是日本文學特有的東西。

    日本文學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主要是細節小說,要是想看情節,就不用看日本文學。要是看比事兒還小的東西,就可以。日本文學裡,很多都是對人生很細很深的把握,不是結論,很難說出來,更像是一種滋味,一種味道。硬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可以說成人生的況味。關於這點,日本人體會特別特別深,在優秀的日本文學裡,都有這種東西。而這點,正是我們的文學所欠缺的。日本文學多年來不斷被介紹到中國,很大原因就是能補中國之不足。

    日本文學第二個長處,其實更容易被世界接受。那就是對美的特別的感悟。日本人對美有種特別的感悟,這種感受就是審美。日本的審美和中國和全世界都不一樣,這種不同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第一,日本人審美的物件,都是一瞬間的稍縱即逝的,把握住了就有,把握不住就沒有,這個人能把握住,另外一個人不一定能把握得住。比如,日本人對於櫻花的領悟,完全是審美的領悟。生如櫻花,死亦絢爛。這是種瞬間之美,在瞬間裡體悟永恆。

    第二,我們現在所說的審美,一般都是視覺之美和聽覺之美。日本的審美不一樣,所有審美都是感官審美,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感之美。很少有人寫到味覺之美,嗅覺和觸覺就更少了。如果把美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非常乾淨的美,也就是審美的人和審美物件距離非常遠。比如視覺和聽覺之美都是很乾淨的,而味覺和嗅覺則沒有那麼幹淨了,但在日本文學裡,主要就是寫味覺、嗅覺和觸覺之美,以及這各種美之間的轉換。

    以《春琴抄》為例,寫一個僕人愛戀崇拜女主人,把女主人放在蓮花臺上頂禮膜拜。當有一天,女主人被毀容,這僕人聽到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刺瞎自己的眼睛,你不美我就不看了,我只感覺你最美的部分,把視覺轉換為聽覺、觸覺,於是美就儲存了下來。

    實際上,《春琴抄》是非常典型的關於日本審美的書,可能中中國人接受漱石更容易一些,接受谷崎難一些。谷崎潤一郎在日本被稱作惡魔主義,對他而言,只要是審美,就沒有任何界限,是一直深入底層的。所以,最早被世界所知道的,就是谷崎。歐洲人沒有看過人這麼寫東西,王爾德的審美只走了一半,與之相比是小巫見大巫。

    對於夏目漱石,我們可能有共鳴或者契合,因為我們對人生沒有作家那麼深的領悟。但是對谷崎,則必須達到共鳴。谷崎是唯美主義,對社會不感興趣。在二戰時,很少有日本作家不與軍部同流合汙,谷崎是為數不多的一個。他一輩子追求的就是美,傳說他的妻子松子夫人吃飯時候必須穿正裝,否則他就吃不下飯。谷崎一生活得特別恣意,特別舒服,他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關於美的試驗場。在每一部作品中,他都對審美做一個試驗,一個問題解決了,再重新換一個問題。他一生關注的都是審美這個事情,大家平時忽略的事情也都被他關注。他的《陰翳禮讚》則譽為把東方古典美學闡釋到極致的作品。如果想了解日本的審美,谷崎可以說達到了百分之百。用佛教的話,就是遇佛殺佛,遇鬼殺鬼。這兩位作家,在日本都是經得起考驗的。如果讀日本文學,只打算從兩個人入手,那讀他倆就夠了。

    日本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確實作為單獨的一部分存在,但是,我說的日本文學是以三島之死為界限,也就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現在大家熟知的渡邊淳一、村上春樹,他們屬於世界文學的一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經沒有純粹的日本文學了。

  • 6 # 眾生法妙

    1.對悟友“傾世傾城萌小貓”推薦的芥川龍之介,舉雙手打CALL。原因如下:要在短時間內,對不熟悉國家文學的性格體貌,有個整體的大致瞭解,最好找一個能承上啟下的作家,其出現的時間節點,不宜選得太遠或太近(太古典、太當代,都容易造成對彼國文學歷史的偏見);而且作品篇幅上,也不宜過長(一旦吃“傷”,怕就一杆子打翻了一國作家),而且這個作家,最好是“港口型”的集大成者,是很多文學脈絡的彙集處,或開山者。

    綜上,芥川最為合適。他上承古典日本的正統風脈、下啟整個20世紀日本的純文學流派;橫順中國,遙致西方,簡直是“四通八達”的指路牌。此外,他還是一個妙趣橫生的短篇聖手,“鬼才作家”,雖然是高大上“純文學”的代表,以至於好友菊池寬為其張羅了後世日本純文學最高獎“芥川獎”,但其作品稍稍調節風味,就可以與推理、恐怖、科幻、重生等型別文學搭界。芥川氏的審美是比較“小資”的。他是個能打通文學的雅俗分界,也勾連藝術史和文化史的人物,是一個“邪魅”而敏感的小說家,除了是“物哀”“幽玄”這種國家美學的繼承人,還很能代表日本人骨子裡的漫畫感、日式幽默和戲劇性,怪不得他總是被推理小說和漫畫家拿來說事。(可參考動畫《文豪野犬》,此外,推理小說家北村薰的《六之宮公主》,是用偵探小說的筆法探祕芥川的人生和作品),至於他的兩個短篇《羅生門》和《竹林中》,如何被導演黑澤明拍成了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繼爾使“羅生門”成為“不可靠敘述”的代名詞,更是一段影史/文史佳話了。

    此外,在歷史層面,活躍於日本大正時期(1912-1926)的芥川跟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等作家一樣,是日本近代重大歷史變革的前線見證人,是明治維新之後承新風而起的第二批、步入昭和軍國主義之前的最後一批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曾以新聞記者身份遊歷中國,作品中充滿對大時代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恐怖預言,精緻的短篇象徵寓義豐厚,絕非智力遊戲或發一己之私情那麼簡單。

    最後,正如“傾世傾城萌小貓”所說,也是一個測準儀。如果芥川的老師夏目漱石的長篇你讀不進去,很可能只是耐心問題,但如果讀了十篇以上的芥川,仍感到通體不適,那麼,你可能真的對“日本文學”過敏,可以果斷放棄了。

    2.悟友“壹雯說電影”的答案列表勝在全面,覆蓋了近幾年日本文學文化出版的大半。關於芥川和鏡花的詳細介紹,可參考三聯書店出版的散文集《倒視鏡》中的兩篇文章。

    3.在兩位悟友之外,本人補充建議的是:要了解日本文學,從芥川、鏡花所在的“現代文學之初”開始是一選,此外還有一條路徑,便是從“古典時代的末端”——江戶文學下手。芥川為人既狂狷又敏感,作品很是“擰巴”,相比之下,江戶文學的親和力更強。日本古典文學,多從皇室貴族生活著眼,而對於市民生活的風俗描寫,則以江戶時代的作品為最佳;要讀日本古典文學,還要先打很多“前戰”,瞭解一大堆知識,對日語的語感及其在中譯本中的表現也要能感得一二,否則就有些摸不準《落窪物語》《平家物語》《源氏物語》這些高大上的名著的“點”在哪裡了。而讀江戶作品中的才子佳人、英雄好漢、民俗百態,至少可以深者見深,淺者見淺。

    作為日本步入“資本社會”以前最近的時代,幕府將軍大權獨攬、架空關西的天皇,為今日東京埋下繁榮之根基。這是町人(商人)最活躍的時代,以市民為核心的大眾文化輝煌燦爛。著名的日本國家符號之一“浮世繪”,這個如同《清明上河圖》一樣描繪浮生百態的風俗版畫型別,就是這個時代的產兒。彼時的小說、戲劇,都很有“浮世繪”的意趣:一方面帶著古典色彩,另一方面詼諧幽默、插科打諢、自嘲嘲他,幾乎到了“無厘頭”的地步,是當今日本的綜藝式搞笑的直接來源(請參考十返舍一九的《東海道膝中慄毛》,中譯為《東海道旅行記》,嗯,光書名就連槽都不用吐了),最後,因自戰國時代便自上而下滲透的佛教文化影響,內裡也不乏出世者的澄澈達觀。

    這裡重點推薦井原西鶴、近鬆門左衛門、十返舍一九這三位,特別是井原西鶴。此人最著名的作品是《好色一代女》和《好色一代男》,前者由於細膩的風俗世情中所滲透的微言大義和佛家哲學所支撐的“浮世觀”,被稱為江戶時代的《紅樓夢》(古典時代,就是《源氏物語》了)這裡的“色”,沒錯:便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那個“色”,包含了浮世萬相,非僅寓情色一法。此外亦有《日本永代藏》等,既幽默酣暢接地氣,又充滿江戶市民“不留隔夜錢”的傲氣、三教九流的嗆俗和仁義,更是看鮮衣怒馬、美食美女、八卦帝王商賈、武士大佬和平頭小民興衰起伏,讓你睡前一樂的“爽文”。另外幾位亦然,悲情而不狗血,苦中能作樂,充滿禪理佛意,如周作人所言,“藹然不失人情”。配上錢稻孫、鮑耀明等名家名譯,色香俱美。 讀了這些,再去看那些以幕府時代為背景的日本大河劇,更能意會。

  • 7 # 豆豆看八卦

    個人以為,日本文學以芥川龍之介入門其實再合適不過。原因有三:

    1.創作體裁幾乎是清一色的短篇小說,內容濃縮精煉,語言奇崛而又夾雜幽默、冷酷而又辛辣,適合新手閱讀;

    2.現實主義題材對於中國讀者來說親和性也較高,也容易嚼出味道來;

    3.日本文壇正統大家,重量和代表性都足夠;拜此所賜譯本較為豐富(相比之下一些古典作家與當代作家通常只有一個譯本,坑爹貨不少),同時讀原文的話也比古典作品簡單。

    通讀一遍芥川之後,如果你覺得很不錯,那麼恭喜你,你是喜歡日本文學的人;如果你沒什麼感覺,那麼建議就此打住。

    在那之後讀什麼,其實就完全可以由題主自己決定了。(以下不談日本詩)

    如果你欣賞芥川文學中的歷史深度與野性美,可以去讀古典物語文學和草紙文學;

    如果你為芥川文學中的美學理想與語言靈性所折服,可以去讀新感覺派(橫光利一、川端康成)與耽美派(谷崎潤一郎、三島由紀夫);

    如果你為芥川文學中的自我解剖所震撼,可以去讀各種私小說,以及那些讓人“敬而遠之”的作家(太宰治、阪口安吾),乃至芥川唯一的弟子堀辰雄;

    如果你與芥川文學中對人性與現實的嘲諷與抗爭產生共鳴,可以去讀明治時代的文學(森鷗外、國木田獨步、島崎藤村)、無產階級文學(小林多喜二)乃至社會派的推理小說;

    如果你拒絕思考、只是享受芥川文學帶來的快感,可以去讀志賀直哉;

    如果你想不清楚為什麼,但就是喜歡,可以去讀宮澤賢治;

    最後,不管你怎麼想,都繞不開的日本文學最偉大的巔峰:夏目漱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品牌的車省油、耐超、小毛病少、保養維修還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