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衿書法

    唐代有楷書這種說法嗎?楷書這個說法是什麼時候才固定下來的?可以肯定的說,楷書一詞在唐代早已存在。它的詞意和今天的詞意是有區別的。

    楷書這個詞在唐代即有。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書斷》八分章裡,記述楷書原指的是八分。

    在秦始皇時期,產生了幾種書體。小篆,八分,隸書,都是在這個時期先後出現。小篆是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使繁瑣的大篆在書寫時趨於便捷。八分為秦羽人上谷王次仲初創。王愔說:“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這是記錄於《書斷》中的一段話。

    隨後又有一段描述:

    小篆古形猶存其半,八分已減小篆之半,隸又減八分之半,然可雲子似父,不可雲父似子。故知隸不能生八分矣。本謂之楷書,楷者法也,式也,模也。

    這是《書斷》中的原文。在隸書、八分、楷書三種書體中,我們現在的人對八分的概念十分模糊。再加上唐代的書法論述中,真、隸不分。孫過庭《書譜》中,一會真書,一會隸書,實際就只是指的楷書。並不是如現代這樣楷書、隸書有十分明確的區別。對於唐代的這種稱謂,於他們而言,不會有任何障礙。卻給後世人的學習製造了不小的麻煩。

    李世民在撰寫《王羲之傳記》中,說王羲之“善隸書,為古今之冠”。有誰見過王羲之的隸書?不但現代人沒有,古人也沒有。古人對唐代的隸書也撓頭。唐代實際上把隸書和楷書是歸為正書一種書體的。波磔小而鉤角隱,近於篆書的,是隸書,波磔大而鉤角顯,近八分的為楷書。

    古人對楷書的概念,張懷璀《書斷》中已經明確說明。楷,即是法、式、模。不是單獨指為一種書體。而是能夠為楷模的字,便稱為“楷書”。王次仲的八分,可以為楷,張芝的草書,可以為楷,劉德行所造行書,可以為楷。所有的法書法帖都可以為楷。

    楷書作為書體名稱確立的時間,應該始於宋代。有明確概念的時間,應該是現代才有的特定書體。

  • 2 # 手機使用者山丁子

    楷書形成於魏晉南北朝,由隸書演化而來,但當時不叫楷書,而稱為正書、真書,在書評中稱真書為主。唐代孫過庭《書譜》中提到“通楷則”,宋代黃庭堅《論書》也提到“楷法”,但都不是指書體,而是指書的規範而言。明代書家項穆論書時提到“真則端楷為本,作者不易速工”,這是本人所見最早把真書與楷的特性聯絡在一起的評語。而真正較多地稱真書為楷體的,最晚是從清代晚期開始及今才普遍稱真為楷。比如包世臣和康有為在評《張猛龍碑》時都用了楷則的稱謂;何紹基在評《張黑女墓誌》時更稱“…化篆分入楷”;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也屢次從書體角度講到楷法和流變。本人所知有限,也或有更早論及楷體。 謝邀!

  • 3 #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楷書是從隸書發展演變而來的。隸書在發展演變過程中,一支從便捷簡約出發,發展成為章草,另一支加大了筆畫的力度,發展成為楷書,是漢字主要書體之一。

    楷書產生於漢末,魏晉是最重要的形成期。在這個時期,三國時的鐘繇和晉王義之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們集古隸之方正,漢隸之遒美,章草之簡捷,使楷書不斷完美,開創了端莊工整的楷書體,揭開了書法史新的一頁。這個時期人們將楷書叫做"真書",即正宗的書體。

    唐代是楷書發展的鼎盛時期。唐代的楷書集魏晉南北朝楷法於一體,形成了字型嚴肅端莊,筆畫平穩凝重,結構嚴謹,法度森嚴的風貌,成為後人一直臨習的典範。那時人們把楷書稱為"正書"或“正楷”。“楷",即楷模、典範之意。明清之際,人們逐漸將“正楷"中的正字省略,稱為楷書。

  • 4 # 國教童蒙學堂

    唐代有楷書的說法,但是楷書並不起源於唐代,反而是更早的漢末。

    我們先來看看楷書在整個書體演變過程中,到底處於怎樣承前啟後的位置,能幫助我們對楷書脈絡有更清晰的認識。

    書體的變遷

    自從倉頡造字傳說以來,書體經過甲骨文、金文、籀文(狹義的大篆),一直到秦統一後推行小篆,形成統一的規範化文字,以李斯的《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等碑刻為代表,筆畫遒勁流暢,也是臨習篆書的必備碑帖。

    隸書從篆書演化而來,大大減少了篆書的筆畫,並且將篆書的圓轉線條,改為方折,到了漢代後期,隸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張遷碑》、《曹全碑》、《乙瑛碑》等為代表。

    此後,隸書經過章草發展為今草的同時,沿著另外一條道路,形成了楷書。

    楷書的起源

    楷書始於漢末,在魏晉時初具風格,成熟於隋唐,通行至今。楷書也被稱為真書、正書,兩個名稱通用,沒有實質性的差異,而小楷,又被稱為小真書。

    楷書的墨跡資料非常豐富,漢隸時期已初見端倪,譬如《鴻嘉二年牘》,已經出現了稚拙的楷書寫法。

    以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的《何如帖》、《奉橘帖》,王徽之的《新月帖》為例,從這些字帖上來看,用筆的重心,已經轉移到筆畫的端點和轉折處,楷書也逐漸成為通往書法藝術的不二法門。

    今天的回答就到這裡啦~下次再見~

  • 5 # 真善美愛

    《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現代,長盛不衰。

    《新唐書·百官志二》記中書省史館有楷書二十人,寫國史楷書十八人。楷書作為官名也稱作楷書手,掌繕寫之事,在同一機構中並置,因具體分工有所不同。

    《通典·職官二十二》記楷書手為流外勳品官。宋代無楷書手之稱,惟稱楷書。

    楷書是中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

    中國楷書的發展史分為四個時期:

    即楷書的萌芽期--秦漢,

    楷書發展期--魏、晉、南北朝,

    楷書繁榮期--隋、唐、五代,

    楷書守成期--宋、元、明、清。

    楷書體 《宣示表》 鍾繇 三國 公元151年-230年

    衛夫人,東晉著名女書法家(272-349年)。傳為王右軍(王羲之)汝陰(今安徽阜陽)太守李矩之妻,世稱衛夫人。師承道士鍾繇,尤善楷書。魏晉時期的河東衛氏是一個著名的書法世家。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綜上所述,稱為“楷書”始於東漢末年,所以唐代應該有楷書的說法。

    楷書這個說法應該是三國時期固定下來的。

  • 6 # 八磚學士

    有,而且早在唐代以前,這個說法就有了。

    楷書這個詞,從名字上看,相當於“規範字體”,所以在唐以前,楷書亦兼指八分書與隸書。但是,指漢末繼有波勢挑法的八分書而出現了這種新書體,成為了新的壓倒性的規範字體。所以,六朝以來,人們又把這種字型稱為真書、正書(真書、正書,意思和“規範字體”也非常接近)。

    這種書體能夠沿用至今,跟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的特徵有很大關係。雖然我們知道,同樣叫做“楷書”的字型,各個時代都還是有一些差別。熱心的讀者可以找找下面對圖片,就可以發現其中的差別。

    一、永和二年(137)簡(真七隸三。見於張鳳著《漢晉西陲木簡彙編》,1931);

    二、永壽二年 (156)的陶瓶上的大部分題字;

    三、西陲木簡中有魏景元、鹹熙,晉泰始、永嘉等簡;

    四、石刻中吳鳳凰元年 (272)的《谷朗碑》;

    五、不知年號的《衡陽太守葛祚碑額》;

    六、鍾繇 (?~230)《賀捷》《季直》章表;

    七、智永千字文;

    八、歐顏柳趙的作品;

    九、清代館閣體;

    唐人張懷瓘曾所《書斷·八分》:“﹝八分﹞本謂之楷書。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所以,這個名字可以說從六朝就固定下來了。

    但是,你若問楷書、真書、正書作為這種書體的名稱,哪個誰被用得更多一些,那就不好說了。

  • 7 # 文物樑子

    唐代應該有楷書一說。據《唐六典》等記載,三省之一的門下省有數十位專門抄報、轉發公文的工作人員“吏”,叫“楷書手”。書法裡的楷書又叫“正書”“隸書”“真書”。“楷”是取楷模的楷,法式。楷書是一種書法型別,從金文篆書隸體魏碑演化而來的一筆一劃書寫的書體,講求橫平豎直。楷書以唐楷為罪典型代表。而唐又分幾種書體,主要有歐體,虞體,褚體,顏體,柳體等。

    雖然人們常常講“歐顏柳趙”並提,但我認為趙體則多行書筆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收藏者對喜歡的文物,常常娓娓道來,會讓聽的人入迷為什麼?他們是有文化的人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