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向左江山
-
2 # 亦有所思
可以打一個比方!
那個季氏可以是美國,那個顓臾可以是伊拉克。因為這個伊拉克不大聽話,所以美國總是擔心伊拉克在背後捅自己一刀,所以找一個理由就要削它。
孔子有兩個弟子,在美國總統底下任職,一個叫冉有,一個叫季路。
這兩個弟子孝順吶,聽說美國要打伊朗這事就彙報給孔子了。
孔子說:“這件事你們兩個做得不對啊!伊拉克是獨立主權的國家,也曾經為歷史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為什麼美國要打他啊?就不能和平相處麼?你們兩個人為啥子不勸涅?”
冉有說“總統一門心思就要攻佔伊拉克,我們兩個是下屬啊!”潛臺詞就是,我們不想打根本沒有用啊!何況下屬是負責執行的啊!
孔子急眼了!批評他們說“你們能維護世界和平就做,不能維護世界和平就辭職麼”(中國古代那些一心求名的官員動不動撂挑子的源頭在這裡),美國總統做錯了你們不會勸麼?如果你們不勸要你們有什麼用?如果美國發動戰爭,滅了伊拉克,破壞了世界和平,這是誰的錯呢?
冉有說:“伊拉克越來越強大了,這樣時間一長,恐怕多生是非吶!”
孔子又急眼了,怒聲道“我不喜歡美國總統,世界上的紛爭不是因為資源缺少,而是因為資源不勻,如果美國也有石油,還打什麼仗。豈不是天下太平了麼?打什麼打啊,就不能派個使者,向伊拉克宣傳仁義禮智信,讓伊拉克乖乖臣服麼,就不能視伊拉克為兄弟和朋友麼?所以啊,這個美國的憂慮,不在伊拉克,而在於美國內部存有矛盾。”
美國從來沒有玩什麼道德仁義的那一套,所以一直是強國。
不患寡患不均,可是美國從來都是不均,也沒見哪一個國家“均”過。
後來,孔子跑到魯國做了大司寇,齊國心裡不舒服,便送了一大堆網紅給魯王,魯王笑納了,孔子一看自己要菜啊!也沒有像他自己所說的力勸君主,反而“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辭職了!
儒生眼裡,施政有仁德就了,無需法律!
儒生眼裡,自己的名聲,要比百姓重要。
-
3 # 對話傳統
這篇文章我給學生講解過不止一次了,它在《論語》中的位置也很重要,因為文章裡集中體現了孔子“以德治國”的仁政思想。
講清楚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這篇文章的背景。
一、文章背景
1. 據歷史記載,魯隱公把位子傳給了魯桓公,魯恆公有四個兒子,他把位子傳給魯莊公後,封了另外的三個兒子季友、慶父、叔牙為大夫,也就是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結果魯莊公的三個弟弟勢力越來越大,已經不再滿足做一個大夫了。
孔子當時所在的魯國,在不到30年內,曾發生兩次大夫瓜分宗室的重大事件。瓜分的結果是季孫氏力量強大,長期把持著魯國的朝政,也就是文章中的季氏。
2. 季孫氏的領地西北方有個小國叫顓臾,是魯國境內的一個小附屬國。因為領地和範圍太小,不能獨立稱為諸侯國,所以須依附了勢力範圍大一點的魯國。
季氏攻打顓臾的目的,當然是擴大自己的地盤,壯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了。但這話怎麼好意思說出口呢,所以找了一個理由說:顓臾這個國家就在我領地旁邊,而且現在勢力也強大了,我現在不滅了它,將來它要打我怎麼辦?謀反怎麼辦?先下手為強,為了自己,也為了魯國的安全,我先把它滅了。
這樣的藉口其實很荒唐,就像你把鄰居家的小孩痛打一頓,小孩家長找你理論,你說,他現在雖然小,打不過我,但將來他長大了,打我怎麼辦?所以我先打他。
二、事情經過
1. 孔子的兩個學生冉有、季路在季氏手下當官,當季氏準備攻打顓臾時,冉有、子路就跑來向孔子彙報這件事。他們知道孔子是反對戰爭的,不提前彙報將來肯定要挨批評的。結果孔子聽到這件事後當時責備冉有、子路,說:顓臾這個國家,從前先王把它當作東蒙山的主祭國,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是魯國的臣屬。為什麼要打它呢?
這句話有三層意思:一是先王曾把它作為主祭國,有名正言順的政治地位,要知道過去祭祀對一個國家來說可是件大事。二是顓臾的地理位置就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一向不構成威脅。三是從君臣關係來看,顓臾是魯國的臣屬,素來遵守君臣關係,也沒有攻打的理由。
2. 冉有、子路辨解說,是季孫氏想打,我們兩個其實不想打顓臾的。孔子聽了更生氣了,引用了古代一位吏官周任的話,打了兩個比喻,批評兩個學生不能阻止季氏攻打顓臾。“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意思是你們兩個能施展才能就去季孫氏那兒當官,如果阻止不了他發動對顓臾的戰爭,說明你們沒本事,就不要去當官了。
3. 第三段孔子直接闡明瞭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德治國。他說,治理好一個國家要做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意思是財物分配平均,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
如果你做到這樣人家還不服你的話,那說明你做得還不夠好,也不能動用武國力,發動戰爭打人家,而要繼續加強文化教育,實行仁政,以德治國。人家服你了,遠方的人來投靠你了,說明你的德行好,你還要做好安頓工作,留得住人,既來之,則安之。
這篇文章其實還是反映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仁就是“愛人”,一個國君如果也“愛人”,愛他的老百姓的話,他就會想盡一切辦法為人民考慮,讓人民安居樂業,過上幸福的生活。他就會施行“仁政”,也就是以德治國。
孔子最後一針見血地指出,季氏打顓臾的目的就是壯大自己的實力,最終奪取魯國的政權。
回覆列表
首先,表現出孔子對弟子的嚴厲,當冉有、季
路告訴孔子季氏將伐顓臾時,孔子斥責到,這
難道不是你們的責任嗎?(無乃爾是過與)
當冉有狡辯是季氏想伐顓臾,我們都不想時,
孔子責備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體現出孔
子對從政人的要求,在其位就要謀其政,不
可尸位素餐
當冉有露出馬腳時:“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
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斥責到: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做人要光明磊落,討厭那些自己想幹而非要藉口說別人想幹的人!
體現出孔子的明察秋毫以及孔子坦蕩蕩的君子
做派。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最能體現出孔子的治國
理念的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
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體現了孔子就季氏專權的厭惡,對魯國內政混
亂的憂慮,與孔子想要行的仁政相去甚遠,孔
子想要的是公平的社會——不患寡而患不均;孔
子要的是實行德政得王道樂土——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孔子要的是內部穩定團結的朝廷,而不要禍起蕭牆。
簡單的幾句對話,勾勒出了孔子期待用仁政大
治天下的政治理想,而現實卻是,朝廷中的政
治操盤手是一群只知道玩弄權術,自私自利的
醜陋的小人,也從側面說出了孔子在政治上一
生都鬱郁不得志的原因——小人當朝,君子在野
道德淪喪,社稷混亂。
延伸一下,國家給予的職務,賦予的權力是
公器,不是讓你光宗耀祖的,更不是謀取私利
的,而是要服務大眾、造福社會的。做為公職
人員一定要是有理想、有情懷、有節操、有能
力的社會精英!
特別是核心層,一定應該是這個國家最優秀的
人,一個得志小人就可能毀了一個國家!
(二世無能,小人趙高就幹掉了秦朝核心層大部分能人,在很大程度上毀了秦朝)。
同樣一個德不配位的人也能毀了一個國家!
趙括論兵,侃侃而談可以說天下無敵,這貨可
以做個專家教授,也是高階人才了,但真要把
他放到關乎國家命運的三軍統帥的位置,就直
接坑死四十多萬大好男兒,最終導致趙國滅國
。
對次,你怎麼看?你認為歷史上還有那些德不配位、國受其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