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因為當時方孝孺是惠帝方面的,又是忠臣又是大儒,討伐燕王朱棣的詔書檄文大多出於他之手。後來燕王成了明成祖,希望招降方孝孺,讓他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破口大罵。
7
回覆列表
  • 1 # 包青果

    忠臣,這還用說麼。

    因為建文帝是當時人眼中實打實的正統皇朝。

    啥,後來燕王成了明成祖,所以方孝孺就不是忠臣了?

    那咋不說本朝現在是正統,所以之前古人全是奸臣?

  • 2 # 瀟灑MaxMovies

    愚忠,說是蠢也不為過,有氣節,是個有氣節的人,但你也可以說他為了氣節而成為了一個沒有擔當的人,滅十族的始作俑者不是朱棣,正是方孝孺本人。這樣一個置家人族人生死於草芥的書生,你告訴我他讀的是什麼書?何況朱棣雖然是篡逆,依然也是朱家正脈,何必呢。

    想起一句老話,為什麼牙齒掉光了,舌頭還在?說白了,掉的都是硬的,硬沒什麼不好,別像茅廁裡的石頭又臭又硬。歷史上忍辱負重的人多的去了,活到最後才有翻盤的可能。

    關二爺是用來拜的,可沒人想去做關二爺。

  • 3 # 周千文12345

    不管是忠臣還是奸臣都是官僚體制的產物,都是皇族特權統治的工具,有些求名、有些求利。

    在愚民被統治的體制中,只能祈求明君和清官,然而,縱觀中華民族歷史,民眾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昏君和貪官汙吏統治下、在被欺騙和壓榨下生活的,所以,世襲皇權統治是民眾的災難和苦難。

    只有現代公民國家、平民社會,民眾監督下的精英管理才是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

  • 4 # 書劍漂零

    忠臣,

    什麼是忠,前一任皇帝失敗了,還忠於他,這叫忠,前一任皇帝在位子上時,忠孝仁義,一旦失勢,馬上攀高枝去了,這叫什麼忠?

    有人講他是愚忠,我弄不明白,聰明忠什麼樣子,大概是識時務者為俊傑,朱棣都已經贏了,你還忠個啥勁?早點投降,弄個官做做,

    明末很多文人吸取了方孝孺的教訓,識時務者為俊傑,爭先恐後降順降清時,又被罵成不顧忠臣大義,厚顏無恥,

    還有人說方孝孺被滅十族(也人說被滅四族皇恩浩蕩),責任在方孝孺,還有這樣為劊子手張目的,古代打仗動不動屠城,也是類似的邏輯,反抗就屠城,差不多責任不在劊子手,而在拼死抵抗的官員

    恰恰相反,朱棣的屠殺,教育了文臣們要識務,武將也都愛民如子,看見闖軍清軍來了,紛紛獻城投降,只是可憐崇禎皇帝,前幾天闖賊還在幾百公里之外,眨眼之間,闖軍圍城了

    朱棣造下的孽,子孫來償還,也算是因果報應吧

    再嘮叨兩句,明朝的忠讓人看不大懂,于謙立下的是多大的功勞,也莫名其妙被殺了

  • 5 # 傲嬌的小農人

    明成祖朱棣繼承皇位從歷史總體來看是名不正言不順的,因為他起兵謀反篡奪了自己侄子的皇位。這是明成祖一生中的汙點。在明成祖朱棣篡位成功後想要寫一道旨意昭告天下慶賀自己登基,他找到了方孝孺想要他替自己擬這道旨意。方孝孺對前朝皇帝很是忠心,竟然穿著孝服來給明成祖朱棣看,不僅詔書沒有寫,還寫了好多關於陳述朱棣謀反的事實和許多大逆不道的話。朱棣看了之後都要氣死了,於是判了方孝孺誅十族之刑。

    但是這個事情是存在著很多疑點的,比如明代沒有留下本朝自己編纂的史書,明朝的歷史都是由清朝來修訂的。也有可能是清朝為了給自己篡奪明朝的江山提供合理的原因才故意抹黑明朝的。歷史上還記載方孝孺被皇帝處以凌遲,他的弟弟也受牽連被凌遲處死。他的夫人和幾個兒女被迫投了江,他的兒子上吊自殺了。而且記載過關於方孝孺被滅十族的書大多為明代末年所著,比如黃宗羲的《方正學孝孺》,崇禎年間編纂的《明熹宗實錄》,崇禎年間的《寧海縣誌·方孝孺傳》,明末清初文人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在明朝末年明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了,百姓非常不滿明朝貴族所以也存在著故意抹黑明朝的可能。

    康乾盛世可能並不存在。清朝自入關後,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共同努力打造了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但是最近有人卻說康乾盛世根本不存在,這又是從何說起呢。相關專家這樣解答。首先康熙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經過了順治皇帝的統治清朝已經初具規模,國內環境相對安定。而且康熙是一位十分有作為的皇帝,在軍事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為清朝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疆域。康熙30年之後國內就進入了一個相當穩定的發展時期。

    但是這只是和明代末年清朝前期想比。至於雍正則是很勤勞的處理國家事務而且勤儉節約,所以在雍正皇帝駕崩後給兒子乾隆留下了一筆相當可觀的財產。乾隆皇帝順利承接了爺爺和父親留下的盛世,每天吃喝玩樂修修史書。但是對於清朝的百姓來講,他們並沒有感覺到盛世給他們帶來的幸福。生活困苦的依舊沒有得到改善,底層人民的生活沒有保障。這是一個國家繁榮的真實樣子嘛?統治者只是很小的一個階級卻霸佔著全國絕大多數的財富,這是一個盛世所該有的情形嘛?所以說康乾盛世並不存在。至少從老百姓的角度來看是不存在的。

    看來傳聞不可信啊,被重複的次數再多也不能變成事實。

  • 6 # 黯夜尋歡1

    有時候,有些歷史人物,好像已經無法用忠奸來簡單判斷,比如這位方孝孺。

    方孝孺,明代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有很多頭銜,長而學從宋濂,聲名噪於當時,他是建文帝最信任倚重的大臣,那他為何被建文帝所倚重?

    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也是個清吏,在任時,連兩個香瓜的禮都不肯受,卻在空印案中被朱元璋冤殺,而且始終沒有被撥正,好像方孝孺也沒有為父親鳴過不平。

    到底是他覺得君無錯,臣不能忤逆?還是覺得他父親是罪有應得?如果他覺得君讓臣死臣必死,那算是什麼忠?愚忠而已。

    如果他覺得父親是冤死,卻不肯為父鳴冤,他擔心什麼,怕什麼?怕忠孝不能兩全嗎?那滿腹詩書尊崇儒家的他,還能算上一個孝嗎?

    說到忠孝,自然又得提起他在大殿上嚎啕痛哭,堅決不肯為成祖朱棣擬寫詔書,並且大罵朱棣,還和已經登基為帝的朱棣當顛嗆火,直至被盛怒之下的朱棣滅了十族,就是在九族之外,再加上他的朋友一族,相傳一共八百多人,都被處死。

    還有個版本,說是他的這些親戚朋友,都是當著他的面被殺死,被撕裂了嘴的方孝孺滿臉鮮血,不為所動,依舊大罵不止。

    且不論這個版本的真偽,在當時方孝孺的心中,建文帝就是真龍天子,燕王朱棣就是叛王,名不正言不順,如果他真的是這樣想,覺得朱棣登基之時就是大明亡國之日,覺得朱棣登基後就是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就是天崩地裂暗無天日,他可以以身殉國,可以愚忠殉主,無論是隨著冤殺他父親的朱元璋也好,還是隨著建文帝也好,以死相殉,也算是以死明志,不失文人風骨,書生意氣。

    聲名、風骨、氣節,本來就是自己的事情,不對嗎?自己的性命,自己的聲名,自己的氣節,自己流自己的血,用自己的性命來身殉自己的理想和堅持,就像三閭大夫屈原那樣,若世人皆醉,若美政無法實現,若君王昏聵,若奸佞當道,若郢都淪陷,他不願淪為亡國之臣,便自沉汨羅,以死殉國。

    如果方孝孺可以像屈原,可以像文天祥,孤身一人以死相殉,他也算是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可是他沒有,他不惜賭上了八百多人的性命,無論是親戚,宗族,甚至是朋友,他們的性命,他們的生死榮辱,都因為他自己的堅持和不妥協而全部拋捨出去。

    他為了自己的聲名,為了自己的風骨和氣節,用親戚、宗族、朋友的性命和鮮血,來增添籌碼,增添他孤忠耿介的分量,增添朱棣暴戾殘虐的罪行,他也的確做到了,很多人談到這段,都會稱他是孤忠赴難,不向暴君低頭,把他稱頌到一個特別崇高的程度。

    可是,朱元璋不是暴君嗎?建文帝朱允炆是個明君嗎?方孝孺所效忠的不是朱元璋,也不是朱允炆,而是他的性命可以丟,十族可以滅,但是絕對不可觸碰塌毀他的聲名。說到底,就像寶玉所說,文死諫,只顧著自己的聲名,其他的都無所謂了。去諫去罵,都不是為了解決真正的問題所在,而是為了給自己貼一個耿介精忠的標籤,為了萬古流芳。內心深處,珍惜聲名,比性命親情更重要,所謂大丈夫性命可以丟,聲名不可棄。

    剝開這些血淋淋的現場,視角若從這八百多顆頭顱轉向他們的妻女,她們的遭遇何止一句生不如死可以形容概括?流放、虐殺,都算僥倖,更多的恐怕是買入官妓坊吧?垂髫之齡,耳順老嫗,誰可倖免?方孝孺可曾問過這些被虐殺的親戚、宗族、門生、朋友,可願將性命交付?可曾問過這些女子,可願將榮辱交付?他們不是田橫的五百死士,他們只是方孝孺的親戚、宗族、門生、朋友,他們之間,只是血脈親緣,只是同氣連枝,只是高山流水,也許有刎頸之交,也許有同生共死的承諾誓言,但不會是全部,不會是八百多人都如是。

    所以,方孝孺不是忠臣,不是奸臣,他是一個用幾百條性命來證明自己有氣節有風骨有操守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時候喝黃芪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