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國橋樑史上最著名的算是趙州橋了,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那中國文獻有記載中始建年代更早,經過修繕或重建儲存下來的橋還有沒有?
14
回覆列表
  • 1 # 小陳看歷史

    雖然很多資料把趙州橋評為最古老的石橋,但這點實際上是比較存疑的。準確的說,他應該是屬於儲存完好古石橋。

    現存的最古老的石橋是“小商橋”,位於河南省漯河市。

    據資料記載,小商橋始建於隋代開皇四年(584年)。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部將楊再興,在小商橋附近與金兵交戰陣亡。

    1982年9月,茅以升派袁德熙、胡達和、李穎霖3位專家赴臨潁實地調查小商橋,得出“小商橋是隋代石拱橋,年代早於河北趙縣的趙州橋”的結論。

    單以石橋來論,最古老的石橋是建於河南洛陽的“旅人橋”。

    中國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在《橋樑史話》前言中指出:“中國最早的石拱橋-旅人橋建於洛陽。”據《河南府志》 記載:洛陽七里澗橋也稱旅人橋,在晉代京師建春門東七里的七里澗上,距今已有1700多年,大約建成於282年,這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

    據《水經注》中對旅人橋的描述:“澗有石樑,即旅人橋也。……橋去洛陽宮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圓以通水,可受大舫過也。" 旅人橋遺址

  • 2 # 大笨鳥一隻

    不是,世界上第一座石橋(石拱結構)位於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上,是用石塊幹壘的單孔石拱橋,距今已有3500年了。中國第一座石橋(石拱橋)是始建於隋代開皇四年(584年)的小商橋,後宋代大修,元大德年間重修,明清時又再度整修。趙州橋是建於隋朝(595-605年跨度比小商橋大),由著名工匠李春建造,距今1400年左右!

  • 3 # 沂藍書院趙月光

    中國最古老的有確切紀年的單拱石拱橋是西晉洛陽的旅人橋。

    中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在《中國石拱橋》中說:“《水經注》裡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茅以升先生大概是認為《水經注》原文有歧義。《水經注》說,旅人橋在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十一月初(是陰曆,安公曆計算是12月)開工,“至四月末止”。中間並沒有“明年”的字樣。所以有兩種可能:一,“太康三年十一月”是多了一個“十”字,實際是太康三年一月動工,當年四月完工;二,“太康三年十一月”沒有多字,是後面漏字,則實際是太康三年一月動工,太康四年四月完工。所以茅以升先生採用了第一種看法,但為了謹慎起見,用了“大約”二字。

    酈道元在《水經注》的卷十六穀水條說:其水又東,左合七里澗。晉《後略》曰:成都王穎使吳人陸機為前鋒都督,伐京師,輕進,為洛軍所乘,大敗於鹿苑,人相登躡,死於塹中及七里澗,澗為之滿。即是澗也。澗有石樑,即旅人橋也。昔孫登不欲久居洛陽,知楊氏榮不保終,思欲遁跡林鄉,隱淪妄死,楊駿埋之於此橋之東,駿後尋亡矣。《搜神記》曰:太康末,京、洛始為折楊之歌,有兵革辛苦之辭。駿後被誅,太后幽死,折楊之應也。凡是數橋,皆累石為之,亦高壯矣,製作甚佳,雖以時往損功,而不廢行旅。朱超石《與兄書》雲:橋去洛陽宮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圓以通水,可受大舫過也。題其上雲: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萬五千人,至四月末止。此橋經破落,復更修補,今無覆文字。

    《偃師縣誌》等記載:旅人橋,建在晉代京師(今洛陽)建春門東七里的七里澗上。始建於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建成,日用工7.5萬人,距今已有1700多年。《偃師縣誌》採用的是第二種看法。

    梁思成也採用第二種看法,他在《中國建築藝術二十講》中說:至於券橋(石拱橋)之產生,文獻與實物,俱無佐證,是否受外來影響,尚待考證。我們所知道關於券橋最初的記載,有《水經注·谷水》條:其水又東,左合七里澗。澗有石樑,即旅人橋。橋去洛陽宮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圓以通水,題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十一月初就功。由文義上看來,其為券橋,殆少疑義,且後世紀錄券橋文字中所常用“幾孔”字樣,並未見到,所以或許也是一座單孔券橋。後世常見的多孔券橋,其重量須分佈於立在河心的墩子上,即今日所謂金剛牆。

    中國古代使用石拱主要開始於陵墓,最早的考古發現是周朝末年的韓君墓,墓門上有石拱。

  • 4 # 海爾l校海飛

    趙州橋

    又稱安濟橋,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洨河上,橫跨洨水兩岸,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稱“大石橋”。建於隋朝年間公元595-公元605年,著名匠師李春設計,距今已有約1500年曆史,是世界上現存最早,儲存最完整的古代敞肩石拱橋。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所以標題所問的答案是肯定的。

    趙州橋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橋高7.23米,兩端寬9.6米。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因而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便於馬車上下。大拱的兩個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是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的石料,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同時橋身也更加美觀。

    現在的趙州橋主要用於了旅遊參觀。成人票也沒多少錢,而且還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建設。1999年被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而且裡面還有八仙的雕塑,可以去參觀一下。

  • 5 # 山野論史

    看了前邊的回答,基本上最早的才到晉代,其時在唐山市灤縣榛子鎮有一座石橋,它的始建年代才是最早的,而且有明確的記載,這座橋官方稱之為承流橋,這個名字出現比較晚,是在明萬曆十六年前後。此前這座石橋叫做臨水橋。民間習慣稱之為響水橋。

    2015年對古橋進行了一次修善,換了一些損壞的欄杆,修復了砸毀的和珅像和龍首。

    在清代光緒年間的《灤州志》中,把這座橋的始建年代定位北魏孝文帝時期,民國的《灤縣誌》也沿襲了這一說法,但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作為一個地方史愛好者,我翻閱了有關資料,發現臨水橋的始建年代不是北魏,而是更早的三國時期的曹魏。州志和縣誌的記載是對史料的誤讀。

    在更早的嘉慶《灤州志》橋樑篇中,沒有介紹承流橋的始建年代,但是在《藝文志》中找到了萬曆年間重修承流橋時的碑記文獻。這篇碑記出自萬曆年間灤州知州張元慶之手,是為重修承流橋做的記,在裡邊介紹了這座石橋的始建年代,原文中提到橋創自魏明太和五年。光緒《灤州志》的編纂人員誤讀了這個記載,搞混了魏和北魏的區別,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失誤,是因為恰好北魏孝文帝時期確實有太和這個年號。但是,原文清楚地寫明是魏不是北魏,而且是魏明太和五年,我們查閱歷史,曹操的孫子曹叡才是魏明帝,而且他也用了太和這個年號。魏明帝太和五年,即公元231年完全符合魏明太和五年的記載,而北魏文帝太和五年根本無法對應記載。這絕對就是徹頭徹尾的誤讀。

    民國老照片

    這樣一來,這座承流橋的始建年代就從北魏提到了三國時期的曹魏,超過了文獻中始建於晉代的旅人橋。成為中國有記載,並傳留下來年代最久遠的石橋,不過我們現在看到的承流橋並非原建築,現在大橋的主體是清代嘉慶九年重修留下的,此前在乾隆五十一年、萬曆十六年也曾進行過維修,據明萬曆年間灤州知州張元慶的《承流橋記》記載,在明代是有個叫張榮先的人,對這座橋的源流始末非常清楚,並著書記載,所以張元慶在《承流橋記》沒有過多對這座橋的歷史進行描寫。只提到始建於魏明太和五年。

    明 萬曆張元慶的《承流橋記》灤州西與薊鎮接壤,州西北有榛子鎮城在焉,尤薊遼咽喉重地也,鎮城東北偏山,桃谷、龍灣之水如萬馬自天而下,澎流飛泒,皆匯於臨水橋,橋創自魏明太和五年,迄今千有餘禩,傾坦湮沒,僅有跡焉。餘承乏是邦,命鎮人郭文顯董其事,庠生韓應箕向義募捐,資負有兵備使者葉夢熊,部院使者馬翰如、程宗伊,知府孫維成,推府沈之全,皆捐厚俸助功,遂不數月而告成,改名曰承流橋,復建關帝廟於橋南,春秋祀焉,以奠厥流。且俾行人得止棲焉。拷諸前記,稱張榮先所做其源流始末,稱說纂詳,今不多贅雲。

    作為地方史愛好者,我對著座古橋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從構造特點、建橋的歷史背景、橋名的演化都進行了大量的考證。2015年,我聯絡到了燕趙都市報的記者,對古橋的現狀進行了報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最終大橋得到了修繕。也算我為家鄉盡了一份力。

  • 6 # 岸芷汀蘭√

    趙州橋並不是記載最古老的石橋。。趙州橋有名安濟橋,位於河北石家莊市趙縣城南,建立於隋朝大業元年,準確的說,它是屬於儲存完好的石橋。最古老的有年代記載的應該是西晉洛陽的旅人橋。現在趙州橋用於了旅遊旅遊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氣漸涼,又到了錨頭鰠病的高發期,養魚戶如何有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