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都峰文學
-
2 # 錦觀世界
唐詩,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鉅製;不僅擴充套件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中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宋詞是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誌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
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CROWN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後有同名書籍《宋詞》。宋詞是繼唐詩後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名”,依調填詞叫“依聲”。詞別名“長短句”(在宋代以後,可以說長短句是詞的別名,但是在北宋時期,長短句卻是詞的本名;在唐代,長短句還是一個詩體名詞)。宋詞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裡汲取營養,又為後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養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人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於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
3 # 成語驚人
唐詩又分初唐、盛唐、中晚唐。
在文風上,初唐時期的詩人作品中氣象萬千,雄渾博大,已經從南北朝爭相纖構狹小的宮體詩中逐漸走了出來,開闢了新的世界。
盛唐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詩發展至頂峰時期,題材廣闊,流派眾多,出現“邊塞詩派”與“田園詩派”等。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即是這一時期最傑出的代表。詩必盛唐,這個時候是唐詩最燦爛的時期,強大的國力使盛唐詩人永遠不知疲倦的讚美祖國的山山水水,這個時期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這個時期的風格主要是抒發感情。
到了中晚唐時期,隨著唐詩的發展,詩人們開始尋求突破,追求創新,也產生了很多了不起的詩人,像李商隱,劉禹錫,韓愈,杜牧...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表現出傷感無奈,細膩柔軟。借古諷今,頹然消極。
說完唐詩的特點再說宋詞唐詩和宋詞,兩者在語言結構上有很大的不同,常見的律詩格式有四種: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但是詞的格式有上千種,根據詞牌名的不同格式也不同,常見的有:沁園春、滿江紅、大江東去,浪淘沙;望江南、蝶戀花、水調歌頭、念奴嬌等等等等,詩體和詞體的文學特徵有著很大的區別,首先,詩詞和音樂的關係是不同的。中國古典詩歌從一開始就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但是詩最終與音樂分離,並且在與音樂分離之後,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榮。而詞是在音樂的土壤中萌芽產生的,音樂性是詞體文學的最基本特徵, 即使在南宋詞不再完全入樂歌唱,而成為一種新的韻律詩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詞譜所規定的韻律樂調填寫。詩詞風格上的差異被精練地概括為詩莊詞媚,即使題材內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現出的風格也大相徑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詩詞作品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這與詩詞題材內容和語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關係。
元曲: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隨著詞體發展得更加成熟,音律也有了隨之而來的變化。詩歌不能夠合於音律而產生了詞,詞不能夠很好的貼合音律時便又產生了曲,這就是元曲最開始的由來。曲是在吸收了一些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的樂曲,再加上金末元初文人的介入之後,形成的文學形式。那麼曲和詞,二者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區別呢?首先就是曲的用韻比詞要更密,幾乎每一句都押韻,也就是逐字押韻。詞一般來說是隔句或者隔兩句再進行押韻的,曲的逐句押韻更加朗朗上口,利於傳頌吟唱。
回覆列表
一、唐詩特點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詩人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1、唐詩形式是多樣:
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
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2、唐詩的風格豐富多彩、推陳出新:
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鉅製;不僅擴充套件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宋詞特點
宋詞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誌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詩和詞都屬於韻文的範圍,但詩只供吟詠,詞則入樂而歌唱。
詞是詩的別體,它最初是配音樂唱的。詞的特點在於它是長短句,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詞的形式有以下特點:
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詞牌)。一般說,詞調並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
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不分段或分段較多的是極少數。
3、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
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三、元曲特點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於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元曲的六大特點
1、民間性。元曲是人民群眾的戲曲,與聖殿神曲、宮廷詩劇不同,它是市民和農人的藝術。
2、廣泛性。元曲題材極為廣泛,絕不侷限於朝政權位、貴胄家事之類,涉及士農工商,婦幼老弱各種人間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種社會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態掩蓋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樣而複雜,既是現實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間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劇,也有大喜劇,悲與喜相互轉換、涵融,追求團圓結局。
6、藝術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藝術硬功將歌、話、舞、鬥緊密結合,虛擬與實演相生,形態與神理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