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慶還是阿慶
-
2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宦官當道而已,又不是權臣當道,也不是軍閥當道,能怎麼樣呢!
做壞事,尤其做大壞事也是需要文化閱歷和知識水平的,智商情商必須雙高才行。
那些太監一個一個的傻不愣登的,有什麼本事讓大明國祚停止呢?
當朱元璋、朱棣和姚廣孝這些人白給的呀,他們設計的環環制約的制度靠人力是難以撼動的,除非老天降下天災人禍,大家再怎麼努力飯也不夠吃,才會國破政亡。
說魏忠賢好了:
魏忠賢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皇宮外面混的連胯下之物也保不住的一個傢伙,其智商和情商能到那裡去呢?
魏忠賢之所以能出頭,是因為大明朝的朝廷文化是“君子”當道,大家在哪裡比拼的是如何運用“道德武器”“禮法制度”去戰勝敵人。
連皇帝們也被這些“道德武器”和“禮法制度”壓迫的喘不上氣來,比如萬曆朝的“大禮儀”之爭,“福王立太子”的明爭暗鬥。
千古清官海瑞更是厲害,扛著君子大牌坊大殺四方,從無敗績。
皇帝們是弄不過這些“道貌岸然”的君子們的。怎麼辦?
那就需要魏忠賢這種毫無廉恥之心態的爛人衝鋒陷陣了!
不設底線,發揮不要臉精神是對付“偽君子”們最有用的手段,注意,筆者說的是最有用,不是最好用。
嗶嗶什麼,停止嘴炮,幹就是了。
但是,魏忠賢也就這樣了,說讓他帶出一個隊伍,設計一個制度,治理一個組織,對不起,他聽也沒有聽說過這種事情。離開了皇權支援的太監,也就是一隻上街人人喊打的小老鼠而已。
魏忠賢對付的住東林黨是老鼠克大象而已,但是,讓老鼠吃掉大象,一隻老鼠吃一輩子他也吃不掉一隻大象的。
至於說什麼奸臣當道,皇帝不務正業居多,這是一種偏見。
是大清朝足足有兩百多年修改歷史呈現出來的歷史偏見。
那一個朝代沒有所謂的奸臣呢?沒有不中用的皇帝呢?都是必然會出現的事物。
一個皇朝的運轉靠的是制度,不是哪一個皇帝或者臣子。
只要制度能和當時的社會生產可以互相講究,皇朝就不會倒。
反之,一定倒掉,再怎麼努力也不行,崇禎的努力不就是例子嘛!
-
3 # 宋安之
這個要看你怎麼看了,任何事情都有正反面的。
如果你只盯著明朝的反面看,那麼自然感覺這個朝代竟然存在276年不可思議了。
而且現在不少影視劇扯的太遠了,明朝的太監主要跟文官集團斗的是不亦樂乎,包括錦衣衛在內的廠衛系統主要針對大臣,不像很多影視劇中那般魚肉百姓的,因為人家還真看不上老百姓那點油水…沒影視劇中那麼嚴重的。
而且明朝皇帝不務正業也正常啊,只是會用人就行了,人家下面有司禮監和內閣輔佐他,只需要拍板大事就行了。馬雲沒退休的時候,不也是一天這裡跑那裡跑的嗎,阿里巴巴不照樣蒸蒸日上嗎,將公司做大做優秀,不是說天天埋頭苦幹的處理各種事情就好了,只要大方向沒錯,用人沒錯,照樣可以蒸蒸日上啊!
而且不務正業不等於昏庸。
打個不恰當比方,再看看清朝,享國268年,和明朝276年差不多。
清朝皇帝的確沒有不務正業,可是自道光帝起,哪個皇帝在位沒有割地賠款過?人家不照樣享國268年。
所以說存在這麼多年還是有著他的道理,不能只看反面,要客觀看看正反面。說白了,就是多看歷史書,少看影視劇。
-
4 # 冷兵器研究所
明朝的皇帝確實整體來說水平不太高,但是話又說回來了,一個封建王朝最關鍵的要素是皇帝嗎?那肯定不是,皇帝雖然是封建王朝的許多關鍵要素中的一個,但是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的皇帝都是處於一個差不多的水平,這個可以用正態分佈解釋,大部分帝王都是處於正態分佈的中間區域,少部分處於正態分佈的前列,少部分處於最後,前列的肯定有李世民 朱元璋 秦始皇這些,最後的肯定是楊廣 胡亥這種,不過絕大部分差也差不到哪去。
明朝皇帝大部分也都是比較靠後的,但是中國歷史有一個東西叫歷史進步性,就比如說秦朝人口大概2000萬,統治360萬平方公里,其核心統治區域大概和明朝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可以認為秦朝和明朝的核心人口分佈差了十倍,因為明朝有2億人口。因此根據現代社會理論,一個國家10%以上人口當兵就可以認為是窮兵黷武了,但是秦朝居然有300-400萬人在從事各類勞役和兵役,所以其國力的崩潰也就是必然,因為高達15%-20%的人並不從事農業生產,而秦朝的科技與農業種植產量和明朝又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所以秦朝自然短命。
但是明朝的2億人口,200萬兵力都只佔據總人口的1%,且明朝的核心經濟區比秦朝的規模水平要高得多,所以明朝自然壽命比秦朝長的多。
實際上來說,中國歷史上王朝從唐代以後只要不遭遇超大規模的外患都是可以堅挺非常持久的,比如說明朝人口2億,所以在沒有強力外患的情況下,200萬人以下的流民起義都是無法威脅明朝統治的,比如劉六劉七起義都無法威脅明朝統治。但是因為遭遇了清廷的超大規模外患,導致明朝的常備軍核心力量下降的80%,所以明朝的農民軍耐受量從200萬人急劇下降到了40萬左右,所以李自成張獻忠就能夠毀滅明朝,明朝沒能活過明末,核心原因就是在這裡,實際上中國的人口增加與生產力增加在封建時代大致都是成正比的,但是從清中期開始就呈現一條不成正比的曲線,這是因為人口增加過快導致的,但是在之前的朝代,歷代國力都是和人口直接相關,所以明朝強於宋元,宋元強於漢唐也是必然的,但是對外的表現不一定如此,那則是和國家發揮綜合國力的能力與外敵強度都有關係,所以說明朝的國祚最主要原因是歷史進步性,人口增多,至於說皇帝水平只要不太離譜(過高或過低),從來決定不了王朝存續的問題。
估計肯定又有人要說因為明史都是滿清寫的之類的廢話,現存的明史史料浩如煙海(大概幾百億字)滿清要是能全篡改一遍,那你得相信滿清發明瞭計算機,否則這麼強大的工程縱觀中國歷史來說,乾隆舉國之力修的四庫全書的七億字都是小兒科了。
明朝從明宣宗開始重用宦官,明英宗寵幸宦官王振導致土木堡大敗。中期的宦官劉謹,後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有名的反面宦官。以嚴嵩為代表的奸臣不少。像嘉靖、萬曆、天啟這樣玩世不恭的皇帝很多。另外,明朝自洪武皇帝朱元璋開始就法度森嚴,各種酷刑簡直是駭人聽聞。但奇怪的是:這樣一個聽上去問題很多的王朝居然國祚綿長,即使滅亡後也有許多人懷念。鬧著“反清復明”的人更是持續到了清朝中後期。是什麼讓朱明王朝如此堅若磐石,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回覆列表
首先說,明朝之所以能夠堅持長久,實際上更多的確實來自於內閣制度的優勢。
不管怎麼說,現代君主立憲制的雛形,恐怕也就是明朝的內閣制度了。但是和君主立憲不一樣的是,明朝的內閣制度下,內閣輔臣並沒有太多實際的權力,他們的權力更多的集中在一個“票擬權”上。與內閣同時存在的,有皇帝的皇權、司禮太監的“批紅權”、六部大臣的行政權。這其中又以皇權為核心而建立。但是內閣大臣在起初並不擔任六部職務,導致他們充其量只能算是皇帝的高階秘書。
等到後來,內閣大臣們也逐漸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弊病:即便自己提出了什麼想法,沒有司禮太監的批紅,沒有六部的執行都是沒法貫徹下去的。於是內閣成員們也始終在爭取自己的政治地位,其中以張居正等人達到歷史上的宰相所能擁有的地位。正是這種互相制衡的模式,讓整個明朝的政治格局不斷爭鬥卻又不斷平衡著,使得哪方都不能一家獨大,即便皇帝也不能完全獨斷專行。
其次在於明朝的生存環境稍顯太平。蒙古的興起及衰落,就好像歷史上的一陣風暴。但是蒙古這種部落聯盟的鬆散結構很快隨著成吉思汗的去世而逐漸瓦解,殘餘的大元勢力則在明朝初期強盛的軍事實力打擊下很難再度恢復到曾經的強勢。日本正在走向強大,但是依然還處於戰國中後期,各個諸侯之間爭奪慘烈,尚未達成統一,滿族還處於明朝政府的鎮壓之下。
第三還在於明朝的科舉制度。明朝的科舉制度,雖然來源於之前,卻又高於之前。科舉制度讓更多人看到了透過讀書走向官途的希望。於是就有了大家都知道的范進中舉的故事。但是這套科舉制度,確實是從普通人中選拔國家需要的人才的一條標準化路線。真的要是能力突出的人,在科舉制度下一定不會被終生埋沒。雖然這樣也造成了一種現象:讀書人只知道讀書,卻對別的方面毫無建樹,也讓中國科技開始走向落後;但是,不得不說,這極大地舒緩了一部分的民間情緒。
第四,明朝的興盛,還在於明太祖朱元璋的基礎。明朝消滅了元朝,從朱元璋開始就非常注重提升民眾的生活水平。從富裕程度來說,明朝絕對是首屈一指,到了明朝中後期,更是有不少民間富商重金求購當時知名文人的字畫,整個社會財富的增加,也為明朝本就不高的賦稅增色不少。人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誰還成天想著暴亂?所以大明王朝不可謂不繁華興盛,其能堅持幾百年也不能說是沒有原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