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驢和熊貓
歷史上有好多朝代的建立基本上都是由建國皇帝領導的大將們在馬背上打下來的。但是建國後,皇帝一般都要去加強集權,在他的一生中統治中鞏固地位。為此,他毫不猶豫地向他的老同事和朋友們舉起屠刀。
劉邦、朱元璋等許多皇帝都這樣。在一個王朝成立的初期,由於統治權力沒有分散出去,帝國的權力通常是最集中的。然而,但是他的後代可能遇到的情況就不同了。如果皇權能繼續強大,皇室家族就會無法接受。
皇帝有很大的權力可以由別人來取代,而在古代,有三種人可以做到。朝廷的大臣、首相和學者集團、被禁的太監和太監、皇宮中的大權在握的婦女及其親屬,這三種勢力往往在皇帝平庸或年輕軟弱時架空皇帝的權力,並實行專政。大體來說,在這三股勢力中,外戚干涉是朝代歷史上最常見的。
漢唐勢力強大,但著名的王莽篡奪、武則天為皇帝,是外戚勢力推翻皇權的極端後果,我們現代熟悉的慈禧太后也是政府幹預的典範。她的罵名從未停止過。但實際上,政府中也有好的一派和壞的一派,張居正、董卓、鄭和、石世武、北魏馮皇后、呂雉,雖然他們都是同一種人,但事蹟不同,這是一個鮮明的對比。在什麼樣的位置上,不能像其他的,你不能去搶奪別的位子。權力最終將被皇帝收回。
因此,皇帝的母親和妻子,對他們來說,敢於加入朝代政權之爭是沒有利的。各個朝代都積極研究過防範外戚干預朝政的方法。其中,宋代和清代可以說是勝利者。宋朝時,皇帝從唐朝的滅亡中吸取了教訓,加大了對外戚親屬問題的處理力度。一是行政結構的重組。中央政府有三個部門,一個是執行部門,一個是秘密部門。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三權分立,極大地增加了獨佔權利的難度。
此外,還設立了各種各樣的監督機構,使監督執法的工作進一步得到了加強。然而,最重要的是宋代的間接影響。漢唐時期,少數武官以軍事力量贏得了支援,干涉權的目的很容易實現,但這在宋代是不可能實現的。將軍在宋代是次等的,依靠他們的專制權力不起作用。雖然文職人員往往態度不佳,但他們一般都知道如何在原則問題上站穩腳跟。即使外戚官員試圖贏得支援,他們也會常常受到責罵,這是一個好結果。
因此,在宋朝 ,外戚勢力一般根本無所作為,但文官地位過於高了,國家衰弱,奸臣最終當道最終滅亡。清朝王室也十分重視外國親屬問題。他們是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朝,所以他們也有很多的經驗,但是他們關注的焦點很奇怪,他們的戰術被用在皇帝的龍床之上。你可能看過清朝電視劇,皇帝翻牌選擇嬪妃睡覺的場景,電視皇帝可能很隨便,但歷史上的皇帝,不是這樣。他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有時甚至一次處理多個妾,這不一定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因為這是根據皇宮的等級,簡單地說,皇帝每晚睡覺的行程都是滿的,你喜歡的不喜歡的也要遵循程式。規定不能與后妃一直睡,皇帝最終要自己睡,原因是為了防止擾亂皇帝的休息,其實沒有給這些在枕邊說小話的機會。必須說,清朝所有這些措施都是非常有效的,但皇帝也感到不舒服。但人算還是不如天算 ,當咸豐皇帝突然去世時,皇權終於被慈禧撈走了。
-
3 # 靈石蘊
從漢到唐,可以算一個時期
皇帝說,俺選媳婦,從來不看門戶出身,因為沒人比俺家更高貴
但是,歷代皇后,大都出自高門大戶
那時候紙張比較難得,也沒有印刷術,一般都是用竹簡雕刻,但竹簡很麻煩啊,這就導致知識掌控在權貴家族手中,這些家族要麼是世襲權貴,要什麼是地方大族。所謂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大門大戶之外,知識普及率很低很低,估計不會寫名字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所以,皇帝選媳婦也只能在這些大門大戶裡挑,總不能選個大字不識的吧
皇后如此,朝堂文武百官也是如此
官員選拔有兩個主要途徑,推薦加世襲,但不管察舉制還是九品中正制式的推薦,因為知識壟斷,其實質都是世襲,或者叫階級固化。可以說,天下官員,全是出自那些高門大戶
舉個例子,諸葛亮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但他就不說他父親是泰山郡宰,他的叔叔更是豫章太守
所謂寒門,大戶旁支而已
坐北朝南,龍椅之前,高門林立
皇家很孤單,皇帝很無奈,拉攏一批就很必要了。只能扶持外戚去制衡朝堂,也給高門一條晉級之路,免得他們搞么蛾子,直接瞄準自己座下皇位
有時外戚太大,太貪婪,影響到了帝位傳承,也影響到高門利益,那皇帝就會聯合高門,滅掉外戚,換一家,比如漢朝的呂后、竇太后……
有時候外戚真大,皇帝高門都沒玩過他們,那就改朝換代,外戚當皇帝。比如王莽建立新朝,楊堅建立隋朝,武后則自己當了皇帝
不過外戚畢竟是外的,大部分時候力量沒有皇帝和眾多高門來的大,在這段時間,外戚搞掉皇帝的少,皇帝搞掉外戚的多
有感於外戚難以掌控,能耐大的帝王,為下一代掃平道路,也下過很多不近人情的命令,比如漢武帝殺母立子,他說子弱母強,為禍之道;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更是把子貴母死當成祖宗家法流傳
大唐之後,又算一個時期
蔡侯改進了造紙術,用樹皮破漁網造紙,把紙張成本弄到低廉的程度。寒門子弟,真正意義上的寒門,有了獲得知識渠道,雖然也麻煩,但已不是那麼可望不可求了
當然,知識的進一步擴散,也不是那麼一蹴而就。最早得利的,仍然是高門大戶,他們最早看出紙張的作用:紙張也是技術不是,能封鎖吧;也是生意不是,能壟斷吧
知識擴散很艱難,經過代代累積,從蔡侯到隋唐,五百年時間,終於有了開科取士的基礎,寒門學子也有了進階渠道
皇帝高興了,經過不斷摻水,龍椅前面再也不是高門林立了,世家大族家的醜女再也不用娶了
朕要天下選秀,就要那些小家碧玉
紙張加上印刷術,天下才女如過江之鯽,秦淮河畔,楊柳岸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宋真宗能娶孤女,大明皇后全是小門小戶,外戚再也不是個事
紙張加印刷,居功至偉
-
4 # 潤心亭
這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應該與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有關。自隋朝創立科舉制度後,唐、宋、明、清不斷完善,人才的選拔和任用有了制度規範,無論是誰當上皇帝或實際掌權,都有大批的人才可供選拔任用,在其中很容易找到自己的支援和擁護者,所以,沒必要非得任用自己的親戚作依靠。另外,即使個別人有這個心思,也可能受限於親戚中無具備資格(透過科舉獲得相應出身)的人選而作罷。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其次,從漢朝來看,外戚得勢往往是其中有人控制了軍隊的大權(如竇憲),這與漢朝軍隊權利集中也有關係。唐朝以後特別是宋、明、清,軍隊權利相對分散。
再則,那就是經驗教訓了。歷朝外戚干政帶來的經驗教訓時時提醒著當權者和外戚,當權者不願因此大權旁落,外戚則不願最終落下家族毀滅的下場。
-
5 # 苦行僧lg
宋以後不是沒有外戚干政,只是相對較少,比如宋的賈似道,清的年羹堯。明朝選妃堅持“立賤不立貴”的原則,所以明朝沒有出現外戚干政。
回覆列表
外戚干政、宦官干政這兩種,並不是因為皇帝昏庸或者皇帝荒淫無道、不愛權力,導致權力下移,而被他們篡取權力,而是皇帝受到威脅,無力施展,而把權力過渡給他們,讓他們去行使皇權,事後卸磨殺驢。
如果皇帝昏庸導致宦官干政,那魏晉南北朝的那些傀儡皇帝、被廢被殺的皇帝,多麼想昏庸一下,這樣宦官就有了權力,就可以利用宦官奪權了。
可是也只有漢朝、唐朝、明朝皇帝可以用太監奪權,魏晉南北朝那麼多皇帝都無法奪權。
如果皇帝昏庸導致外戚干政,那劉邦、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宣帝、漢光武帝、明帝章帝、劉備、孫權、晉武帝、石勒、唐太宗、唐玄宗這些人也昏庸?顯然也不可能吧?
所以,看歷史不是遇到盛世就是皇帝聖明、臣子清明、忠臣良將,遇到末世就是皇帝昏庸荒淫無道、臣子邪惡變態,那歷史還需要歷史學家去研究?
拿外戚專權嚴重的東漢來說,東漢的皇帝一般都是自己年少登基,外戚專權,年長後依靠太監奪權,誅殺外戚,隨後新一輪外戚上臺執政,快去世時,少子登基,用外戚輔政,外戚專權,新皇帝又是依靠太監奪權,殺外戚,提拔新外戚。。。
東漢歷史貌似都是這樣的無限迴圈中,於是有聰明人就說,東漢皇帝都是傻子,換個小學畢業的人都知道,明知道外戚專權,還用外戚輔政,不知道用儒家大師,不知道用清流,比如那些名士、士大夫集團?
問題是,如果皇帝身邊都是些豪門貴族出身的人,都是世卿世祿的大夫,皇帝還有多大權力,只有天知道,
而外戚和太監則不同,他們的出身多為士大夫不恥,所以他們很難結黨,他們又沒有根基,所以一般很難威脅到皇權,當然,如果皇帝玩平衡玩崩了,外戚也能威脅皇權,比如王鳳、王莽、楊堅這些人,但總體來說,威脅遠小於士大夫集團,這是皇帝喜歡用外戚的根本原因。
所以,外戚從北宋開始就退出歷史舞臺了,太監只有明朝又抬頭了,這是因為明朝的政治結構繼承自金、元,而不是宋朝,
如果看整個歷史,可以把唐朝以前看做貴族政治時代,唐朝、五代是貴族政治崩塌的時代,宋朝及以後是官僚政治時代,
所以,面對這種情況,皇帝只能提拔底層人(寒門)上來,帝辛喜歡用“小人”(寒門),漢朝“舉孝廉”,隋唐的科舉制,都是一樣的目的,選拔寒門子弟,讓官場變成打工仔,而不是貴族這些股東。
當科舉制度成熟了,選拔的都是寒門子弟,都是打工仔,自然不需要太監和外戚了,也就不會有他們專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