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shortening
其成份為:白油+胡蘿蔔素+天然香料,與白油可以替代使用。可普遍用在任何一種烘培產品中。沒錯,酥油的英文名也是shortening,呵呵,你沒有看錯,我更沒有寫錯,這裡重點講一下這個讓人“拎不清”的酥油。(這裡引用一段轉載過來的文字詳細講解,相信你仔細看過之後一定會懂一些,至少以後做點心的時候不會再暈暈的了)
廣義的定義,酥油可以是任何的油脂類產品,如色拉油、豬油、奶油、瑪琪琳等等。但是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和成品品質,這些油脂在使用上就必須要留意彼此之間並非完全可互相替代的,必須要考慮到他們油脂及其它成分如水的含量,特殊的風味(如奶油),還有不同的熔點對製作過程中所帶來的影響。
狹義的定義,在點心製作上,當我們說到酥油,通常就是指『酥油』這個產品。酥油是一種無水奶油。
1、酥油的種類
酥油的種類很多。在臺灣目前有:
· 最好的酥油,屬次級的無水奶油(此類酥油名為 Butter Oil)
· 一般也有以低熔點的牛油(此應指牛脂肪 Beef Fat)來充作的酥油
· 另外也有以氫化白油和奶油香料配製而成的,此類酥油即為 Shortening,其顏色和香味都近似真正的酥油(Butter Oil)
2、酥油是素的嗎?
完全看成分而定,購買前可以檢視成分說明,有無水奶油、以牛脂肪 Beef Fat 的,或是植物油精製的,其中以第三種最為普遍,只有第二種牛脂肪的為葷的。因此,也有人問,,,
3、酥油是白油嗎?
如果是第三類酥油,那其實就是白油再加工而已,而目前一般在食譜的應用上,多半習慣將白油與酥油視做相同材料了。
4、酥油的作用
酥油一如它的英文名,Shortening,又名雪白奶油(請參看雪白奶油(Shortening)的詳細說明),它用來防止麵糰筋性延展得太快,也可防止膨大劑初期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在過程中散逸。而白油(Lard),是人造豬油。根據中華谷研所的蛋糕與西點一書,酥油與白油的的作用相似,但是,酥油精煉過程較白油為佳,油質更潔白細膩。
5、採購資訊
酥油在香港稱為『固體菜油』。
在臺灣,需要到材料行去。酥油的成分需要先向材料行老闆詢問。
在北美,超市買的酥油有兩種,以 Crisco 出產的酥油為例,白色的酥油用來做派比較合適,而黃色的酥油則用來做需要酥鬆感的金黃色餅乾。同樣是酥油,看你做的是什麼樣的點心做不同的選擇。酥油一般是陳放在 Cooking Oil 的櫃子,和色拉油等油類放在一起,或是在 Baking Needs 的櫃子附近,是不需要冷藏的,但也有部分商家將它放置於奶油、瑪琪琳的冷藏櫃附近。
在澳洲,只能找到一種名叫 copha(是椰油制的 vegetable shortening),這種酥油並不能完全和北美慣用的酥油互相替代使用。相關的資訊請在搜尋引擎輸入 copha 查詢,或是 參考(澳洲 法浪客提供)。食譜中使用酥油的部分,可以嘗試以奶油來取代。
大部分的酥油都標榜全素(All Vegetable),根據成分說明,主要是棕櫚油、黃豆、氫化物及雙酸甘油脂...。加氫化物是為了改變油脂的融點,使它在一般室溫下仍可維持固態。黃色酥油則多加了輕微的調味及黃色色素。。當然也有些廠商生產的酥油中有牛油成分(Beef Fats),如果介意葷素,購買前多加留意就是了。
黃油
黃油,蒙古語稱“希日陶蘇”,其味道獨特純香,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是牧民招待賓客的佳品。黃油可以從奶皮子裡提,可以從白油中提,也可以從鮮奶凝結出的油皮中提取。
若從奶皮子中提取,則要在奶皮子攢多以後,經過一夏天晾乾,然後將其放入鍋中煮,慢慢攪動,漸漸地就可以看見鍋中分離出上下兩層:上層黃色,下層白色,黃色的油脂便是黃油了。白色的叫酸油。若從白油中提取,則要將白油倒入鍋中加熱來煉取。將白油倒入鍋中,用溫火慢慢熬煉,用勺頻頻翻動,當水汽沒有了,色澤呈微黃時,即製成。為防止煉得過火會帶有煳味,在煉的過程中要加入一把蘇(什錦粥)一起煉,其目的就是為了吸取白油中的水分。煉過的蘇稱為黃油渣。由於其油性大,酸度濃,可加茶飲用。若從鮮奶凝結出的油皮中提取,首先還是要用剛擠的鮮奶中撇出浮在上面的油層,然後倒進鍋裡,用溫火加熱同時攪動。待燒開後,黃油便會浮出,渣滓下沉,將黃油撇出,剩下的也是黃油渣,不過這種黃油渣非常的酸。
黃油營養極為豐富,是奶食品之冠,因為五、六十斤酸奶才可提取二斤左右的黃油,足見其珍貴。為食用方便,牧民常把黃油裝在器皿或牛羊胃囊內。黃油具有增添熱力、延年益壽之功能。寒冬季節人畜受寒凍僵時,常用罐飲黃油茶、黃油酒來解救。時至八月,人們把黃油裝進羊小肚子將其儲存起來,待食用時開啟,由於不與空氣接觸,所以一塵不染,依然是新鮮滋潤、綿甜可口。
酥油shortening
其成份為:白油+胡蘿蔔素+天然香料,與白油可以替代使用。可普遍用在任何一種烘培產品中。沒錯,酥油的英文名也是shortening,呵呵,你沒有看錯,我更沒有寫錯,這裡重點講一下這個讓人“拎不清”的酥油。(這裡引用一段轉載過來的文字詳細講解,相信你仔細看過之後一定會懂一些,至少以後做點心的時候不會再暈暈的了)
廣義的定義,酥油可以是任何的油脂類產品,如色拉油、豬油、奶油、瑪琪琳等等。但是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和成品品質,這些油脂在使用上就必須要留意彼此之間並非完全可互相替代的,必須要考慮到他們油脂及其它成分如水的含量,特殊的風味(如奶油),還有不同的熔點對製作過程中所帶來的影響。
狹義的定義,在點心製作上,當我們說到酥油,通常就是指『酥油』這個產品。酥油是一種無水奶油。
1、酥油的種類
酥油的種類很多。在臺灣目前有:
· 最好的酥油,屬次級的無水奶油(此類酥油名為 Butter Oil)
· 一般也有以低熔點的牛油(此應指牛脂肪 Beef Fat)來充作的酥油
· 另外也有以氫化白油和奶油香料配製而成的,此類酥油即為 Shortening,其顏色和香味都近似真正的酥油(Butter Oil)
2、酥油是素的嗎?
完全看成分而定,購買前可以檢視成分說明,有無水奶油、以牛脂肪 Beef Fat 的,或是植物油精製的,其中以第三種最為普遍,只有第二種牛脂肪的為葷的。因此,也有人問,,,
3、酥油是白油嗎?
如果是第三類酥油,那其實就是白油再加工而已,而目前一般在食譜的應用上,多半習慣將白油與酥油視做相同材料了。
4、酥油的作用
酥油一如它的英文名,Shortening,又名雪白奶油(請參看雪白奶油(Shortening)的詳細說明),它用來防止麵糰筋性延展得太快,也可防止膨大劑初期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在過程中散逸。而白油(Lard),是人造豬油。根據中華谷研所的蛋糕與西點一書,酥油與白油的的作用相似,但是,酥油精煉過程較白油為佳,油質更潔白細膩。
5、採購資訊
酥油在香港稱為『固體菜油』。
在臺灣,需要到材料行去。酥油的成分需要先向材料行老闆詢問。
在北美,超市買的酥油有兩種,以 Crisco 出產的酥油為例,白色的酥油用來做派比較合適,而黃色的酥油則用來做需要酥鬆感的金黃色餅乾。同樣是酥油,看你做的是什麼樣的點心做不同的選擇。酥油一般是陳放在 Cooking Oil 的櫃子,和色拉油等油類放在一起,或是在 Baking Needs 的櫃子附近,是不需要冷藏的,但也有部分商家將它放置於奶油、瑪琪琳的冷藏櫃附近。
在澳洲,只能找到一種名叫 copha(是椰油制的 vegetable shortening),這種酥油並不能完全和北美慣用的酥油互相替代使用。相關的資訊請在搜尋引擎輸入 copha 查詢,或是 參考(澳洲 法浪客提供)。食譜中使用酥油的部分,可以嘗試以奶油來取代。
大部分的酥油都標榜全素(All Vegetable),根據成分說明,主要是棕櫚油、黃豆、氫化物及雙酸甘油脂...。加氫化物是為了改變油脂的融點,使它在一般室溫下仍可維持固態。黃色酥油則多加了輕微的調味及黃色色素。。當然也有些廠商生產的酥油中有牛油成分(Beef Fats),如果介意葷素,購買前多加留意就是了。
黃油
黃油,蒙古語稱“希日陶蘇”,其味道獨特純香,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是牧民招待賓客的佳品。黃油可以從奶皮子裡提,可以從白油中提,也可以從鮮奶凝結出的油皮中提取。
若從奶皮子中提取,則要在奶皮子攢多以後,經過一夏天晾乾,然後將其放入鍋中煮,慢慢攪動,漸漸地就可以看見鍋中分離出上下兩層:上層黃色,下層白色,黃色的油脂便是黃油了。白色的叫酸油。若從白油中提取,則要將白油倒入鍋中加熱來煉取。將白油倒入鍋中,用溫火慢慢熬煉,用勺頻頻翻動,當水汽沒有了,色澤呈微黃時,即製成。為防止煉得過火會帶有煳味,在煉的過程中要加入一把蘇(什錦粥)一起煉,其目的就是為了吸取白油中的水分。煉過的蘇稱為黃油渣。由於其油性大,酸度濃,可加茶飲用。若從鮮奶凝結出的油皮中提取,首先還是要用剛擠的鮮奶中撇出浮在上面的油層,然後倒進鍋裡,用溫火加熱同時攪動。待燒開後,黃油便會浮出,渣滓下沉,將黃油撇出,剩下的也是黃油渣,不過這種黃油渣非常的酸。
黃油營養極為豐富,是奶食品之冠,因為五、六十斤酸奶才可提取二斤左右的黃油,足見其珍貴。為食用方便,牧民常把黃油裝在器皿或牛羊胃囊內。黃油具有增添熱力、延年益壽之功能。寒冬季節人畜受寒凍僵時,常用罐飲黃油茶、黃油酒來解救。時至八月,人們把黃油裝進羊小肚子將其儲存起來,待食用時開啟,由於不與空氣接觸,所以一塵不染,依然是新鮮滋潤、綿甜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