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寂語堂齋
-
2 # 老街味道
問題:“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你也喜歡這幾句詩嗎?為什麼喜歡?
一、羅貫中三國中的一首詩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劉備在三顧茅廬時,終於見到了諸葛亮,為了表示尊重,寧願在門外一直等諸葛亮睡醒:
玄德徐步而入,見先生仰臥於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階下。 半晌,先生未醒。關、張在外立久,不見動靜,入見玄德猶然侍立。張飛大怒,謂雲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雲長再三勸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門外等候。望堂上時,見先生翻身將起,忽又朝裡壁睡著。【夾批:妙在此時還不便醒。】童子欲報。玄德曰:“且勿驚動。”又立了一個時辰,孔明才醒,口吟詩曰: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蘇東坡《西江月》月有句: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諸葛亮說:“在這一場夢中,誰先醒來呢?我自有領悟。”然後按下不表,轉而寫景,春天裡,我在草堂睡開心了,窗外是漸落的夕陽.........不盡之意,卻在言外。
二、大夢誰先覺 先生何所夢?這首小詩的詩眼在第一句:大夢誰先覺?諸葛亮到底在夢什麼呢?
1、莊子的夢
有人說這是道家對人生的一種看法。在《莊子·齊物論》中說過:"
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原意謂死為大覺,則生為大夢。有覺醒之意。諸葛亮是把自己當作莊子嗎?
2、孔子的夢
還有人說,這是孔子之夢,《論語·述而篇》中說: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3、孔明的夢
對於這一句,清朝的毛宗崗品三國時說:
夾批:或問先生何所夢?予曰:仲尼之夢,是夢周公;孔明之夢,必是夢伊尹。毛氏說,孔明不是莊子之夢,也不是孔子之夢,而是自己的夢,夢到的是伊尹。伊尹協助商湯滅掉了夏朝。
孔明常常以管仲樂毅自比,但是自己卻一直也沒有找到可以效力的英主。其實從他和劉備“三分天下”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來,他自己心目中一定有了選擇,所以他聽說劉備來了的訊息反映還是很開心的。
孔明吟罷,翻身問童子曰:“有俗客來否?”【夾批:妙在童子不即通報,待先生先問。 客曰“俗客”,太難為人。能來此地者,其客亦不俗矣。】童子曰:“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報!尚容更衣。”【夾批:還要更衣,妙。】遂轉入後堂。又半晌,【夾批:又是半晌,妙。】方整衣冠出迎。結束語從毛宗崗的品讀來說,這首小詩背後隱藏的含義和這一段小說的主題是息息相關的。孔明懷才不遇卻頗為自負,所以會有“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的說法。
我們不去深文羅織,單單看這一首小詩也頗有情趣。前兩句是對於人生的一種看法,顯示了對於命運的自信,後兩句是一種暫時的滿足(小確幸),用寫景收尾,意蘊幽長。
相比較而言,蘇軾的《西江月》詞就臃腫了一些、也沉重了一些: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詩為心聲,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詩。
-
3 # 黯夜尋歡1
不喜歡,因為太裝了。
通俗的說,這首詩就是說,人世間所有的事情,我都一清二楚,無論是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那些朝代更迭、江山易主;那些傾軋黨爭、那些是非對錯,我都門清,所以我也懶得摻合其中,不為名利所動,不為權勢所誘,每天按照自己的喜好而生活,睡覺睡到自然醒,山風野趣一身輕鬆。
隱逸山林,寄情山水,不為凡塵俗事都困擾,好像是很多文人雅士的志向心懷,這樣的情懷真嗎?真的有,不多。
其實一直以來,這種隱逸也好,闊遠也好,往往只是一種手段而已,為的就是打造一個滿腹經綸,霽月光風的人設,好聞達於明主,待價而沽。 吟詠這首詩的人,終身隱逸不出了嗎?沒有,在三顧茅廬之後,還是出世,奉漢室宗親為主,聯吳抗曹、六出祁山,做了很多名傳千古的事情,詩若不言志,便是釣魚竿。
如果真是心聲,也終身不出仕,那起碼得有能睡到自然醒的物質條件,起碼有房可居,不為口中食身上衣日夜懸心,衣食無憂了,讀讀書,種種菜,看看山水風光,志不在玉帶紫蟒,只喜歡山色湖光,還哪有心思去考慮什麼人生如戲還是人生如夢的那種頹廢話題?自然也不會去研究什麼門閥爭鬥,什麼藩鎮割據,什麼達濟天下了。
這一首詩,就是給自己貼上的一個標籤,明碼標價也算是有信可立,有價可議,算是千百年前營銷自己的一種成功方式。
-
4 # 亭林文學
前言:
這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午睡醒來所吟的一首詩。劉備等人三顧茅廬,諸葛亮自在熟睡,不聞外事,似乎胸中丘壑萬千,怡然自得。醒來便吟了這首詩。筆者認為這首詩的確很有魅力,哲理趣味都不缺。
《大夢誰先覺》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這首詩撲面而來的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和自我意識的蓬髮。結合上諸葛亮叱吒風雲的一生,也的確很容易讓人嚮往。
詩中先是說誰先從夢中醒來?我自然是知曉我的人生的,在這草堂每每地睡上一覺,管他日上三竿呢?
首先,夢的介入,使得這首詩有看破人生之感。自古就有莊生夢蝶之傳說,莊周夢裡變成了蝴蝶,醒來後,覺得夢實在是栩栩如生,不知道到底現在的自己只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子呢?還是真的是自己做夢變成了蝴蝶?我們都有過真實生動地夢境,也常有在夢裡以為夢境是真實的想法,在醒來的一剎那,真會有恍恍惚惚不知身在何處不知自己是誰的迷惑不解。
再有《楚門的世界》,和中國黃粱夢、南柯夢等故事,加上人之一世不過百年,人事代謝如此之快,不由得使人思考人生的意義,甚至懷疑人生的真實感。
而這首詩的第一句,就把人引入到這種思考中,因此十分吸引人。
其次,第二句就一下子把人從夢幻拉回到現實:縱然有如夢似幻的感慨,我終究現在是清醒的,我的一言一行,我心皆有定數。這就襯托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知天命的豁達。
再接著,就是詩人的態度了:天命有數,我只順應自如,且先享受人生的樂趣,該睡睡該吃吃,不聞外事,清淨自如。這就很符合我們現在所謂的享受人生的這種人生態度。
綜上,這首詩就是在看破天命之後,積極樂觀地對待人生,的確符合諸葛亮的身份,即便讀出來有些傲氣和自詡,也是諸葛亮這個人物所可以有的,因為他的確有資本。
回覆列表
這是古籍《三國演義》裡邊的,劉備三顧茅廬,第三次去請諸葛亮時,他們兄弟三個在竹屋外等候,諸葛亮在屋內大睡,醒了以後,諸葛亮正式出場的幾句獨白,不能算是詩,因為漢代時興賦文,然後才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談不上喜不喜歡這幾句獨白,不過我對諸葛亮這個人物,到是挺感興趣的,他這個人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書中也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我感興趣的不是這些,以及後面的什麼,借東風,空城計,草船借箭等等,我感興趣的是,諸葛亮出山時,是年齡僅僅26歲的大小夥子,這麼大的年齡,就能滿腹經綸,上通陰陽,下曉地理,放眼中國歷史,能有幾人出現,天忌英才,他必然是個悲劇人物。同時我就聯想到我自己,我26歲的時候,知道些什麼,連怎麼搞物件都不會,我就買了幾本關於愛情方面的小說,看完後是跟書裡學的,才搞的物件。對比諸葛亮,那我們就沒法活了。不過我感覺諸葛亮,是不是被歷史神化了,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留下什麼著作,傳之後世。不象劉基,確實有著作傳世。不管是不是被神化,這個年齡就給劉備當軍師,那也是令人歎為觀止的,正象書裡描寫的那樣,諸葛小兒。看到這個地方,我就想笑,聯想到一個小崽子,在陣前指手化腳的,豈不令人氣憤。總之,我感興趣的就是,諸葛亮這麼年輕的特點。
至於這幾句獨白,反應了諸葛亮的狂傲心態,還有怨氣在裡面,還平生我自知,那別人都不知道唄,窗外日遲遲,我看是暗指劉備來晚了,所以,這幾句獨白,沒有什麼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