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人部落

    苦盡甘來,學而不思則罔,從學到用都是一個艱難困苦的路程,有學而有用,無學肯定無用在現實的生活裡真真切切的會感受到的,活到老學到老

  • 2 # 怪小易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這句話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我們大多數人對論語最直接的認識。這句話表面意思很簡單,每個人在學生時代,老師都講過。都是這樣解釋的,學習後經常溫習就能,就能溫故而知新!

    這粗看是沒有問題,但是你仔細想想是經不起推敲的。

    問題很明顯,學過的東西,反覆的練習,真的快樂麼?

    我們可以用自己去代入,並且相信自己的感受。特別是初,高中的時候,為了應付中考,高考,不斷重複的學習那些並不是十分有用的知識,真的快樂麼?

    相信大多數人的答案是一致的,那就是明顯的痛苦。不可否認其中是有奮鬥精神,但是對於一個人的心性折磨也是客觀存在的。

    所以用反覆溫故已學的知識也很快樂,來解釋“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是牽強的,顯然不合理。

    這種問題普遍存在於國學當中,用現代的意思生套古文,導致邏輯混亂。這樣產生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很多人會因此而排斥國學,甚至到了聽到國學,就頭痛的地步。根源就在於沒有搞清楚古文,不能貼切實際,讓每個人都信服。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句話究竟該如何正確理解呢?

    其實並不複雜,有不少學者都研究到了,只是還沒有成為主流。這裡面有兩個問題,需要糾正過來。

    第一就是“時”的理解,大多數人認為“時”就是時時的意思,並不能說一定不對,但這樣就直接導致了這句話變成溫故,所以這並不合適。在這裡理解成“有什麼樣的時候”會更貼切,為什麼呢?這要看對下面一個問題的糾正。

    第二就是“習”一定不要理解成溫習,複習之類的。而應該理解為應用,實踐,這樣整體代入句子,才符合邏輯。

    “學到了知識,並且在適當的時候用到了,學而致用不也很快樂嗎?”這樣解釋,才能說相當完美!

    事實不正是如此麼?枯燥反覆的學習,只會讓人更加厭惡。更加痛苦,而學以致用,學到的東西能用起來,才能讓人心喜悅!

    並且實踐應用也是檢驗所學到的必要手段,因此可以看到,論語等國學典籍中,很多思想和現代理念是極為相似的。也體現了恆古不變的人生真理。

  • 3 # 林漫書影記

    當然會有這樣的感受,比如我大學的專業是國貿,我一點興趣都沒有,非常討厭枯燥無味的經濟學,有時候上課就覺得很痛苦,時常覺得學習不算一件快樂的事,但是少部分時候,比如是自己喜歡的課程,又覺得學習也是值得高興的事,主要是因為每個人面對的情況不同,所以對學習的態度自然也就不一樣。

    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的原因:

    我們大部分人可能都處在這個層面上,覺得學習是一件讓人痛苦的事。學習可以說是貫穿了我們大半生時間,小學大概是我們最無憂無慮的時候,對外面的世界存在好奇心,在學校有小夥伴一起玩耍,懵懵懂懂中學習的意識還尚未形成;初中學習科目增加,學科作業也相對增加,家長們開始說讓你好好學習,考上高中,老師也開始約束我們學習,這個時候是我們從玩耍到學習的過渡期,內心會有困惑和掙扎;高中的我們處於青春期,性格上可能會比較叛逆,生理心理都開始趨於成熟,有了自己思想體系,學業更加繁忙之外還有高考這把利劍懸在頭頂,這個時候的學習是為了考上好的大學;大學時期的學習就更不用說了,大部分學生經過高考後開始放飛自我加上大學生活的豐富多彩,學習可能就名存實亡了。

    回望前十幾年的學習生涯,你會發現大部分時候,你不是因為自己想要學習才學習的,可能是為了父母的放心,老師的誇獎,為了考上一個好大學……你可能在迷茫,不知道為什麼學習,你沒有自己的目標,沒有人生規劃,你只是在該學習的年紀學習,跟隨大眾潮流向前走而已,這就是覺得學習比較痛苦的原因。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原因:

    拿我自己舉例子來說,我從小就比較喜歡畫畫,自己在作業本上胡亂塗鴉,高三準備學美術走藝考,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沒成,上大學後偶爾會去美院蹭課聽,這個時候我就非常有勁頭,對學習有很大的熱情;還比如去圖書館看書,可以從早待到晚都不覺得無聊,所以在學習感興趣的喜歡的知識時我就覺得學習真是一件幸福的事。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學習之後的成果是看得見的讓你樂意接受的,例如你學習攝影知識之後可以拍出好看的照片,學習廚藝以後可以做出好吃的飯菜,只要學習的結果是讓你愉悅的,那麼學習的過程也不會痛苦了。

  • 4 # 追夢樂享人生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中第一句,記得上初中時語文老師和我們講白話文翻譯:若能時時反覆溫習已求得的學知識,不是很高興的事嗎?也可以翻譯成孔子說:"學習後經常實踐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

    其實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學習是個枯燥乏味的事情,任何人都喜歡玩,不管年齡大小,玩是人的天性。但是玩得有節制,有自控能力。不能光學,那樣就會學成傻子,也不可能只會玩,那樣會荒廢了學業,虛度了大好時光!

    俗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努力學習是個自我更新的過程,學習知識要像海綿吸水一樣,學習新知識會充實自己的大腦,豐富自己的生活。“學海無涯苦作舟”,本身學習是很苦的,但要學會苦中有樂。

    “學習”亦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一個不斷提高、不斷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同樣是快樂的,我們要學會享受這種快樂。“學”之樂在於對真理的不斷追求,這樣一個透過自己努力對知識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清楚的覺悟的過程,能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滿足;“習”之樂在於透過實踐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讓所學內容被消化吸收從而轉識成智,所學知識能落到實處從而學有所用那樣是最好不過的,所學經歷能指導人生從而修煉自身,就這樣學習、思考、實踐、感悟,迴圈往復、循序漸進螺旋的上升,這是以往學習的收穫,也是繼續學習的動力,那樣會使我們的思想達到更高的境界。

    以上個人觀點,有不足之處,請指正。

  • 5 # 虎隊1980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學習路是漫長的,從中尋求到快樂的人就是一種昇華,工作中的人應該比較多,學生時代估計都比較厭煩吧

  • 6 # 吃土山人

    這個我表示有同感,我自己感覺這種苦的感受大概有兩個源頭:

    1、知識盲區或是軟肋。很多學過的知識,但一直就未曾理解掌握的問題,再習之,還是不會,當然不快樂了呀。每個人應該都有自己不喜歡的課程、領域,就像偏科生一樣,很難避免。

    2、知識更新過程中的自我否定。隨著學歷、眼界的不斷提高,接觸的知識更本味更原始,再回過頭看小學初中甚至高中的一些知識,就會發現有很多地方存在缺陷或者瑕疵,新舊知識體系之間的對立和矛盾,也會讓我們感到思思苦澀。因此,不斷重複更新一個領域的知識,更是少不得會帶了苦澀。

    以上是本人自己的感受哈哈,但是講真,苦澀過後,偶爾回甘也挺好的。就像有的人喜歡吃苦瓜,還能吃出甜味,但很多人不能理解苦的滋味在哪?加油同學~

  • 7 # 無事不登三寶店

    時:在一定時候。習:實習,演習。說:通“悅”。高興,愉快。 學了,然後按一定時間去實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嗎? 表示古人從這種把“學”與“習”相結合的方法中得到了樂趣。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魯迅《華蓋集續編.馬上日記》:“看副刊的大抵是學生,都是過來人,做過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或‘人心不古議’的,一定知道做文章是怎樣的味道。”

    為什麼很多人卻感到"苦乎?因為學習並經常的去複習很痛苦的,人都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如果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誰才願意沒事老是去複習複習的?!誰從複習中得到快樂了?沒有!反而逃課去打遊戲,看言情片,談戀愛,胡吃海喝,踢球卻樂此不疲! 為什麼呢? 因為他符合人性!學習並經常的去複習它很快樂,這樣解釋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因為實踐中他根本不快樂。那麼人性是什麼?食 色 性 免於恐懼 運動 佔有 觸控 好奇 怕孤獨 征服 被尊重 尋找盡頭等。

    帶著質疑的精神去學習,你會突然發現,學習這般有趣,工作也不再枯燥乏味,生活亦是充滿了樂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午出品,必屬精品!”說說你對正午旗下印象深刻的劇是哪部?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