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毛筍56561098

    題目有誤,慈禧,慈安兩宮垂簾聽政是在發動辛酉政變後(載桓,端華賜死肅順綁赴菜市口斬首,景壽免罪,四軍機大臣邊戎)。才垂簾聽政的。這個問題我在前面已回答過。

  • 2 # 曹老師xixi

    慈禧垂簾聽政的時候,八位顧命大臣都已經下臺了,主要人物載垣、端華被迫自殺,骨幹肅順被斬,其餘5位大臣被免職,之後恭親王奕訢被任命為議政王,慈禧和慈安才開始兩宮垂簾。

    至於為什麼八位顧命大臣被慈禧扳倒,主要開始由於被矇蔽雙眼掉以輕心。早在咸豐在熱河重病的時候,實際上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視慈禧為眼中釘,因為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古皇帝年幼,必定會有勢力干政,清朝沒有外戚勢力,太監勢力也不夠強大,皇室宗親無權,唯一能干涉的只有皇帝的母親,因此肅順向咸豐皇帝提出的漢武帝時期著名的“殺母存子”的案例,咸豐也一度對慈禧動了殺機,可惜咸豐沒有漢武帝的魄力,慈禧的權謀遠高於鉤弋夫人,最終咸豐不忍處死慈禧。

    咸豐去世後,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對慈禧及慈安步步緊逼,但熱河乃是肅順的勢力範圍,慈禧深知其地處險境,表現出了對肅順等人尊敬、屈服、不問政事的樣式,最終矇蔽了肅順等人眼睛,誰知道慈禧竟然暗地裡聯絡恭親王奕訢,朝中重臣文祥、僧格林沁等人,並製造垂簾輿論,天時地利人和一切俱全的情況下,在咸豐靈柩回京途中,擒獲了肅順等顧命八大臣。不得不說慈禧權術的高超,此時慈禧才年僅26歲。

    不是顧命八大臣不阻止,而是他們小瞧了慈禧,高估了自己。

  • 3 # 兵夏333

    1、咸豐去世之後,繼位的是他的兒子載淳,為了能夠讓年幼的孩子坐穩帝位,咸豐選擇了肅順、端華等八人同時作為顧命大臣,這其中是以肅順為首,八位輔政大臣之間是相互牽制的。

    2、咸豐去世之後,肅順奪權,已經威脅到了慈禧的生命。慈禧太后殺死肅順之後,慈禧直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的把握了朝政。其他的顧命大臣想要阻止慈禧垂簾聽政也是不可能的。

    3、所以不是8位顧命大臣不阻止,實在是8位顧命大臣阻止不了。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提問者把歷史事件的次序搞顛倒了吧?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發生在“祺祥政變”之後。何為“祺祥政變”?清文宗(咸豐帝)去世之後,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聯合恭忠親王奕訢、扎薩克博多勒噶臺親王僧格林沁等發動政變,一舉拿下了輔政八大臣。之後,除了清宣宗(道光帝)的女婿——一等誠嘉毅勇公、固倫額駙景壽之外,輔政八大臣被殺的被殺、流放的流放、罷官的罷官……他們這些人還憑什麼阻止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

    清文宗臨終之前,因為唯一活著的兒子清穆宗(同治帝)載淳年幼,無力獨掌乾坤。所以,清文宗費盡心機設定了一套權力平衡體系,企圖藉此維護兒子的皇權。因為有攝政王多爾袞架空清世祖(順治帝)的前車之鑑,清文宗根本不敢選擇宗室攝政,首先便否決了攝政王的設定方案。

    不選擇宗室攝政,那麼就只能採取清世祖臨終前玩的那一套——大臣輔政。但是,鰲拜的前車之鑑也並不十分遙遠!清文宗對異姓大臣同樣不信任。可是,又不能不用。最終,清文宗不僅將輔政大臣擴充到了八位,而且既有在旗的、也有不在旗的。除此之外,在異姓大臣之上又安插了三位宗室,即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肅順兄弟。清文宗此舉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讓輔政八大臣分權,相互牽制,維持權力平衡。有了異姓大臣的牽制,載垣、端華、肅順成不了多爾袞,而且他們三人之間同樣是一種相互牽制。有了為首的三位宗室牽制,異姓大臣想像鰲拜那樣做大,基本上也不可能。同時,輔政大臣有旗、有漢,既可以避免漢臣做大,也可以利用漢臣對滿臣予以一定程度的制約,而且還可以宣揚“滿漢平等”、懷柔天下,一舉數得。

    即便如此,清文宗依然不放心!於是,又給輔政八大臣戴上了一道緊箍咒——給了慈安和慈禧(有說是給了清穆宗,由慈禧掌管)兩方印,即御賞、同道堂印,並規定,輔政八大臣的任何決議必須加蓋這兩方印才能正式生效。如此一來,等於是給輔政八大臣找了一個婆婆管著,同時這兩位“婆婆”又沒有直接處理政務的權力,成不了武則天!又一個權力平衡遊戲。平心而論,如果真的按照這一套執行,雖然會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倒不失為一個有效維護皇權的好方法。

    只可惜,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清文宗前腳剛去世,輔政八大臣後腳就開始抓權了,不僅大肆排擠奕訢這樣的近支宗室和曾格林沁這樣的“國之干城”,而且還企圖將兩宮皇太后架空,使之成為自己的“橡皮圖章”。慈安和慈禧豈是省油的燈?於是,先穩住輔政八大臣,私下以處罰為由,派安德海赴北京聯絡奕訢,再以護送清文宗梓宮返京為由,在途中一舉拿下了輔政八大臣,史稱“祺祥政變”,也稱“辛酉政變”。

    恭忠親王奕訢在這場政變中居功至偉,但是兩宮皇太后依然耍了些小手段。給奕訢的名頭是議政王而不是攝政王,一議一攝,差別就大了。議說明你只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而攝說白了就是代理,是代皇帝作決定,是有決定權的。有攝政王多爾袞的先例在前,奕訢也不便爭這攝字!那麼,誰來替皇帝作決定呢?只能是兩宮皇太后!於是,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開始了垂簾聽政。在彼時,這一方案實際上就是兩宮皇太后與奕訢相互牽制,維持權力平衡,各方面都能夠接受。因此,皇太后垂簾並沒有遭到太大阻力,一切順理成章、按部就班。

    但是,慈禧並不是一個安分的女人。與奕訢的“蜜月期”過去不久,慈禧便發動御史言官,參劾奕訢,並藉此削去了奕訢的議政王頭銜,初次交鋒以慈禧完勝告終。但是,礙於彼時的實力對比,慈禧也只是小試牛刀,並沒有打算就此拿下奕訢。之後,慈禧的權勢不斷增強,為了尋求新的平衡,慈安和奕訢走到了一起,私下形成了默契,後來的“安德海事件”實際上就是慈安、奕訢與慈禧政治博弈的結果。雖然奕訢在慈禧的打壓之下,勢力逐漸萎縮。但是,因為奕訢黨羽眾多,又有宗法地位高於自己的慈安在背後撐腰,短期內慈禧拿不下奕訢,奕訢和慈安也搞不掉慈禧,雙方維持著一個微妙的權力平衡。

    直到光緒七年,慈安去世之後,奕訢獨木難支。慈禧又藉著清德宗(光緒帝)的名義,抬高其生父醇賢親王奕譞的地位,用以壓制奕訢。最終於光緒十年,慈禧將奕訢和恭黨徹底踢出了軍機處,換上了明哲保身的奕譞,史稱“甲申易樞”。奕譞向來明哲保身,而且身份敏感、尷尬,自然不敢對慈禧輕易掣肘。自此,慈禧成為了清王朝事實上的“皇帝”,開始了獨掌乾坤、權傾天下的女主生涯。但是,這一切與輔政八大臣無關,因為他們早就完蛋了!

  • 5 # 部分使用者皮先生

    答。

    垂簾聽政的時候,輔政八大臣已經被拿下了。

    如果只是回答問題,這裡已經答完了。題主應該是想問慈禧上臺的合法性和為什麼沒有人動搖。

    我們的君主制最講究正統性,慈禧是正兒八經的給咸豐生了皇子,唯一的皇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從法理上來說慈禧的地位是名正言順。母憑子貴也應該的,慈安沒有子嗣但是是皇后所以有了兩宮之說。所以兩宮垂簾聽政在法理上並無問題。

    八大臣是咸豐親自認命的,肅順為首。八大臣在處理咸豐後事和鑄造新幣(祺祥)的應急手段上來看肅順是有能耐的能人。

    那麼為什麼最後導致成了兩宮垂簾聽政,政變處理了八大臣?

    個人認為最後導致這一切的就是咸豐皇帝本人。他錯估了局勢的轉變和兩宮的決心,更甚的是一個遠在京城為他收拾爛攤子的皇弟。咸豐在駕崩前已經安排好了八大臣來領導朝政之後把最重要的“同道堂印”和“御賞印”交給了慈禧和慈安作為孤兒寡母的最後一道屏障保護,沒有兩印懿旨不得釋出。

    最後演變成政變的結果離不開肅順對兩宮的強硬態度,兩邊歷來不和。說是不和其實主要是針對慈禧。再加上皇帝最後上諭:八大臣盡心輔政,贊襄一切政務,特諭。更加有恃無恐,這名正言順而來的權利,讓肅順更加的跋扈。這便是政變的起因。

    咸豐並沒有注意到兩宮和肅順黨(八大臣)的關係已經是水火不容。再有就是個人感覺最為不妥的地方就是把恭王排除在外。顧命大臣中唯獨把恭王排除了,恭王在與列強各國打過多次交道算是比較有經驗的能吏而且是咸豐的手足兄弟,血統和能力上恭王都不應該被排斥。應該利用好恭王的能力和恭王的親信作為一個制衡。如果有兩宮,肅順黨,恭王黨互相制衡權利也不會那麼大程度的傾斜向一方。

    歷史沒有假設,肅順因為和兩宮關係勢如水火,得到了皇帝的認命而囂張跋扈。在承德一切都已經傾向了肅順這邊,那兩宮只能拉攏遠在京城處理英法外交關係的恭王。兩宮想要得到一定的說話權和決定權就一定不可能和肅順合作,所以政變的開始其實就是咸豐宣佈顧命大臣中沒有恭王的時候,在這時種子就已經埋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螻蟻尚且貪生,吾輩皆為螻蟻,何為生?何為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