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語出《論語泰伯篇》,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踐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什麼情況才算是有道?
11
回覆列表
  • 1 # 獨自前行204948681

    謝謝邀請!個人才疏學淺,只能說個人理解:邦,環境,邦有道,理解為一個合乎道的規律發展的環境;邦無道,就是一個不合乎道的規律發展的環境了……這樣,“邦有道,貧且踐焉,恥也”也就理解為:生活在一個合乎道的規律發展的環境中,如果還貧困、下作,那是應感到羞恥的;而“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也就理解為:生活在一個不合乎道的規律發展的環境中,如果富有而自認為高貴,這也是應感到羞恥的……個人看法,淺薄認知,僅供參考!

  • 2 # 楊福榮

    用,幫有道,貧且賤,恥也,。這種提問,會把事由扯不到東西,很難找題,

    剛描了原文,就有一字之差。(踐)與(賤)有千里之別,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見隱,邦有道,貧且踐焉。恥也,富且貴焉,恥也,)按古代的尾語,焉與也,的語姿區分下,事由就明些了,邦有道,貧且踐焉,恥也,富且貴焉,恥也。這個恥也,不是羞恥,也.不恥辱,可能指個人能力量事的限度,邦有道,有如今天社會,級別等制,構群層體,貧富差距都依付國冢政策而生存。用上段補下段的構思,不懂得天道的人,心無善德的人,找不到自角度人。依寄自已欲心,貧一踐,富一貴,一樣恥也。本個人見解,謝謝提問,致敬,

  • 3 # 節度使95

    儒家為治世,安邦定國為己任。

    不是後世解讀的儒家是什麼為官!處事為政,重點在是發心為人民還是私利的問題好吧?!這是誠的本意,誠心定其意。“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 君子,文質彬彬。文為後天學習的知識,質是本心、仁心、平等心,知識與心地相稱叫文質彬彬。

    順便糾正一下錯誤的解讀。

    中,常情;庸通用,道、方法。中庸,常道。

    忠,盡心無愧。

    恕,推己及人,換位思考。

    義,公義。

    禮,資源配置的權量度。

    仁,平等。

    信,言行如一。

    智,學而時習之,聞而行之,知見。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解讀為:治世(管理),(詩言)志發於心,立足於資源配置,成於價值觀融合。

    君子修身齊家,推之,治國平天下。做管理的人,以人道公心立命為己任。

    你問的這句話,與“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聯絡起來解讀――出自公冶長篇,這篇說修身、識人。在其位謀其政,君子行事要合乎常道!邦無道,你還富且貴,那叫剝削壓榨,哪有仁心?邦有道、人民都過得好,你還貧賤,和光同塵呢?中庸呢?!

    哈哈,要注意,邦不是國!……好多坑,要自己思考填上去的。不過沒有坑的話,可能早被銷燬了,哪有兩千年的傳承。

  • 4 # 莫旗寶山張民

    邦,只是同路人。道,方向、目的也。恥榮也是動態的。歷史:不論錯對只論成敗!摸好了歷史的脈絡理順現實利益的走勢,駕馭運勢。做勢、做市、做事,都有事做,不懂聖人云雲的太多了!懂得發現發明創造科技“工具”去探索開發自己的未來才是重點考慮的。為了做勢:可以考慮“邦”的文明沉澱加以必要的提煉,再化合……

  • 5 # 安意如

    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原話為——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這句話應該和後面“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連在一起理解。楊伯峻先生如此翻譯:“政治清明,自己貧賤,是恥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參照《論語·憲問》中——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其實和這句話意思大體相同。

    在孔子的思想裡,當官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只有當官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這也是人們把儒家成為入世之學的原因。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國泰民安”“國富民強”。國家富強了,自己卻很貧窮,這說明了什麼情況?是自己的問題!在孔子的理念,這就是自身修養不夠,自己應該引以為恥。

  • 6 # 安溪茶農118

    以道德來管理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民貧困且道德低下,國家管理者應該感到恥辱;不是以道德來管理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民卻富裕且高尚,國家管理者也應該感到恥辱!

    聯絡上文: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君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孔夫子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 7 # 平凡2850

    先回答什麼情況算是“有道”

    在道家看來,合於天倫,則為有道;

    《道德經》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天地人皆通,是為王者,天下有王,天下有道。

    在儒家看來,合於人倫,則為有道。

    《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天下風俗邪正,由君王出,民愚而不知所由,君王道之以德,民情不一而無所從,君王齊之以禮。以道為德之本,以德為禮之本,以德、禮為治之本,則天下有道。

    再來談談對“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的理解

    《論語·泰伯》: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踐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這一段講述的是儒家所認為的,君子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應該如何抱道不移。

    儒家認為,君子首先是認同大道的,其次,君子應該死守大道,最後,君子應該善用大道。不認同大道,就不能學習大道,不能學習大道,就不能死守大道,不能死守大道,就不能善用大道。

    王夫之說,君子之道,應該經世致用,應該無愧無心。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為什麼這麼說呢?

    每一個生命體,它的興衰成敗,都取決於它的德,也就是對長生之道的遵循,在浩浩湯湯的歷史中,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君子之用,並非因於己,而是因於天下。

    儒家經典《公羊春秋》裡面,講了天下三世迴圈的思想,這三種社會形態分別是:

    據亂世,昇平市和太平世。

    太平世,對應的是大同;

    昇平世,對應的是小康;

    據亂世,對應的是禮崩樂壞的天下大亂。

    危邦亂邦無道,聖人君子之道不可為其用,並不是聖人君子吝於己身。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與這一句話類似的是《史記》中記載老子對孔子說的一段話:“...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莊子·人世間》中的:“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當今之世,僅免刑焉。”

    萬物皆由道所生,聖人也是如此,並不是聖人消極遁世,而是亂世之道,並不合於聖人之道,聖人本應匡正天下,而天下失道,聖人之道不被天下所容,因此聖人抱道藏身,以待天時。

    在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老子作《道德經》而去,孔子周遊列國找不到願意和他一起出來挽救亂世的君主,只得興辦私學,將大道的火種傳播下去。

    再比如王夫之這樣的大儒,作《船山文集》,影響了曾國藩、、譚嗣同、楊昌濟,這同樣是無道則隱。從楊昌濟再到主席,天下大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正道初生,於是,主席才可以應運而生,將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這便是“有道則見”。

    “邦有道,貧且踐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說的正是儒家思想中,對於君子行道的態度。

    有道,則可盡君子之道,道將行,君子從之,進而達,以貧賤而未能正天下為恥;

    無道,我之道非彼之道,道將廢,君子不為,退而隱,以富貴但卻離道背德為恥。

    君子之本,合道為正,而變有可通,本既立,因時審機,以定進退之謀,合天理人情之節,以全君子之德。

    這就是對“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的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面戰爭,三國》這麼火!請問你最鍾愛的三國遊戲是哪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