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月晴雲

    我認為,這個問題更多的是家長本身的問題。父母應當視孩子為獨立的個體,不應該有過多的控制或者強迫性要求,孩子即使很小也會有自己的想法,相信孩子能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放手,讓他自由發揮,多與他溝通交流,以朋友的角度,如果他有困難,解決不了問題,告訴他,可以尋求父母的幫助,父母是孩子堅強的後盾,這樣也會樹立父母的權威,孩子會很相信父母,親子關係會越來越好。如果我們過多地去幹涉,適得其反,可能會引發孩子越來越反抗,叛逆起來,相信這樣的結果也不是我們想要的。忍不住想要控制孩子的家長本身,是否也要思考一下自己的問題,是否過於強勢,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向去發展,如果孩子沒有興趣往你期待的方向發展就是強迫和控制了,家長本身更應該尊重孩子,與孩子溝通順暢,親子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其實也是一個家庭和諧幸福的關鍵因素。

  • 2 # 可愛的嚶嚶醬

    父母眼中的“為孩子好”,也許在孩子眼中只是父母的自私,只考慮自己意願的一種表現。所以父母越是想控制,孩子越是不聽話。

    從小到大,有的父母喜歡直接給孩子做決定,偏愛干預孩子的各種決定。而孩子迫於父母的威嚴,就算心中有怨言,也不敢說出來。就算有些孩子真的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也未必能夠得到父母的同意。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怎麼會那麼強烈呢?

    1. 以愛之名,容不得孩子有點差錯。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都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給孩子。辛苦給孩子鋪好一條康莊大道,只要孩子能少走點彎路,少出一點差錯。

    父母這麼做完全只是單純地想為孩子好,想讓孩子過上好的生活,是不帶著一點私慾的。所以,父母在孩子反抗或者反駁他們的意見時,才會表現得那麼生氣。在父母心裡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竟然不能諒解他們。

    2. 固執地認為一個聽話的孩子將來才會有出息。

    幾乎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是一個聽自己的話,又懂事又諒解父母苦心的人。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有些父母喜歡將孩子作為他們的“精神支柱”。父母希望孩子能夠聽從他們的安排,將來才會做到更優秀,來彌補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失意的方面,在這方面父母還是會有一定的功利心理。當然能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畢竟有一個優秀的孩子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控制慾強,首先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總希望尋求認同和陪伴。有句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一個人控制慾強的時候,自己是感受不到的。父母的“強控制慾強”對孩子成長的危害有哪些?

    父母喜歡強迫孩子做決定,危害不僅僅表現在身體和言行上,還會關係到孩子的整個人生的發展。往往,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在人格和能力上會有一定的缺陷。

    1. 造成孩子的精神創傷

    如果父母長期壓迫孩子,孩子在這種壓迫下,容易形成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他會有自卑感,覺得自己不受關愛、沒有自由,活得像傀儡一樣任由父母擺佈。

    有些孩子向反駁父母要求,而強勢的父母往往都公狠狠地批評孩子的想法,並且嚴格要求孩子按照他的意願去做。不喜歡的事情不能迴避,喜歡的事情又被父母拒絕,孩子只會感覺到消極的情緒,然後帶著低效去做完成父母的任務。長期處於這樣的壓迫的環境中,很容易給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創傷。

    2. 孩子的發展受到限制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小到小時候玩玩具,大到報考大學選專業時,都會有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可是孩子感興趣的、覺得有意思的東西,父母不一定會覺得有意思。於是,當孩子自己提出要做什麼事情、或者學什麼東西的時候,都有可能遭到家長的反對。

    父母一般都是用著他們那一代人的標準去看待事情,而孩子則是用當代的發展需求來想問題,兩種不同的模式碰到一起,如果沒有一方的妥協,那麼肯定有矛盾爆發。而事情的最後往往是孩子向父母妥協,最後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都受到限制,人生未來的各種可能性都侷限於父母的目光之中了。

    3. 孩子很難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父母還喜歡限制孩子的人際關係,比如:要和成績好的孩子一起玩,不要早戀,孩子不要出遠門等等。有時,孩子的朋友週末約孩子一起出去玩,父母覺得孩子就是應該留在家裡學習,而拒絕孩子出門。父母害怕影響學習,或者害怕孩子的生命安全,連人都不給孩子接觸。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又怎麼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其實,孩子就像一顆小樹苗,父母是一個園丁。如果父母給孩子澆了太多的水,和施了很多的肥,父母也許覺得這麼做,孩子一定能夠快快長大成一棵參天大樹。但是結果往往不會如父母的所願,在這種關愛照料下,孩子只會被\"淹死\",或者營養過剩。

    孩子就像父母手中的風箏,父母拉得太緊或者拉得太鬆,風箏就放不好,父母應該把握一個正常的“度”,這樣,孩子才能飛得又高又穩!父母應該如何把握控制孩子的“度”?

    1. 要照顧而不是監管

    父母喜歡監管孩子,喜歡孩子按他的意思辦事,明白這一句\"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只是他喜歡監管孩子的藉口,但是他就是喜歡監管孩子。

    所以父母在為孩子做事之前,最好考慮清楚自己做的這件事到底對孩子有沒有意義,是真的能起到照顧孩子的作用嗎?這麼一來,父母便可以避免很多孩子不喜歡的事情。

    2. 要平等而不是獨裁

    在法律規定上,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所以父母有責任和義務對孩子進行監管。但是,有時候監管過了頭就會變成獨裁。家對於孩子來說,也就不再是溫暖的港灣,而是監獄、是牢籠!

    父母應該以平等的姿態對待孩子,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

    最好的親子關係就是朋友。父母要做的就是傾聽,在必要的時候,站在一個家長的角度,給孩子可靠的建議。

    3. 要放手而不是放縱

    父母知道不能給孩子太多的“控制”之後,最有可能出現的新問題便是太過於放縱孩子。一些調皮的孩子在得到父母的允許之後,會向父母提出一些不合實際、無理的要求。這種時候,父母就必須要拿出父母的氣勢教育孩子,把孩子拉回正軌。

    孩子就像彈簧,壓得越緊,反彈越深刻。適當時候的適當放手,一來能夠贏得孩子對父母的尊重和認可,二來孩子自我的自制能力也能得到鍛鍊。

    孩子終究會長大,會離我們漸行漸遠,我們要做的是精心呵護,靜待花開。

    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孩子四五歲就可以學漢字了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學漢字”。寶寶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所以用手機軟體教,他不會產生牴觸心理,而且軟體的課程豐富,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

  • 3 # 梁老師育兒

    孩子處於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相處方式。

    一,3歲左右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不受約束,父母突然開始感到很難管教。這是因為他們體格變強壯,腦部控制四肢的能力提高了,智力發育開始進入高速時期。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吃喝拉撒都需要成人幫忙的嬰兒。現階段的他們,可以自己抓食物,自己拿玩具,自己去探索外界,對自己的能力的強大感到信心滿滿,這種自信心足以使他們從心理上想擺脫父母的控制。

    他們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要挾大人滿足他們的需求。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他們哭的時候,我們可以不管他,他們哭累肯定會停下來。等他們停止哭泣的時候,再慢慢跟他們講道理,鼓勵他們用言語表達自己的需求。嘗試多次,他們就會形成定向思維,知道遇事哭鬧沒有用,溝通才是方法。

    二,4-6歲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意識和明白一定的社會規則,可以嘗試用大人的方式和他們溝通,不要小看他們的理解能力,他們更願意接受一個講道理的父母,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溝通的重要性。

    三,6歲以上的孩子,我認為完全可以跟他們朋友般相處。讓他們參與到家庭事務的決策中,尊重他們的想法,父母適當示弱,這些方法都可以使他們感受到家長對他們的理解的尊重,沒有把他們當小孩看。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想要他們和自己親近,有“控制感”,就得尊重他們,把他們當成人看待,相信孩子的能力。

  • 4 # 是慧慧呀

    不要用控制這個詞哦!

    其實孩子從剛出生開始就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哦,我們對於孩子應該是把孩子當做朋友,而不是孩子,其實孩子是聽得懂你講道理的!

    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但是自我意識不等於為所欲為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豆的主要蟲害有哪些,怎樣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