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行攝阿超ysypengyan

    三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時代,雖然短短的幾十年卻將星如雲,謀臣如雨。在這個時期,十八路諸侯互相征伐,最終只存活下來三個政權---魏蜀吳。提起蜀國的皇帝劉備,他的一生十分的波瀾。早早的進入亂世,卻一次次飽受失敗,一直到諸葛亮出山,制定出隆中對戰略,方才佔據荊州,益州成為能夠抗衡曹魏政權的存在。

    但是,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一份征服天下的戰略構思,以佔荊州,多益州,兵出秦川,北定中原為目標。可劉備終其一生也就取得三分天下的格局,雖然勢力突飛猛進,卻從未踏足中原一步。這一點令人感到十分好奇,諸葛亮的隆中對到底是否完善,是不是哪個環節出現了錯誤,致使劉備喪失奪取天下的希望?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曾經提到,荊州是一個非常富庶的地方,號稱魚米之鄉。並且荊州十分繁榮,尤其是南陽,江夏等地方更是人口眾多。據統計,整個荊州的人口多達近百萬,佔據了當時整個天下十分之一的人口,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於是諸葛亮建議劉備先奪取荊州作為根據地,鞏固實力,進一步奪取益州。

    益州和荊州緊密相連,稱為“天府之國”,是一個休養生息,囤積糧草尋求發展的好地方。而且益州有天生的地理優勢,道路崎嶇易守難攻。只要能佔據益州,便相當於等到了一塊最為穩定的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只要等待天下發生大變,便可手提雄獅,兵出秦川,北定中原。這樣便可興復漢室,完成統一天下的構想。

    其實按道理來說,諸葛亮的這種策略並沒有缺陷,但是仔細解刨之後,卻發覺其中有幾處致命的缺陷,從而使得劉備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可能。大家都知道,年僅半百的劉備雖然在亂世混了很多年,但是一直沒有一塊穩定的地盤。並且手下的兵馬很少,只有區區三千人,再加上劉琦統帥的一萬荊州軍。總共加起來,劉備可以調動的兵馬都不足一萬五。

    可是荊州和益州有多大,大家也許無法想象,佔地面積足足有天下的三分之一。尤其是荊州,本身就是四戰之地,需要用兵的地方非常多。以劉備手中這點兵馬,哪怕是防守荊州都略顯不足,更別提鎮守益州,奪取天下了。這時候劉備已經面臨一個困境,要不只要荊州,勉強可以防守。要不軍隊一分為二,一部分駐守荊州,一部分駐守益州。

    益州和荊州雖然相鄰,但是山巒起伏,道路崎嶇,非常不便於軍隊長行。這時候其實對於劉備來說,已經走進了一個深淵,雖然地盤很大卻根本守不過來。他本身兵力便十分有限,在魏蜀吳三家之中排名倒數,要是再分兵,很容易被對手逐個擊破。這一點也就造成了劉備無法奪取中原的最根本原因,兵力都不夠防守,何談奪取天下。

    諸葛亮的隆中對中還提到過,佔據荊州和益州後,便可兵分兩路,一路從荊州出兵,一路從益州出兵。這一策略雖然使劉備增添了幾分奪取天下的機會,卻也讓劉備的處境更加危險。因為當時天下並不是只有兩股勢力,而是魏蜀吳三足鼎立。劉備想橫跨荊州,益州本身阻礙就非常大,孫權不可能看著他逐漸做大,威脅到江東政權。

    這一點在之後也得到了證實,劉備一拿下益州,孫權便排魯肅前去索要荊州。而劉備想按照隆中對爭奪天下,荊州肯定是必不可少。想讓他歸還荊州,可以說難上加難。可是這時候已經不是劉備想不想給的問題,而是東吳勢在必得要拿回荊州。那麼這時候便會形成另一種局勢,劉備將面臨兩個強敵---曹魏和東吳。

    這一局面,對於劉備來說極為不利。因為以蜀漢自身的勢力來說,獨佔曹魏和東吳任意一方,都有獲勝的機會。可是兩家聯合,劉備就必敗無疑。所以說荊州雖然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但是根本不適合劉備。因為益州和荊州的地理環境特殊,根本無法遙相呼應。不管是荊州支援益州還是益州支援荊州,都的長途跋涉,耗時耗力。因此別看荊州富庶,卻是一個雞肋。

    以上所述,便是隆中對最大的缺陷,佔據荊州便是整個戰略最大的敗筆。不僅需要分兵駐守,而且防守難度倍增。毛主席曾經說過:兵力有限還要一分為二,怎麼會不敗呢?但是我們也不能全盤否決隆中對,劉備之所以能建立成為比肩曹魏和東吳的政權,隆中對佔據了絕對性的功勞。說這麼多不是為了抹黑諸葛亮,而是希望大家透過事實看本質,還原歷史的真相!

  • 2 # 小馬哥Aa

    隆中對的戰略實現有一個先覺條件,那就是“天下有變”,但是這個條件一直沒有到來,劉備,諸葛亮一直在致力於蜀國內部的治理,因為蜀國的建國基礎是不穩的,再加上地盤又小,人口也少,所以實力有限。

  • 3 # 拾葉

    隆中對沒能實現其實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們先回首歷史,看看當時都發生了什麼。

    在隆中對中已經定出了大業可成方案,即北方曹操,已然成為北方霸主之勢,不與之爭鋒。南下拿下荊州,西進川蜀,東聯孫吳,然後從漢中,荊州雙線出兵。

    即由一名上將軍從荊州出名,而主公統領本部人馬從漢中出擊,直取中原,則大業可成也。

    但到了事實是什麼樣子呢?

    東聯孫吳,做到了,赤壁之戰一同抗擊曹操,守住了半壁江山。拿下荊州,也做到了,劉表讓荊州,隨遇到點波折,但荊州也佔有了大半,再次川蜀之地,攻伐劉璋,在損失一名軍事鳳雛的情況下也拿下了,那麼看似是不是已經完成了隆中對的所有準備工作呢?

    其實不是,這個時候關羽從荊州出兵討伐曹操,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是孫權卻在背後捅了一刀,派呂蒙白衣渡江拿下荊州。致使隆中對重要戰略位置荊州失守,缺少了交通重地。後又劉備復仇之戰,火燒夷陵,多年積蓄毀於一旦。此時實際上,蜀漢已經幾乎沒有可能實現隆中對的內容了。而面對曹魏政權,因缺少荊州要地,只能出祁山北伐。

    然而祁山路途艱險,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卻每次為糧草發憂。

    其實經過兩場軍事大慘敗之後,蜀漢已經不具備爭霸的可能,而後又窮兵黷武,此時北方已日漸升平,百姓無意征戰,漢室政權在百姓心中漸行漸遠。

    可以說蜀漢喪盡天時地利人和,失敗成為必然,非人力所能為。

  • 4 # 在你的腿上寫一個慘字

    隆中對是一種在極為理想的假設條件中方能成立的方案。這些假設包括:

    一,劉備勢力能穩穩佔住荊州,否則“偏將向宛洛”的謀劃便不能成功,這一假設前提又是孫權必須堅決執行孫劉聯盟,因為劉備勢力必須要正面對抗江北的曹操大軍的,而後方免不了空虛,在這種條件下指望孫權袖手旁觀,這顯然是低估了孫權的厚黑和決心了!雖然說在曹魏尚且強大的條件下與劉備撕破臉皮風險很高,且難保有曹魏漁翁得力之患,但蜀漢佔據上游之力仍然讓孫權如梗在喉,觀後世歷史,荊襄軍事勢力一直都是建康政治集團的心腹大患正說明了這一點(後來晉統一的路線也正是沿江東下),因此不管關羽是否得罪孫權,孫權遲早都會趁曹劉交戰之際謀取荊州。

    二,曹魏有內亂的可能。當時北方人口遠勝於南方,哪怕是孫劉地盤所有人口加起來也不到北方人口的一半,哪怕是孫劉合夥跟曹魏正面硬抗,也絕對無法對抗擁有絕對優勢的曹魏!那麼單靠曹魏內亂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曹魏篡漢帶來的激憤,但顯然諸葛亮高估了時人對漢朝的留戀了,曹丕篡漢的整個過程其實相當平穩,一方面是曹丕與士族階層達成了利益交換(比如後來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由士族壟斷了宦門),另一方面曹家專權已被多數人習慣,願意折騰的只有極少數人。另一個內亂來源是其他諸侯勢力,諸葛亮做隆中對的時候尚有西北韓遂馬騰張魯等勢力,在劉備進取中原時這些割據或半割據政權可以成為其助理,沒想到即便是經歷赤壁打敗,曹操依然轉手就把西北諸侯挨個全滅了!

    三, 組織內的不理想因素。劉備非常擅於用人和得人心,但劉備並不是能操縱人心的異人,關羽對士族的傲慢態度引起的一連串惡果劉備並沒有辦法控制(且劉備集團人才匱乏,想換一個既能獨當一面自己又能非常信任的人去掌管荊州實在很難),龐統戰死,孟達造反,張飛虐待手下結果被殺…這些都不在諸葛亮的計算之內,且劉備集團內元老派,荊州派,益州派各方勢力也暗暗潛藏著內鬥風險!甚至人員年齡自己都是風險之一,假設沒有關羽大意失荊州,那麼等到開始執行最終統一全國的決戰之時劉備也將滿六十歲了,手下的宿將也多已上了年紀,且能更替者極少,這種條件下面對尚當壯年的曹丕曹休曹真等曹家統治核心誰更有持久力不言而喻!

    總而言之,隆中對完全實現的可能性並不存在!但仍然不能否認諸葛亮的偉大,任何計劃在實際執行後總不免有各種情況出現,導致不能達到百分百的預期目標。換個角度,如果諸葛亮是職業經理人的話,他以自己的能力將劉備手中這個朝不保夕的小破廠一舉做到市場佔有率前三,且終其一生行業老大都不敢向其發起惡意併購,這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凱多和大媽聯盟,路飛這邊要怎麼才能打得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