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令孤
-
2 # 深夜影薦
2017年暑期檔。
《岡仁波齊》憑藉逐漸發酵的口碑,票房逐漸增長,最終破億。
但是,不是誰都有《岡仁波齊》的好運氣。
這部片子排片量不足1%,有99%的觀眾都沒看過。
網友說:《岡仁波齊》值一億,它值五億。
《阿拉姜色》
2018年馬上就過完了,這一年你都做了什麼?
很多人能說出很多事情,畢竟有三百多天可以揮霍。
但一對藏族父子,一年只做了一件事:磕長頭去拉薩。
與《岡仁波齊》的大信仰不同,《阿拉姜色》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細微情感。
世俗卻真誠。
像日光下的溪水,晶瑩通透。
用偏紀實的手法,讓人看到真實的藏區人民。
有朝聖,有生死,有信仰,有延續。
不煽情,不刻意才顯得更加動人。
居住在四姑娘山下的俄瑪,常因劇痛從夢中醒來。
醫院下達的通知單,讓她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她決定磕長頭去拉薩。
在此之前她回了趟孃家,看望父母。
她望著父母的家門,心裡有萬語千言,最後叩首而去。
因為從康巴到拉薩,有一千五百多公里。
她在回孃家的路上遇見過朝聖的人,他們說一天能走五公里。
加上颳風下雪,去拉薩要走一年。
這一別,已是訣別。
丈夫羅爾基雖然不理解,但是選擇支援。
給她僱了兩個挑夫陪著她,俄瑪的朝聖之旅,就這樣三步一叩的開始了。
走了兩個月,挑夫離開了她。
丈夫也因知道俄瑪的病情後,一路追了上來。
百般阻止,但俄瑪執意朝聖。
《阿拉姜色》沒有奇蹟。
因為信仰,他們選擇朝聖。
之前也見過病體逐漸痊癒的新聞,但《阿拉姜色》一開始就告訴你“沒有奇蹟”。
也是因為沒有奇蹟,仍選擇朝聖,才使本片更加動人。
俄瑪堅持不去醫院,她朝聖的主要理由是想兌現承諾,和前夫的。
當初他們約定一起磕頭去拉薩,結果丈夫先因病撒手人寰,留下她和兒子諾爾吾。
羅爾基拗不過妻子,只得接挑夫的班,陪著她去拉薩。
同行的還有兒子諾爾吾,諾爾吾拒絕與人交流,包括最親近的母親,也是抵抗的眼神。
他前期只是默不作聲的跟在他們身後。
因為沒有奇蹟,三個月後俄瑪倒下了。
臨終前她把揹包交給兒子,囑咐他坐車和爸爸去一趟拉薩。
那個揹包裡有用他生父骨灰做的西藏擦擦。
俄瑪希望羅爾基能帶著諾爾吾,坐車去一趟拉薩。
羅爾基握著妻子拔掉針管,還在冒血的手,點頭同意了。
他背過身子,淚水滴在妻子手臂上,淚裹著血逐漸滑落。
兩個男人都深愛著這個女人,生者卻要送死者去最聖潔的地方。
這其中需要的心胸,不言而喻。
他找到附近的寺廟為妻子祈福,把妻子生前珍藏的盒子中的照片拿出來,當做故人遺物教給僧人。
照片是妻子和前夫的,他把照片貼在了寺廟的牆上。
片刻又悄悄將兩人撕開,愛情是自私的,他不想到了那邊,他們仍在一起。
但是他沒有將前夫那半張扔掉,尊重死者的信念讓羅爾基瞬間高大起來。
俄瑪走了,現在就剩下養子諾爾吾和自己。
羅爾基本打算把孩子送回家再去拉薩,但小傢伙堅決不坐回去的車。
他要去拉薩,揹著母親交給他的揹包。
諾爾吾在戲裡臺詞很少,透過眼神與行為來表達自己的內心。
這種人物處理讓情感來得更加真實,更加強烈。
羅爾基背上妻子的行囊,帶上諾爾吾和撿的小毛驢,繼續妻子沒有走完的路。
磕長頭,去拉薩。
影片後半段才是正戲的開始。
這一路上,他們遇見了很多好心人,有人幫忙照顧諾爾吾。
有人在雨後給他們送來熱茶,有人願意送一送他們。
路人的幫助無私且真誠,很多他們小時候也有這樣的經歷。
只是當時太小,不明白。
等到明白了,跟隨的長輩已經去世。
我想這也是一種情感的傳遞與延續吧。
諾爾吾像當年的自己,幫一把羅爾基,似乎就是幫一把已經過世的親人。
有人說《阿拉姜色》是中國版的《小偷家族》,有溫情有剋制。
但《小偷家族》我們從國外引進,同樣的《阿拉姜色》卻不到1%的排片。
小影只得一聲嘆息。
全片整體來看,對情感的表達,都顯得十分克制。
也正是這種剋制,才讓情感顯得真實動人。
羅爾基沒有討好過諾爾吾,但卻交給他一個男人該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存。
在翻過這座山,就到拉薩時,諾爾吾不再跟隨。
獨自一人不斷向前,表情勇敢,眼神堅毅。
最終,他看見了心中雪白的布達拉宮。
還有讓我很感動的一點。
在入藏時,羅爾基發現了揹包裡的照片。
諾爾吾把生父母的合影粘回一起,他也是第一次語氣柔軟的和繼父說話。
我不想把父母的照片放在那裡,我捨不得。
語氣略帶請求,一年的朝聖之旅,他發生變化。
開始信賴,依靠羅爾基。
羅爾基語氣平和,他接受了這張合影,並想好好照顧這個和自己非親非故的孩子長大。
等我們到了西藏,朝聖完畢後,把你父母倆好好地安放在甘丹寺。
這個念頭,很大又很小。
大的貫穿二人的一生,小的沒有任何過激的表情。
這種感覺既微妙,又扣人心絃。
《阿拉姜色》源於藏語的音譯,原指一首藏族歌謠。
請您乾了這杯美酒。
片中,這首歌謠兩次出現。
第一次是在俄瑪生前,她和羅爾基一起唱給諾爾吾聽。
孩子捂著耳朵,表示對三口之家的抗拒。
第二次是在他們即將到達拉薩時,羅爾基給他理髮。
理髮代表對養父的信任,歌謠代表接受了這份情感。
在緩緩流淌的歌聲中,結束全片。
請您乾了這杯美酒。
喝完就是一家人,然後再也不分開。
回覆列表
一部被嚴重忽視的片,在今年上海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劇本和評委會兩個大獎,但是上映4天多了,票房才130多萬。
同樣是藏族朝拜題材,去年的紀錄片《岡仁波齊》票房過億,而《阿拉姜色》作為故事片,要比《岡仁波齊》的情節更豐滿,也更有感染力。只能說沒趕上好時候。
市場瞬息萬變,藏族文化熱一過,再碰這個題材就危險了。但是拋開朝拜這件具有特殊性的事情本身,《阿拉姜色》依然是一部質量上乘的片子,因為他關注的是人,是生命,是在信仰的天空下對諾言的遵守。
一個好的劇本中,每個人物都會有他的位置和作用,並在故事的推進中實現性格的轉變和價值觀的昇華。在《阿拉姜色》裡,母親留在“昨天”,是信仰的起點;繼父活在“今天“,是塵世的代表;孩子意味著“明天“,體現著信仰的力量。三人一起,完成了一段朝聖之旅,他們都有了對生命的新感悟。
但是,影片又沒有直白地去展現信仰有多麼偉大,它的故事主體還是在講人情,講普通人的生活,講陌生人之間如何建立起信任和關愛。尤其是那隻驢子,是神來之筆,它像是神的使者,突然出現,關愛眾生。由此,影片把信仰由人及物,拓展出了更寬闊的意境。
朝聖題材的電影並不少,《阿拉姜色》的好處是紮紮實實地講了一個故事,有資訊密度,有情感濃度。在2018年的華語電影中,它的質地是可以排在10佳之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