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銘蘇先生

    近代,德國統一的比較晚,1871年普魯士王國才最終完成德國的統一,但是這個統一的德國並未包含跟德國同文同種的奧地利。那為什麼普魯士不把奧地利一起納入德國的版圖呢?不是普魯士不想,而是以當時普魯士的情況來看,普魯士與奧地利的實力相差無幾,沒有能力將奧地利拿下,只有將其排除在德國版圖以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完整的德國應該既要包括普魯士,又要包括奧地利,這也是德華人的夢想。

    一戰後,德國和奧地利都有實現兩國合併統一的意圖。德國認為,德奧的合併可以補償德國因戰爭所帶來的其他地區的損失;奧地利臨時國民議會考慮到戰敗及奧匈帝國解體給奧地利帶來的不利影響,也通過了與德國合併的決議。但是英、法、意等國認為德國和奧地利的合併會增強德國的實力,威脅到自身的安全,而歐洲國家建立凡爾賽體系的目的是為了制裁和削弱德國,因此反對德國同奧地利的合併。所以在《凡爾賽條約》與《聖日耳曼條約》中都有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併的條款。

    德國和奧地利的成功合併是在希特勒掌權以後完成的,也是德國走向對外擴張的第一步。希特勒為了吞併奧地利可謂是費了一番心思,不過在沒有流血衝突的情況下德國一天就佔領了奧地利,這也成為希特勒自我炫耀的資本。下面具體來看一下德國是如何吞併奧地利的:

    第一、希特勒企圖扶持奧地利納粹勢力從內部顛覆奧地利政權,結果失敗了。

    1934年7月25日,受德國指使的納粹分子佔領奧地利總理府,槍殺了總理陶爾斐斯,並佔據了廣播電臺,企圖擁護布林特倫為奧地利總理,但是這一叛亂活動遭到奧地利政府的鎮壓。此時,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也聲援奧地利,並陳兵4個師於意奧邊境,準備隨時干預奧地利國內局勢。希特勒不得不放棄此次吞併奧地利的計劃。

    第二、武力威脅奧地利簽訂德奧協定,控制奧地利內政外交。

    1936年,國際局勢對德國有利,因此此時義大利忙於衣索比亞戰爭無暇顧及奧地利,並且英、法對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侵略行為未出面干涉,這讓德國感覺到英法是在縱容。所以,德國先佔領萊茵非軍事區試了下水,結果英、法也未乾涉。於是,德國就迫使奧地利總理同德國簽訂德奧協議,表面上承認奧地利是主權國家,實際上德國透過德奧協議控制了奧地利的內政和外交。

    第三、武力吞併奧地利。

    1938年希特勒照會奧地利總理舒施尼格,商討兩國合併的事宜,希特勒向奧地利提出了一些令奧地利喪失主權的條約,迫使舒施尼格簽字。但是,舒施尼格認為奧地利能否同德國合併,這需要由全體奧地利人民來做主,於是回國後準備舉行全民公投以決定奧地利的未來。希特勒聽聞後大怒,於是就有了德國武力吞併奧地利這一事件。

    那麼,德國吞併奧地利無疑會改變一戰後歐洲的格局,德國的做法也明顯違背《凡爾賽和約》,歐洲國家為何不出兵干涉德國吞併奧地利的行為呢?下面看一下各國當時的具體情況:

    義大利本是奧地利獨立的堅定擁護者,可是在此之前義大利出兵入侵衣索比亞消耗了大量兵力,後來又出兵干涉西班牙內戰牽制了大量兵力,在軍事上已無力同德國爭奪奧地利。之後,德國和義大利形成羅馬-柏林軸心國,義大利已無需為奧地利的獨立站崗了。

    德國的強大受威脅最大的應該是法國,法國也為何不反對德國吞併奧地利呢?實際上這與法國當時的國內政局有很大的關係,當時法國國內兩派政治鬥爭非常激烈,內閣更迭頻繁,政局的不穩導致國家政策沒有連續性,根本無法對德國採取強硬政策,於是對德國吞併奧地利實行綏靖政策。

    英國一項奉行大陸均勢政策,不希望歐洲大陸任何一個國家強大,那麼對於德國吞併奧地利,英國理應出來干涉才對呀,為何英國也不管呢?

    其實英國還是在奉行他的大陸政策,因為當時歐洲大陸除了法、德、意三個大國以外,還有一個更強大的蘇聯,德國強大以後如果跟蘇聯發生戰爭衝突,自然可以削弱雙方的實力,而英國跟德國隔著一道海峽,自然相對安全一些。所以,英國也對德國吞併奧地利的行為採取綏靖政策。

    對德國吞併奧地利反應最強烈的應該就是蘇聯了,蘇聯強烈譴責了德國的侵略行為,並號召國際社會一起商討對策對付希特勒的侵略行為,但是西方國家和蘇聯畢竟是兩個世界的,他們並沒有理會蘇聯的要求。在沒有其他國家出面的情況下,蘇聯也不可能單方面去對德國採取行動,也就不了了之了。

  • 2 # 唯愛者夏

    實在不明白一些人回答問題為何要囉哩囉嗦一大堆。

    英國一直奉行大陸均衡政策,是想法德互相制約,甚至認為可以出賣一些利益換取德國的支援。英國甚至考慮把捷克也劃入德國勢力範圍。所以英國並沒有干涉。

    然後是義大利,義大利陷入北非戰場,希望希特勒援助,所以也不會干涉。

    由此,德國吞併奧地利,各個國家只是形式上發表申明,並沒有任何動作。英國唯一表示抗議的是希特勒答應的不動用軍隊,採取投票方式合併。而希特勒最終拍出了軍隊,這讓英國政府比較沒有面子。

  • 3 # 戰武奇兵

    大家好,下面由東東為大家做出最詳細的分析解答!

    問題看似簡單,實則很複雜,這根以前歐洲史有很大的關係。現在稍微提一下前奏,以方便大家理解,從普魯士說起太靠前,喜歡歐洲史的可自行查閱。其實從一戰到二次大戰,歐洲各國最害怕什麼,那就是德國與奧地利合併,一戰時期的奧地利也是歐洲強國,他同樣也有機會吞併德國。一戰之前德國的統一已經對歐洲各國造成了極大的恐慌!

    一戰之後,“凡爾賽條約”明確規定:德國必須承認奧地利獨立,並且永遠不準與奧地利合併!當然了這一紙條約在希特勒面前如同廁紙。

    希特勒原本就認為德意志第三帝國與奧地利合併那就是天經地義的,他們都屬於神聖的古羅馬帝國,民族語言都一樣,真可謂同文同宗,合併將會毫無困難,自己也將成為民族英雄。然而,殘酷的現實還是給了希特勒當頭一棒。

    希特勒最開始想扶持奧地利的納粹勢力,用來顛覆奧地利政權,結果失敗了。然後又開始武力威脅奧地利逼迫其簽訂協議,控制奧地利政府,然而被奧地利一次次“婉拒”。最後希特勒終於發怒了,要直接出兵強攻,武力收復奧地利,奧地利的政府和人民為免遭生靈塗炭被逼無奈,只好答應德國提出的所有條件。至此,德國終於吞併了奧地利,版圖和實力大增!

    德國進駐奧地利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德國忙著吞併奧地利時,歐洲其他國家都在幹什麼,義大利的墨索里尼正在忙著侵略衣索比亞,西班牙正在進行內戰,剩下的主要也只有英法這兩個已經不再光輝的強國了,日不落帝國的太陽早已經開始緩緩落下,法國這個原先陸戰最強國家則把所有精力和經費都用在修建“馬奇諾防線”上,而他們的敵人則正在拼盡全力製造更厲害的飛機,坦克還有大炮。

    一戰之後,英法兩國實際已經元氣大傷,而且瓜分了德國唯一的經濟區但澤,為二戰埋下了導火索,緊接著戰爭狂人希特勒又上臺,好像這一切都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希特勒演講,彷彿在說二戰我來安排。

    那麼英法為什麼會坐視德國吞併奧地利不管呢,除了以上剛才所說的,英法兩國各有自己的想法,英國奉行的大陸政策是它不希望看到任何一個比自己強大的國家出現。

    英法兩國經過一戰之後,都沒有了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也大減。但是在歐洲東部還有一個強大國家那就是蘇聯!英法的如意算盤就是想將來如果德國強大了,也不會拼了老命來進攻“馬奇諾防線”,他們一定會和蘇聯發生衝突,因為希特勒忌憚並且不喜歡布林什維克的蘇聯,他們正好各自削弱對方實力,而英國考慮他們有強大的皇家海軍和英吉利海峽這道天然屏障,德國是萬萬不可能對英國造成任何威脅,更何況要進攻英國,德國首先要攻擊跨過“馬奇諾防線”擊敗法國,即使這樣德國也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無力再攻擊英國。英國可以安心發展經濟民生,重整軍事。

    馬奇諾防線和法軍坦克

    然而理想是豐滿美好的,現實確是殘酷的,即使到了後來,英法聯軍守著“馬奇諾防線”抽菸卷的時候,他們永遠也不會想到德軍會繞過防線,直到一路追打的他們丟盔棄甲到敦刻爾克。

    當然邪惡終究戰勝不了正義,德國一時的勝利只是為了讓他們敗的更慘。雖然敦刻爾克的撤退基本丟掉了所有武器和重型裝備,但是很好的儲存了最重要的有生力量。他們在英國接受訓練和美國援助的武器,為後來英美法聯軍重返歐洲大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盟軍諾曼底登陸,開闢歐洲戰場見證了這一點!

    德軍坦克穿過叢林繞過馬奇諾防線

    敦刻爾克大撤退

  • 4 # 瘋狗的輕武

    當時歐洲有話語權的也就英·法·意·蘇·西等少數幾個大佬

    其他國力太辣雞

    先說英國,英國本來就喜歡搞大陸平衡,反正和歐洲大陸隔海,海軍又沒人打得過他。而且英國一貫的尿性就是-歐洲大陸上誰diao了,就帶著老二老三一起按死他。西班牙時期按西班牙,拿破崙時期按法國,一戰時期按德國。而且在那會,有個強大的毛子起來了,而且意識形態完全有別於傳統歐洲國家,所以先放養一下德國,看看能不能一起對付毛子。

    法國那會一個修了馬奇諾防線自我感覺良好,第二個國內當時自己新老更替,沒空管,再說德國以前就是個一堆小邦結合起來才變成德意志,而奧地利也是其中當時較強的一個邦,所以說奧地利和德國本身就是同根同種的人。

    意呆利那會還沒和德國籤合同,而且意呆利是非常不想奧地利被吞併的。但自己還被衣索比亞弄的焦頭爛額.. 還有意呆利從一戰那會就是偽列強,經濟政治軍事都是個廢材。

    西班牙剛搞完內戰,而且弗朗哥和希特勒眉來眼去的不可能管。

    蘇聯是明確反對的,然並卵的是你們兩個意識形態的國家,而且當時但凡世界上的強國都看你不爽,就你一個人反對也沒卵用

  • 5 # 鞍滅

    一是德國統一的比較晚,一個完整的德國必須包括奧地利,這是所有德華人的夢想,阻止一個大國的統一夢想你是瘋了嗎,這是嫌自已死得不夠快嗎。

    二是當時的那個形勢和世界格局,德國已經是巨人和軍事猛獸,誰又有能力和軍事實力去教德國改正錯誤?

    第三點,唯一的兩大歐洲強國,英國和法國,都時局不穩,都對德國實行綏靖政策,別的國家更是別提了。

  • 6 # 歡騰康旅

    德國順利吞併奧地利一定程度上是當時的必然。

    一戰後,歐洲範圍內,蘇聯暫時退出爭雄;英國由於一戰在境外損失最小;法國元氣大傷,並且延續了拿破崙之後文化氣質逐漸奢靡浮華的頹式,成為相對的強國;德國戰後民族主義高漲,國家主義盛行,加之德意志民族一直有團結在政府周圍的理念,信奉"政府是秩序之基礎,文明之精華",經濟復甦迅速甚至超越了一戰之前的水平,也順勢延續了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民族的潮流。

    美日歐的範圍裡,美國一戰之前己經是第一強國,韜晦事英是顧慮英國苐一底氣仍在不能硬撞,第二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廣泛卡位,仍然能籠罩了重要地區和航道。一戰後英國殖民地體系行將崩潰,東亞日本侵蝕了遠東的英國勢力區,英國在歐洲還能立得住,但在美國面前逐漸找到了日薄西山的感覺。

    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讓上述穩緩漸變的國際格局趨勢突然加速了,英國期望堪堪保住原有的國際地位首先是安定歐洲,可是德國清醒認準了機會,不會給它時間了。

    德國二戰前在歐洲陸上己沒有對手,德奧的整合將造就民族大帝國,德、奧的民眾都在壓抑著熱情,等待契機而己。

    德國建立了強大的艦隊意圖也是很明顯的。德法實力失衡讓英國失去了傳統上以海制陸戰略的空間,離岸平衡手被打斷了。德國如果和英國開戰,不論勝負如何,英國的海外帝國將崩潰,只能聽從美國,甚至地位不如日本。

    德國的艦隊就是戰略砝碼。在美國暗中韜晦不動,英國艱難維持局面,法國腐爛難自保,蘇聯光榮孤立的時侯,德吞併奧沒有反對牽制力量,何況德奧是同一民族呢?其它列強就認了吧!

  • 7 # 奧國那些事兒

    一戰後,德國和奧地利兩國都有合併統一的意願,德國認為,同奧地利合併可以有效緩解戰爭帶來的人口缺失和經濟損傷,奧地利臨時政府也認為同德國合併也能緩解奧匈帝國解體帶來的不利影響,歐洲國家也並沒有坐以待斃,英、法、意等國認為德奧合併會增強德國的實力,威脅自身安全,所以歐洲國家建立凡爾賽體系,目的就是削弱和制裁德國,在《凡爾賽條約》和《聖日耳曼條約》中都明確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併。

    但在希特勒掌權後,吞併奧地利成為德國對外擴張的第一步。希特勒先是扶植奧地利納粹勢力內部顛覆奧地利政權,結果失敗了,然後就武力威脅奧地利簽訂德奧協定,控制奧地利外交,最後武力吞併奧地利。德國的做法已經違背了《凡爾賽條約》,那麼歐洲諸國都在做什麼呢?最先被威脅的肯定是法國,但當時的法國國內黨派鬥爭激烈,自己都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哪有功夫管德國吞併奧地利,國內政權不穩,根本無法對德國採取強硬政策,於是對德國吞併奧地利實行綏靖政策。

    英國對於德國吞併奧地利的態度同樣實行綏靖政策,因為歐洲大陸除了法、德、意以外,還有個蘇聯,英國希望德國強大後同蘇聯發生衝突,自己從中悶聲發大財,英國同德國也隔了一道海峽,相對安全。

    對於德國吞併奧地利反應最強烈的當屬蘇聯,認為德國違反條約,並提議國際社會一起商討對付希特勒的侵略行為,但西方國家同蘇聯畢竟是兩個世界,雷聲大雨點小,蘇聯也不可能單方面對德國採取行動,也就不了了之了。這就是為什麼歐洲國家不阻止德國吞併奧地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寧小店招募10萬團長,為何它不計投入也要進行社群拼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