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衛蒙古騎兵的南下騷擾,早在明太祖時候(洪武二年,1369),就修築了從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明成祖時候,修築了宣化一帶的長城。遼東長城分別修築於永樂、正統、成化年間。永樂時筑北鎮至開原遼河流域長城;正統七年(1442),築山海關至北鎮遼西長城;成化十五年(1479),築開原至鴨綠江遼東邊牆,這段邊牆長880多公里。15世紀後半期,韃靼佔有河套以後,明政府又大規模地修築長城。成化十年(1474),延綏巡撫餘子俊率領將士4萬人,“依山形,隨地勢,或鏟削,或壘築,或挑塹”,修築了東起清水營(陝西府谷)西至花馬池(寧夏鹽池)長885公里的長城。15世紀70年代,明朝軍民又修築了花馬池以西到黃河的長城和山西北部的一段長城。16世紀初,修築了甘肅境內黃河沿岸的一段長城(南至靖遠),修築了嘉峪關及其附近的長城。16世紀中期,修築了山西、河北境內的內外兩條長城和沿太行山南下的內三關長城,又修築了一次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修築了蘭州一帶的長城。此外,小規模的修築,隨時隨地都在進行,一直沒有停止過。 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多公里。是明朝北方勞動人民前後花了將近二百年的時間陸續修築起來的。明朝時候,諱稱“長城”,叫做“邊牆”。山海關以西的明長城,大都用磚石砌築,工程堅固,儲存比較完好;山海關、嘉峪關東西對峙,氣魄雄偉。山海關以東的遼東長城,分別用土築、石壘、木柱、木板或利用自然地形築成,工程比較簡單,毀壞嚴重,現在僅存一些遺蹟。
為了防衛蒙古騎兵的南下騷擾,早在明太祖時候(洪武二年,1369),就修築了從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明成祖時候,修築了宣化一帶的長城。遼東長城分別修築於永樂、正統、成化年間。永樂時筑北鎮至開原遼河流域長城;正統七年(1442),築山海關至北鎮遼西長城;成化十五年(1479),築開原至鴨綠江遼東邊牆,這段邊牆長880多公里。15世紀後半期,韃靼佔有河套以後,明政府又大規模地修築長城。成化十年(1474),延綏巡撫餘子俊率領將士4萬人,“依山形,隨地勢,或鏟削,或壘築,或挑塹”,修築了東起清水營(陝西府谷)西至花馬池(寧夏鹽池)長885公里的長城。15世紀70年代,明朝軍民又修築了花馬池以西到黃河的長城和山西北部的一段長城。16世紀初,修築了甘肅境內黃河沿岸的一段長城(南至靖遠),修築了嘉峪關及其附近的長城。16世紀中期,修築了山西、河北境內的內外兩條長城和沿太行山南下的內三關長城,又修築了一次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修築了蘭州一帶的長城。此外,小規模的修築,隨時隨地都在進行,一直沒有停止過。 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多公里。是明朝北方勞動人民前後花了將近二百年的時間陸續修築起來的。明朝時候,諱稱“長城”,叫做“邊牆”。山海關以西的明長城,大都用磚石砌築,工程堅固,儲存比較完好;山海關、嘉峪關東西對峙,氣魄雄偉。山海關以東的遼東長城,分別用土築、石壘、木柱、木板或利用自然地形築成,工程比較簡單,毀壞嚴重,現在僅存一些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