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醉哪吒
-
2 # 貝裡士
自從後腦勺延長型的尼比魯人在尼比魯星創造人類,帶人類來地球,教導人類知識,開啟人類四大文明與其他名不見經傳的文明,都有一個共同性,就是展示他們在各領域登峰造極的本領,甚至從何而來,回何處去,也都神秘悽悽,不留痕跡。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他們真實來過地球,留下數不清的超自然遺蹟。
古埃及文明的壁畫,石像,石雕,神話...和中國一樣,獸頭人身,或兩種動物合體,盡是現代生物工程絕對不能理解的結合,而身體不排斥現象,我覺得他們只是顯示少數存活例子,經過蟲洞,星門到地球,給人看看他們的本領,而不是大量生活在地球。山海經的動物亦然,是他們登峰造極的生物工程合成動物。
目前,只有人頭馬找到遺骸,非常少的遺骸留在地球。
-
3 # 極簡謀略
《山海經》是一部集地理志、方物志、民俗志於一體的上古奇書。全書共三萬一千字,記載有約四十個邦國,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一百多個歷史人物。《山海經》的內容涉及神話、宗教、歷史、民族、天文、地理、動物、植物、醫藥等方面內容。
提到《山海經》裡記載的奇禽怪獸,數不勝數,五百多座山,山山都有,那有的人就說此書為神話,現實中沒有;有的人卻說現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一少部分,我則認同後面的觀點,原因有三點:
2,由於人們對當時天空或事物出現異象,導致無法解釋,於是就出現了像”夸父追日、女媧補天、后羿射日”這些神話故事,這些可能真的不存在。
3,有些動物,可能在當時存在的,但由於生存進化或消失的,所以這裡就有一些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找不到這種動物了。
其實《山海經》裡面有很多動物在我們現在現實生活中是可以找到的,只是名稱不同,描述有些差異罷了。那下面我就列舉一些《山海經》裡面有,而現實中也存在的動物:
♥《南山首經》中,招搖之山的狌狌,伏行人走,食之善走,其形如禺而白耳,今名為猩猩;堂庭之山的白猿,善於攀援,長長的四肢,叫聲悲涼,今名為猿猴。
♥《西山首經》中,小華山的赤鷩,可以御火,今名為錦雞;符禺之山的蔥聾,如羊,赤鬣,今名為野羊或藏羚羊;天帝之山的谿邊,席其皮者不蠱,如狗,今名為樹狗;天帝之山的櫟,食之已痔,如鶉,黑文,赤翁,今名為紅腹鷹;皋塗之山的玃如,如鹿,白尾,馬腳人手,四角,今名為大母猴或四角羚;黃山的鸚mou(母鳥,聲調為二聲),今名為鸚鵡。
♥《西山次經》小次之山的朱厭,見則大兵,如猿,白首,赤足,今名為白眉長臂猿。
♥《西次四經》剛山之尾的蠻蠻,鼠身,鱉首,音如吠犬,今名為水獺。
♥《北山經》求如之山的滑魚,食之已疣,如鱔,赤背,音如梧,今名為鱔魚、黃鱔;虢山的寓,可以御兵,如鼠,鳥翼,音如羊,今名為蝙蝠。
♥《北次三經》龍侯之山的人魚,食之無痴疾,如<魚帝ti二聲>魚,四足,音如嬰兒,今名為大鯢(又稱娃娃魚);馬成之山的天馬,見人則飛,如白犬,黑頭,鳴自訆,今名為馬鹿;陰山的象蛇,自為牝牡,和雌雉,五釆以文,鳴自詨,今為馬雞。
♥《東山經》葛山之首的珠蟞魚,味酸甘,食之無癘,狀如肺,四目六足,今名為中華鱉;踇隅之山的精精,鳴自訆,狀如牛,馬尾,今名為黃羊。
♥《中山經》蔓渠之山的馬腹,食人,狀如人面虎身,音如嬰兒,今名為虎鼬;騩山的飛魚,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狀如豚,赤文,今名為黃河鯉魚。
以上這些動物,我只是列舉了其中的一部分,還有很多可以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找到,如果您想要更多瞭解,則可去《山海經》原文中尋找。透過我對《山海經》裡面這些動物的瞭解,使我更加堅信其內容大部分是真實的,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這部著作,並能在其中獲得更多的收穫和價值。
-
4 # 陳魚兒
怎麼找不到,就是形容不一樣肯定有實物,比如虎皮鸚鵡,在山海經裡描述就應該這麼寫,有鳥身披虎皮,食百果,能人語,
回覆列表
誰說找不到的?那是你沒有認真找哦,親^_^《山海經》不是胡說八道,往往都有根源。只是流傳時間長了,誇張了點。我舉幾個例子,你們就知道了——
1、《山海經/海外南經》記載:「有神人二八,連臂,為帝司夜於此野,在羽民東,其為人皆小頰赤肩,盡十六人。」意思是說:有二八16個神人,交叉著手拉手,在野外為神守夜,在羽毛民族的東方,長相都是臉小、袒露肩膀,總共16人。
其實,這是臺灣島高山族的祭神舞蹈,被講得太玄乎。《海外南經》符合方位。
2、《山海經/南山經》記載:「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意思是說: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猴子,耳朵是白色的,趴著行走、或者像人一樣直立行走,名字叫狌狌,但不是猩猩,如果吃它的肉,走路就會變快。
在現實中,這就是「滇金絲猴」,至今依然存在雲南。記載在《南山經》符合方位。
3、《山海經/南山經》記載:「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意思是說:有一種魚,形狀像牛,住在石頭底下,尾巴像蛇尾巴,而且還有翅膀,翅膀在軀體下,聲音就像牛叫,名字叫鯥,冬眠之後又活過來,吃這種魚、治療腫脹。
在現實中,這種魚叫「牛角箱魨」,生活在珊瑚礁孔洞裡,在南海很多見。如果不是現代博物學發達,我們就會輕易誤解《山海經》,以為那是在吹牛比,不是嘛^_^
4、《山海經/南山經》記載:「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為類,自為牡牝,食者不妒。」意思是說: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狐狸,但是嘴巴有長長的硬毛,名字叫類,雌雄同體,吃它的肉、就不忌妒。
其實,這是熊狸。雌性熊狸有陰蒂骨,就像雄性器官,所以古人覺得,熊狸雌雄同體。熊狸生活在西雙版納、緬甸泰國。記載在《南山經》符合方位。
5、《山海經/南山經》記載:「有獸焉,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起名曰䍺。」意思是說:有一種獸類,形狀像羊,但是沒有嘴巴,不能殺它,名字叫䍺。
我不知道,古人為什麼不敢殺高鼻羚羊/賽加羚羊。現代主要分佈在俄羅斯。記載在《南山經》可能是當時南方也有、還沒有滅絕吧^_^
6、《山海經/北次山經》記載:「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意思是說:有一種人魚,形狀像魚,但是有四條腿,聲音就像嬰兒,吃這種魚、不會痴呆。
其實,這就是農家樂經常養的娃娃魚^_^對於這種常見怪獸,我沒有什麼想說的~
7、《山海經/南山經》記載:「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有很多紅色魚,形狀像魚,面卻像人,聲音像鴛鴦,吃這種魚,不會長疥瘡。
其實,這就是塔斯馬尼亞的水滴魚、憂傷魚。竟然記載在《南山經》,可能當時華人旅遊比較遠,又或者是聽人講述,又或者,當時南海就有憂傷魚,只是後來滅絕了。
8、《山海經/東山經》記載:「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類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犰狳。」意思是說,有一種野獸,形狀像兔子,嘴巴像鳥喙,眼睛像鷹、尾巴像蛇,碰到人就裝死、睡眠,名字叫犰狳。
沒錯,這就是犰狳。現代只生存在美洲。中國古人難道去過遙遠的美洲?還是聽印第安族提及?或者當時在中國東部,還有犰狳存在?不得而知,《山海經》太奇妙~
9、《山海經/南山經》記載:「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意思是說:青色丘陵,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狐狸,有9條尾巴,會吃人,吃它的肉、可以解毒。
其實,九尾狐就是浣熊,因為尾巴是九節環。至於說浣熊會吃人,估計是誤傳。寮國有這種動物,所以,記載在《南山經》符合方位。
0、以上只是配菜,《山海經》真正的硬菜是:記載了5000年前的華夏部落——
5000年前,西戎部族O3α血統,從西域走廊學習到小麥種植,法號神農炎帝。4500年前,北狄部族O3β血統,從漠北草原學習到馬拉戰車,法號軒轅黃帝。然後,炎黃聯軍,戰敗中原種粟的蚩尤夸父O3d部落聯盟,驅逐到南方去,形成三苗:苗族瑤族畲族。
然而,比《山海經》更牛掰的,是基因血統學/分子人類學,甚至破解了盤古、女媧的血統。如果說,《史記》只能追溯到3000年前、《山海經》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那麼,血統學就能追溯到10萬年前,智人誕生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