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傻孩子忘記吧
-
2 # 高原之子楊步雲
首先我們看看自然環境下生長的蘑菇,一般都是在雨季,就充分證明了,蘑菇生長,對水份的要求有多大了,
接下來跟大家介紹一下蘑菇生長環境的要求,
1、蘑菇對溫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菌絲生長階段,最合適的溫度範圍為18~20℃,子實體階段最合適的生長溫度為12~16℃。
2、蘑菇子實體的含水量極高,約為90%,在蘑菇的實際栽培中,培養料的溼度應控制在55%~60%,若是環境過幹,蘑菇的生長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3、蘑菇本身具備一定的好氣性,在生長中需要有足夠氧氣來維持,蘑菇在生長過程中會不斷吸收培養料中的氧氣,同時釋放二氧化碳。
4、蘑菇不需要進行光合作用,在實際栽培種不需要接收光照,即便是處於絕對黑暗的環境中,子實體仍會保持原本的生長髮育狀態。若是光線過強,反而對子實體的生長和發育造成負面影響。
-
3 # 川仔釣魚
因為蘑菇生長需要的養分很多,水分是非常重要的缺少水分蘑菇是長不好的,所以要勤灑水。其次是營養,營養不夠出菇率就少。在就是光照,一般蘑菇不需光照,特別是強光會讓出的菇提前開傘。
一、水分
蘑菇生長需要大量水分,因為苞子都是由水分生成的,水分不足會影響出苞,水分應控制在百分之六十左右,空氣溼度應在百分之七十左右最為適宜。
二、營養
蘑菇需要大量養分,所以只能靠施肥來保證充足營養,可以利用桔杆,木屑,牲畜糞便,菜仔殼等,進行發效,生成有機肥利用。
三、光照
蘑菇是不需要光照的它本身喜歡潮溼陰涼環境生長,所以要遮擋好光線尤其強光照射會讓出的菇提前開傘影響出售。只需定期通風就行了,因為蘑菇生長吸收氧氣,會產生一氧化炭要急時排出,換進新鮮氧氣。促進蘑菇生長。
結論是因為蘑菇水生成的缺水就長不出來,所以種蘑菇才會勤灑水。
1)、 原料及其配方
一、原料。栽培蘑菇的主要原料是農作物的秸杆(如稻草、麥草、玉米杆、油菜杆等)、農產品加工的副產品、野草和家禽、家畜的糞便等。另外,新增一定量的礦物質元素。
二、配方。(以0.25畝種植面積,淨播1000平方尺為計量單位)。
原 材 料 單位 數 量 原 材 料 單位 數 量
菌 種 瓶 100 農家肥 擔 40-50
幹稻(麥草) 斤 3000-3500 尿 素 斤 20-25
蘑菇專用肥 斤 200 石 灰 斤 50-80
油 枯 斤 200-250 菌 膜 斤 18
其中無尿素,可用n、p、k為15-15-15的複合60斤,或n、p、k為13-5-7的複合肥120斤替代。
(2)、 堆料發酵
1、堆料時間:最遲應在9月10日前。水稻收穫後,及時搶晴天曬乾稻草,儘快、儘早堆料。
2、堆料的方法:在決定宜種菇的稻田內建堆。料堆寬2m,高1.5m,長度不限。一般100瓶菌種的料可堆長約8-9m。技術要求:稻草要幹,不宜用黴爛稻草堆制。堆料頭一天,稻草要充分預溼,建堆前,蘑菇專用肥、油枯、尿素等混和均勻。千萬注意:不能將尿素與石灰混和。在建堆時,先鋪稻草,並將草棚改散,再潑糞水,後撒配料(輔料)。每層稻草厚度15-20㎝,共堆10-12層。料堆頂部建成屋脊形,防雨水進入。料邊四周要堆直,不能下大上小或大肚細腰,必須堆制規範,以利發酵。
3、翻堆:堆漚時間22-25天,翻堆要求:必須將培養料上下、生熟翻勻,做到內往外翻,四周往中間翻,上部往下部翻,下部往上部翻,翻勻堆直。第一次翻堆時,邊翻堆邊撒石灰。料如果偏幹,可將石灰化入水中,潑在料上。建堆規格:第1-2次翻堆,料堆寬應每次縮窄10㎝;第3-4次時,每次放寬10㎝,其高度不變,長度縮短。培養料含水量要求:以成人用手捏緊一把稻草指縫間滴水滴數計算,建堆時約15-20滴,第一次翻堆時10-15滴,第二次翻堆時5-7滴,第三次翻堆時4-5滴,第四次翻堆時3-4滴。設定排氣孔要求:從翻堆第三次開始,在料堆的正中應設兩排間距為1m×0.8m,直徑10㎝的排氣孔,以改善通氣狀況,利於發酵和排除氨氣。料堆好後含水量在60-65%左右,用手緊握,指縫間滴水2-4滴;⑤ph值在7.5-7.8之間。
(3)播種
1、種菇稻田土壤要求。一般壤土、泥土或壤沙土為宜,不宜用沙土。
2、搭棚架、開廂。搭建棚架的標準:以100瓶菌種為例,可建一個棚。棚寬10m,長15m,可開7-8廂,或建兩個棚,棚寬8m,長10m,可開6-7廂。每廂之間留走道,兩邊的邊廂寬50-60㎝,廂埂寬10㎝,除掉廂埂,淨廂面寬40-50㎝,中間廂面,淨廂面寬110-120㎝,走道寬40㎝。棚架頂端高度為1.7-1.8m,淨播面68-70%。如只建一個棚的,應在棚中間頂端開排氣孔(天窗),不少於兩個,每個排氣孔直徑30-40㎝,排氣囪高1.1-1.2m。大棚用專用黑膜覆蓋。兩頭留可進出及通氣的門,並掛上草扇遮光。
3、料上床。將發酵好的培養料,於播種前一天採用乾淨的籮篼挑運到已開好的廂面上,將料堆成紅苕埂。播種時,將料抖松、拌勻、抖平,按廂規定寬度,使培養料在正常鬆緊情況下,厚度為15-18㎝,一般厚度不低於12㎝,不超過20㎝。培養料越薄,產量越低。培養料太厚,又造成浪費。
4、播種
①播種前菌種處理:掏種前一天晚上,要用75%敵敵畏,按藥:水=1:1的比例,進行菌種燻蒸,以防止菌種瓶口及棉塞的汙染。掏種前要用高錳酸鉀水溶液,對瓶口、瓶身擦洗消毒,掏菌種所用工具和盛裝容器要清洗消毒。菌種掏出後,分成黃豆大小顆料,不可揉搓。
②播種方法。根據每廂面積,分廂定量播種,先掏一半播種後,再掏另一半播種封面。具體方法:象撒穀粒一樣,將菌種按廂均勻地撒在料床上。菌種要撒播均勻,第一次播種後,用草扒勾勾輕輕打料床,讓部份菌種抖落在二層培養料中,同時再將另一半菌種均勻撒播在料床表面封床,並用草扒背面輕拍床面,保證床面平整。
5、播種後管理。播種後的管理重點:通風、降溫、保溼、防雜菌和補種。
(4)、 覆土
1、覆土時間。掌握覆土時間的原則:“料到不等時,時到不等料”。即播種後,菌絲往下吃料2/3時,不論播種時間長短即可覆土;播種後10天左右,最遲不超過15天,不論菌絲吃料深淺與否也即可覆土。
2、覆土的方法。將走道上的表土剷掉,用二層土挖翻扦細,邊挖邊覆土。
3、覆土的要求。泥土要求下粗上細,粗土小如胡豆,大如鴿蛋。覆土厚度4-5㎝。土壤乾溼度以含水量50-55%為宜,即“捏得扁,搓得圓,不粘手或略粘手”為宜,土料偏幹偏溼覆土效果都不好。土料一定要覆平,不能太薄或太厚。覆土料採用壤土、沙壤土、粘土、粘壤土均可,切記不能用沙土。
4、覆土前床面處理。覆土前料床要鋪平,覆蓋報紙的應揭掉報紙,用克黴靈2兩、敵敵畏2兩,兌水30斤(一背水),在料床均勻噴霧滅除雜菌,一般100瓶菌種的菌床面積噴施一背水即可。
5、覆土後管理。管理的重點是通風,保溫,保溼,防雜菌。白天揭開兩頭薄膜通風,晚間關上。如遇氣溫偏高,晚上可不關;如遇氣溫低,白天也可不揭膜。如果土層偏幹,可少通風,多保溼,確實遇乾旱天太乾的,可用清水噴霧床面,保持覆土層溼潤。如果土層偏溼,又遇澇災,則要多通風,少保溼。如土層出現雜菌,可用克霧靈兌水噴施中心病團。
(5)出菇、採菇
出菇期管理:出菇時,在菌絲扭結,菇床普遍出現豌豆大小菇蕾時,可少量噴施清水,到1-2天后,菇蕾有胡豆大小時,應增加噴水量。一般採菇後,除雨天外,均可噴水,特別是晴天,採後更應噴水。噴水的技術很重要,不能多噴,也不能少噴。具體標準要看天、看菇、看土乾溼噴水。
採菇:採菇不以大小為標準,而以菇齡為標準。一般可見豌豆大小幼菇到採收時間:前3潮,2-3天可採收,4潮後,氣溫較低,3-5天採收,元月後,5-7天採收。但11月份高溫時節,一天要採兩次以上。總之,堅持“採嫩不採老,採早不採遲的”原則。
採菇方法:前3潮採用左右旋轉扭菇法,第4潮後採用扯菇法。
採菇處理:採的菇要輕拿輕放輕運。邊採菇邊用刀將泥腳切掉,並一刀切平,不得留有泥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