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秦鐵鷹劍士

    自古入川艱難,在傳說中秦軍入川走的路是蜀國的五個大力士抓蛇時劈出來的一條路,這條入川的路就叫做金牛道。根據資料分析金牛道的路線是:陝西漢中——勉縣——陽平關——白水關青川縣白水鎮(白水關)——昭化(葭萌關)——沙溪壩——儉門關——劍閣縣——武連場——梓潼——石牛鋪。

    秦惠文王時,秦國國力強盛,在東出滅韓還是南下收巴蜀國策上,丞相張儀與上將軍司馬錯意見不同。張儀認為攻韓最好,因為南韓弱小而富有,收巴蜀則十分的艱難,費力而不能獲得財富。司馬錯認為攻韓會招來其它五國合縱攻秦,可能得不償失,收巴蜀則不會有六國攻秦,而且巴蜀外險內平,跟關中平原一樣是一塊帝王之資。最終秦惠文王採用了司馬錯的意見。

    秦軍要收巴蜀,但是道路不通,因此秦國製作了一個巨大的石牛,這個石牛可以拉出黃金粑粑。秦王將這個可以糞金的石牛送給蜀王,於是蜀王徵發民眾修通了秦蜀之間的道路,秦軍尾隨石牛而至,攻滅了巴國與蜀國。當時脩金牛道十分艱難,不少百姓死於此路,因此修路的人創造了五丁開山的神話來娛樂自己,這個傳說傳來傳去就成了真的了,大家就將這條路叫金牛道。

    歷史上入川的道路除了金牛道外還有陳倉道、米倉道、荔枝道、子午道等。目前我出川都走達陝高速公路,此高速公路從我的老家萬源透過,我還參與過其中一個隧道的施工。走達陝高速公路自然比走金牛道快得多了,沿途基本上都是橋和隧道,路基十分的少,此這條高速公路十分的壯觀。

  • 2 # 精典新疆

    當時與秦國相鄰的楚國國力強盛,韓趙魏三國組成聯盟共同抗秦,使秦惠文王贏駟向東開疆拓土舉步維艱,故而秦國將武力的矛頭轉向西南方的巴蜀之地,因為巴蜀位於四川盆地,自然環境優越、土地肥沃,素有天府之國、天下糧倉的美譽。

    後來的歷史證明,秦國佔領巴蜀對征服六國提供了充足的糧食和人力。當時秦軍翻越秦嶺先佔漢中進而攻取成都平原。

  • 3 # 經典永傳續

    秦收巴蜀如何入川?這得提到一個“五丁開山”的故事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以至於不與秦塞通人煙

    蜀地四周崇山峻嶺,懸石高聳,艱難險阻。隨著秦國的日益強大,秦惠王一直想征討蜀國,把蜀國納入版圖。怎奈何山高路遠,軍隊不易透過。所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如果硬攻的話,秦國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於是秦惠王就想到一條詭計對蜀王謊稱自己有一條能拉金屎的金牛想送給蜀王,怎奈路途艱難,實在運送不到蜀國。

    蜀王一聽,急於向秦惠王索要金牛。並命令五個身強力壯的壯士開鑿出川的道路。終於這條出川的道路被開鑿開來,現在我們稱之為“金牛道”

    這金牛道一開,開了蜀國與秦國相連的道路,這秦國大軍順勢而下。蜀國被滅。

    秦滅巴蜀,控西南之要害

    秦滅掉蜀國以後,時隔兩月以後滅巴國。巴蜀大地全盤在秦巴的掌控之下了。之後屯兵江州城(今重慶市一帶),進而一步步向東進蠶食了楚國。

    秦滅巴蜀以後,佔領了秦嶺外大批次的土地,進一步的擴大了版圖。進而對楚國形成了側翼包抄之勢,為秦滅六國做足了充分的演練和準備。

  • 4 # 君山話史

    吞併巴蜀,是秦國發展史上一個重大事件,意義極為深遠。以下我詳做分析。

    1、略施小計,開通石牛道

    巴國與蜀國位於今天的四川、重慶一帶。巴國首都是巴,位於重慶嘉陵江北岸,是西南重要蠻夷國家,軍隊以強悍勇猛而著稱。戰國七雄先後稱王,巴國君主也自立為王,稱為巴王。此時巴國國力已經衰微,鄰國蜀國崛起成為西南最有實力的國家。

    蜀國地處富饒肥沃的成都平原,號為天府之國,秦國自然對之虎視眈眈。不過從秦入蜀的道路險阻難行,秦惠王遲遲未對其用兵。攻打蜀國的關鍵是要在崇山峻嶺之中打通一條道路,難度可想而知。要如何修築這條路呢?秦華人想出一個妙招。

    蜀王是個貪財之人,人有了弱點便可以利用。秦國故意造出五頭石牛,吹噓說這石牛能拉出一粒粒的黃金糞便,稱為“牛便金”。秦惠王放出風聲,稱若蜀國願意與秦交好,便把這五頭能下金的石牛送給蜀王。利令智昏的蜀王大喜,派使者前往秦國。秦惠王假戲真做,特地派一百人“養”這五頭石牛。每天蜀國使者便收到幾錠金子,據說是石牛拉出來的。蜀王聞訊大喜,當即向秦惠王請迎石牛。

    秦惠王很“慷慨”地把石牛送給蜀王,不過石牛相當沉重,用人搬運到蜀國是不行,得用馬車運送。有馬車還不行,沒有馬車行駛的路,得開一條路才行。蜀王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崎嶇山嶺中修了馬車可以通行的道路。在他看來,只要石牛送到,每天拉幾錠黃金出來,很快就能把開山修路的本錢收回來了。

    路修好了,蜀王派五名大力士去秦國,把五頭石牛拉回蜀國。只是石牛到了蜀國後,水土不合,愣是沒拉出一小粒黃金。蜀王天天盯著牛屁股發呆,總算明白過來了:他就是個大傻冒,給秦華人騙了!

    秦華人略施小計,只花了小小的代價,就騙得蜀國修了一條車馬行走的路。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等待攻蜀時機的成熟。

    2、巴、蜀相爭,漁翁得利

    公元前316年,巴、蜀兩國爆發戰爭。

    面對蜀軍凌厲的進攻,巴王抵擋不住,只得派人前往秦國求援。

    要不要救援巴國呢?

    當時秦相張儀正推出徵韓方案,當然不願意臨時變更計劃,故而堅持己見:“應該先徵韓。”司馬錯不同意張儀的看法,認為:“應該先伐蜀。”

    張儀先發言,他滔滔不絕地大談徵韓方略。簡要地說,徵韓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只要消滅南韓,就可乘機奪取二週,搶奪政治至高點。

    張儀的鐵嘴是何等厲害,司馬錯並沒被他嚇倒,寸步不讓,認為:秦國攻打南韓,必定會引來其他諸侯的圍攻,未必能收到預料的戰果。攻打蜀國,師出有名,中原諸侯也不會為一個蠻夷之邦而出手相救,可坐收全功。

    對比兩套方案,徵韓顯然急功近利,伐蜀則志在長遠。

    秦惠王拍板決定:伐蜀!

    3、勢如破竹,吞併巴蜀

    指揮伐蜀之役的秦國將領,包括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秦軍入蜀所行的通道便是石牛道,又稱為金牛道,就是蜀王開鑿的道路。這條通路是蜀與秦的交通要道,大約是從今天陝西勉縣向西南行,越過七盤岑,入四川境,經朝天驛趨劍門關,一路上有許多險隘之處。道路雖已開通,卻只是簡陋的路,行幾輛馬車沒問題 ,一支大部隊要穿行就有許多困難了。且不說是戰國,就是在一千年後的詩人李白眼中,蜀道仍是“難以上青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只要蜀王在沿途要隘險關佈下重兵,憑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優勢,秦軍想順利挺進就不是容易的事了。蜀王只想著滅巴國,豈料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張儀與司馬錯已神不知鬼不覺地穿越崇山峻嶺了。

    當秦軍入蜀的訊息被證實後,蜀王面如土灰。他趕緊把軍隊從巴國調回,屯兵於萌葭,抗拒秦師。司馬錯發動強攻,秦軍武器精銳,訓練有素,個個都是如狼似虎的鬥士,蜀軍士兵還沒上陣就心膽俱裂了。這一戰,蜀軍大敗。狼狽而逃的蜀王運氣著實欠佳,逃到武陽,被秦軍騎兵逮個正著,幾刀捅過去,便倒在血泊之中。

    蜀國太傅、宰相、太子等人率殘兵敗將退守逢鄉。眼看不是秦軍對手,連國王都死於非命,他們還能怎麼辦呢?這幾人湊在一起商量,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向張儀、司馬錯投降。

    滅蜀之戰是打著救援巴國的名義,蜀國滅了,巴國又如何呢?據《華陽國志》記載,吞併巴國是張儀的主意。既然幹掉了蜀國,何不把巴國一同吞併呢?於是秦軍繼續深入,以雷霆萬鈞之勢攻破巴國。巴王灰頭土臉地成了俘虜,秦國並沒殺他,給他封了個“君長”的虛銜。本想請秦軍來救援,不想卻是請來一頭狼。

    4、秦滅巴蜀的意義

    取得巴蜀這塊富饒之地後,秦國變得更加強大,既穩定了大後方,得到大片富饒的土地,又獲得了大量的兵源。

    如果說商鞅變法讓秦國獲得內在優勢,那麼吞併巴蜀則讓秦國獲得外在優勢。秦國佔據遼闊的西部,控制“天府之國”的糧倉,在陸地則有高山峻嶺為天然屏障,既能阻擋東方諸國的進攻,又能憑藉居高臨下的優越地理條件,不斷向東方發動鯨吞蠶食。從水路上看,中國河流都是由西而東,秦國穩居上游,沿著水路正可順流而下,對下游的東方諸國又取得另一個地理優勢。佔據巴蜀後,秦國獲得了側擊楚國的機會,從此楚國再也不可能高枕無憂。這樣,秦國在地勢上進可攻,退可守,據西河、殽山之險,控長江上游,居高臨下,雄視東方,隱隱有窺視天下之勢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冬季節怎樣使鴿子不產蛋抱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