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語有云
-
2 # 唐史大白話
順治帝的童年有一段他自己認為不堪回首的屈辱歷史。主要體現在被動繼位、傀儡兒皇帝、母后下嫁這三件事上。
一、被動繼位。順治的繼位並不是皇太極遺詔確定的法定繼承人,當時帝位爭奪主要在皇長子豪格和睿親王(順治的親叔叔)多爾袞之間進行,由於忠於皇太極的兩黃旗等勢力阻擊,多爾袞未登上皇位,但豪格也佔不了上風,最終雙方妥協立年幼的皇子福臨為帝,這就是順治帝。在爭奪皇位過程中不論正史還是野史,都對順治母親就是後來的孝莊皇太后的影響作了描述。所以一旦順治親政,對這段歷史對參與爭奪皇位的人不可能不防範和打擊。當時豪格已被多爾袞害死,矛頭自然會指向多爾袞。
二、傀儡兒皇帝。福臨即位時只有六歲,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共同輔政,不久多爾袞透過種種手段逼迫濟爾哈朗讓位,自己成為攝政王,雖然名義上受小皇帝領導,事實上擁有對幾乎所有政事、人事的決定權。小皇帝雖然尊貴,但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幾乎全在多爾袞的監視之下。從《清世祖實錄》、《滿文老檔》等資料中還能尋得一些殘存證據,當時小皇帝甚至要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並且多爾袞辦理政務大部分時間都是住在宮裡的。可以說多爾袞離皇帝這個稱謂也只差一層未捅破的窗戶紙而已。
雖然多爾袞在率領清軍入關定鼎中原,降服吳三桂,剿滅李自成、張獻忠殘餘勢力,消滅南明政權等大事件中立下絕世大功,但他作為一個臣子,已經將順治的底線和尊嚴死死地踩在了腳下,導致世人只知攝政王不知順治帝。
三、母后下嫁。對於清初的這件歷史疑案,現在從清朝官修歷史典藉中已不見記載,只能從多爾袞“皇父攝政王”的稱謂和住在宮中一些線索推斷,多爾袞和孝莊的事可能是存在的。因為滿人男女關防不嚴,叔嫂之間並沒有多少約束,況且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在滿清當時很普遍,哥哥去世了,弟弟娶嫂子為妻在當時並不是道德敗壞的亂倫之舉。多爾袞殺了豪格後將侄媳婦納為側福晉也並沒有引起多大波瀾。況且為了保護年幼皇帝的安全,孝莊完全可能犧牲自己和多爾袞達成妥協。
問題的關鍵是順治皇帝接受漢化教育很深,對親孝有自己的理解,他不能忍受作為皇帝,自己的母親再嫁別人這種事,這簡直是皇家的奇恥大辱。所以一旦掌握了權力,清洗多爾袞的勢力和影響就勢在必行,所以在親政掌權後順治採取了最直接最狠的手段:剝奪多爾袞一切封號,革除宗藉,開棺,直到乾隆朝才替多爾袞平反。
-
3 # 感動中國正能量
看宮鬥電視劇多了,以為宮廷鬥爭的主角是後宮嬪妃們,那些女子們為了恩寵鬥得你死我活。其實真實的宮廷鬥爭的主角永遠是男人,後宮嬪妃們的爭寵只是宮廷生活的佐料而已。真正激烈的爭鬥是關於皇權的歸屬,誰擁有權力誰就擁有一切,這種誘惑很少人能抗拒。宮廷爭鬥多數發生在兄弟等血親之間,與爭寵相比,激烈程度可用血腥和暴力來形容。
滿清的宮廷鬥爭從皇太極開始,一直持續到乾隆以後才減弱,皇室親族之間的恩恩怨怨在玉牒中有反映明顯,表現為失敗者“不入玉牒”,即從族籍中除名,代表人物是多爾袞。多爾袞為清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為什麼會不入玉牒呢?多爾袞在清軍入關後,先後受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但死後卻冰火兩重天,不但被剝奪親王封號,還被掘墳揚灰,除去族籍,在早期清朝玉牒中,努爾哈赤根本就沒有第十四子。 直到乾隆帝上繼位後,才為多爾袞正名,評價其為滿清立下大功勞,並恢復其親王稱號和宗室身份,乾隆五十二年後的清廷玉牒中才重新出現努爾哈赤第十四子。
多爾袞戎馬一生,最大的受益者是順治,然而,正是順治對多爾袞恨之入骨,讓人對背後的真相頗為好奇。有說是對所謂“莊妃下嫁”的怨恨,有說是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怨恨,種種說法彌散在歷史的長河中。
清廷除籍的案例很多,雍正上臺後即除去了與其爭奪皇位的老八等人的族籍。
時過境遷,斯人已矣,宮廷爭鬥已成往事,恩怨灰飛煙滅,現在的《愛新覺羅宗譜》中,你還是你,我還是我,大家依然有序排列著,真是個諷刺。
-
4 # 大鬍子說史
清朝建立初期雖然有眾多漢臣投降,但其實政治制度上並沒有擺脫傳統的八王攝政的思想,也就是後來的八旗支援的門派不同,從而限制皇權的想法。
多爾袞正是這個時代的悲劇,多爾袞是努爾哈赤最喜歡的兒子,沒有之一,當年皇太極能夠登基,從客觀上來說,是因為皇帝對於繼承權的政治制度沒有明確的規定,到底是嫡長子繼承製,還是兄終弟及,都沒有找到明確的規定,所以豪格和多爾袞這樣的實力派都沒有成為最後的贏家。
皇太極死後,是否是順治皇帝登基,也存在著諸多變數。多爾袞、多鐸和阿濟格同母三兄弟佔據著一定的優勢,但是怎奈,八旗中也有不少支援豪格的。也有一些支援由皇太極的子孫登基的意見,最後順治登基仍然是吵得無休無止的妥協結果,而此時多爾袞再次成為了這次競爭的失意者。
當然,多爾袞沒有把這次競爭堅持到底還有很多原因,比如弟弟多鐸早早離世失去了根基,還有自己和孝莊太后的關係非同一般,民間甚至有傳說,太后下嫁多爾袞,而順治其實是多爾袞的私生子的傳言。
這些傳說雖然在正史中難覓蹤跡,但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當時的政治風向,多爾袞才是國家的真正支柱,順治皇帝只是傀儡。 在任何時候,世界上最不能容忍的便是觸犯皇權的尊嚴,多爾袞顯然沒有注意到一天天長大的順治皇帝看自己的眼神,而以皇叔自居,太上皇自詡的多爾袞最終沒有逃過順治皇帝的懲處。
在他死後,順治皇帝剝奪了他的族籍,可見對他的恨。 當然,順治皇帝的重孫子乾隆皇帝恢復了多爾袞的封號,睿親王,並且給與了他開國元勳的所有褒獎,可見多爾袞在執政和大清開國方面是有著實的政績的。
-
5 # 毛劍傑
據談遷《北遊錄》記載,順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爾袞率眾出獵古北口外,不慎墜馬,膝蓋重創,由於錯用涼膏,病情加劇,經醫治無效,於十二月初九日薨於喀喇城,時年三十九歲。
多爾袞離世後,其攝政時期用權威強壓下去的各種矛盾逐一浮出水面。首先是皇帝本人與攝政王的矛盾。多爾袞攝政時,福臨尚年幼,而到順治七年時,福臨已長成一位翩翩少年。身為君王卻無實權,這對福臨來說是無法容忍的。多爾袞一死,福臨必然要真正掌權。其次是以濟爾哈朗為首的王公貴戚與多爾袞的矛盾。多爾袞在世時,他們懾於其權勢,不敢有所表現;多爾袞死後,他們立刻聚集起來,謀劃奪回失去的權利。
順治八年(1651)正月,福臨親政。部分攝政王舊人眼見形勢不妙,立即投靠濟爾哈朗。與此同時,原由多爾袞與多鐸統領的正白、鑲白兩旗群龍無首,一片混亂。濟爾哈朗等人認為奪回權益的時機已然成熟。據《清實錄》所言,順治八年二月,濟爾哈朗等人上疏,指控多爾袞“顯有悖逆之心。臣等從前俱畏威吞聲,不敢出言。是以此等情形,未曾入告。今謹冒死奏聞,伏願皇上速加乾斷”。
濟爾哈朗等人在奏摺中為多爾袞羅織了以下主要罪名:第一,順治帝即位時,諸王立下誓言,由多爾袞與濟爾哈朗聯合攝政,但多爾袞“背誓肆行,妄自尊大”,剝奪了濟爾哈朗攝政的權力,反立自己的同母兄弟為“輔政叔王”;第二,多爾袞所用儀仗、音樂、侍從等,與皇帝無異,所蓋王府亦形同皇宮;第三,散佈皇太極違背太祖本意而奪位的流言;第四,逼死肅親王豪格,迎納豪格之妃。
追黜多爾袞是順治帝親政後的第一要務,他本就痛恨多爾袞的專橫,看到奏摺中所言,更是怒不可遏。因此,他不顧一個月前剛追封多爾袞為“義皇帝”,斷然下令將多爾袞“削爵、撤廟享、罷諡號、黜宗室、籍財產入宮”。(《清史稿·多爾袞傳》)
此外,孝莊下嫁多爾袞一事,在老一輩滿人眼中可能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這本就是遊牧舊俗。但是對於入關後已經接受了漢族倫理綱常文化的福臨而言,這是難以接受的。
彈指之間,清廷發生鉅變,一生戎馬、戰功赫赫的多爾袞,屍骨未寒便成罪人。多爾袞被清算和除去族籍,看似是其專斷獨行的失敗,實則並非全然如此。福臨親政這點,決定了必須對多爾袞去威權化。
回覆列表
順治登基時候年紀比較小,政權一直操弄在多爾袞手裡,多爾袞以攝政王的名義,實際上就是清朝皇帝。
在順治到了親政的年紀,多爾袞並沒有歸政於順治,而且多爾袞一直在鞏固自己的地位,這讓順治感受到了壓制和威脅。
順治在多爾袞死後,被多爾袞勢力逼迫追封多爾袞為皇帝,這對順治的心理衝擊是比較大的,一個皇帝名義上處於權力巔峰,卻處處受壓制,又是一個年輕人,就像彈簧一樣,壓力去除後必會反彈,說是政治清算也好,報復也好,多爾袞被清楚族籍並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