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近日,有訊息稱,2018年算得上馬鈴薯的“小年”,約減產三成,並且庫存量也有所減少,但是,價格卻一直不溫不火,而且交易量偏小,庫存消化進度也相對較慢。 記者近日走訪貴州省遵義市的農貿市場發現,馬鈴薯的單價在2元到2.5元之間,進價為每斤1.4元至1.8元不等。商販們表示,不論是進價還是售價都較前段時間有所上漲。影響馬鈴薯價格上漲的因素有哪些?未來市場能否有較大起色?
5
回覆列表
  • 1 # 山山其土567

    以自己對現在馬玲薯的吃感…來分析:它的味道、口感與以前不一樣!所以好長時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吧)沒吃它,以前它可是我主要吃的菜~實話實說。

  • 2 # 有點意思的事兒

    "馬鈴薯小年減產三成,價格為何不溫不火?"針對這個問題,願意與你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2018年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已經成為了定局。從總體上來看,馬鈴薯的產量是下降的。相比去年的2017年,種植的總面積減少了。而且一些馬鈴薯的主產區受到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的影響也減產了,導致相比去年市場總供應量減少了大概20%~30%。所以,說今年是馬鈴薯的"小年",挺正確。

    當下,馬鈴薯在人們的眼中還是一種蔬菜,而且食用量非常少,人均年消費量僅有14kg,而這個水平與歐美髮到國家的人均年消費量的75kg相比,相差甚遠。也就是說華人對於馬鈴薯方面的消費還沒有被培養起來。

    以2017年的資料為例分析,去年的全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為8696萬畝,總產量為9682萬噸。而食用消費僅為5895萬噸,加工消費為823萬噸,合計總的消費量為6718萬噸。消費量與總產量之差達到了2964萬噸。也就是產能嚴重過剩了。

    所以,即使2018年馬鈴薯的總產量下降了,市場供應量減少了20%~30%,以30%計算,也依舊有6777.4萬噸。也就是說,產量還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對馬鈴薯的市場供需沒有影響,價格自當沒有變化。

  • 3 # 正雄觀察

    這個問題很好,其不僅是系關“三農”問題,同時也是財經問題。為了更深入地挖掘出該問題的核心所在,本人從微觀經濟學供需關係入手探討問題核心原因所在。

    為了使該問題所涉及的影響因素簡單化,以便於抓住核心而不至於過於複雜化,首先先作出如下假設:1.國內所產土豆能滿足國內需求,不涉及進出口;2.將產、銷各方價格均視為無價格差異(即採購價格一致,零售價格一致);3.不存在人為操縱土豆產銷;4.賣方希望高價賣出儘可能多的土豆,買方希望低價買入儘可能多的土豆,兩者相持之下,最後達到市場均衡。

    因為今年是土豆“小產年”,土豆產量下降,則視為總供給量下降,接下就從兩個方面探討土豆供需關係是如何引起“不溫不火”的。 供需曲線簡略圖

    一、供給量減少,需求量不變

    土豆種植處於供大於求的現狀下,種植戶要注意些什麼?

    1.逐年搜尋市場土豆供需資訊,瞭解供需狀況指導種植,避免盲目跟風或自以為是。

    2.果斷減產,今後走“以銷定產”路線,改變“屯售”思維。

    3.根據當地氣候和土質,引進多種可替代性經濟作物,採取更替性(比如今年種土豆、明年紅薯、後年芋頭)或結構性種植。

    4.多學經濟農作物相關種植知識和技術,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產量,降低生產成本。

    二、供需同時發生變動,即供給量減少,需求量減少

    如上圖所示,供給曲線由S0→S1,需求曲線由D0→D1,以此相對應的市場均衡點由A(P0,Q0)→C(P2,Q2)且Q2<Q0、P2>P0或P2<=P0(為了討論的方便起見,取P2>P0,僅表示略大於)。從理論上講,供需同時下降時,供給的下降並不一定能推動價格的提升,因為需求的下降會抵消供給下降所帶來的價格波動衝擊,因此,就造成了土豆雖是“小年”但價格不溫不火的現狀。

    是什麼因素造成土豆總需求量的下滑?本人認為最可能是以下因素造成的:

    1.終端零售價過高

    排除其他暫不言說,土豆消費主力軍還是在人口密集的城鎮,然而對絕大多數華人來說,土豆並非是主食,以及農產品均具有高度可替代性,終端消費者往往嫌價高(量少重秤)而選擇其他農產品。昂貴的運輸費用以及層層中轉盤剝是導致土豆終端零售價過高的罪魁禍首,而農戶在其中並未獲得多大好處,反而還要承擔滯銷所帶來的苦果,同時還容易導致“吃不起,爛手裡”相矛盾的尷尬現象。

    因此,高油價成為扼殺農業經濟發展的攔路虎,消減中轉環節層級,實現產銷渠道扁平化,打破市場資訊的不對稱,以技術促產,降低種植成本,方能推動農業經濟健康發展。

    2.主力消費群體的縮減

    土豆有個好處就是“耐飽”,因此,以往許多工廠食堂都樂於購進土豆用於員工中晚餐之菜餚,稱得上是物美價廉。但這些年來各地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以及勞工成本逐年快速增長,導致許多“三來一補”、勞動密集型等廠企被淘汰,以及受到農民工“反鄉潮”影響,直接減少城鎮消費群體,影響到土豆需求量的絕對下降。

    3.土豆深加工食品行業自身缺陷

    產品缺乏特色,同質化嚴重,品牌知名度低,走不出去等等現狀已成為以土豆為主食加工行業的硬傷。土豆深加工行業作為土豆消費的重要主力軍,如果該行業未能取得突破性發展,國內土豆整體需求規模就很難起得來。

    4.區域性消費習慣和飲食習慣之差異

    土豆有些區域人群喜歡但有些區域則不然,同一區域不同輩分對土豆的喜歡程度也存在變化,年輕一代“外吃”習慣造成下廚頻率少,等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土豆的需求。

    總而言之,作為普通農作物種植者,你改變不了除了自身之外的一切變化,唯一你能做到的是多接觸外界資訊,改變生產思維,市場及科學的眼光種植經濟作物,提高產量降低成本,隨時準備走出去而不是坐等別人上門,這樣方能走上“星光大道”。

    政府的惠農政策要做到實處而不是流於口號或形式:設立鎮鎮農科站指導農民科學種植,建立讓農戶瞭解外界市場農作物供需資訊的平臺,村村通網路及5G覆蓋各角落(實現線上銷售、瞭解外界),讓各鎮郵政成為農產品走村口踏向外界服務(農產品是否農走出去的關鍵),給予農作物運輸費的財政補貼,等等實實在在的惠民政策。

  • 4 # 從善如劉L

    馬鈴薯在我們的食物鏈上,是個很重要的一環,也是一種主要的食品,但是馬鈴薯在糧食和蔬菜之間,他的選擇空間還是很大的,你說他是主糧,他還不是主糧,你說他是蔬菜,他還不是綠葉的蔬菜,馬鈴薯多點或者少點,對糧食市場和蔬菜市場的影響都不是很大的!

    馬鈴薯即不能象大蒜那樣,在減產的時候,狠你一下,也不能象生薑一樣,在減產的時候,將你一軍,所以,馬鈴薯的價格保持在一個基本穩定的價格的,也就是你說的不溫不火的價格,這也是比較正常的現象吧!

    馬鈴薯對於我來說,也就是在我的餐桌上,也是在主糧與蔬菜之間的,有時候我會烀幾個馬鈴薯,與大蔥大醬一起吃,或者做成土地泥,打飯包吃,這個時候我只吃馬鈴薯,一個飯粒也不吃的,所以在這個時候的馬鈴薯對我來講,就是絕對的主糧的!

    有的時候,我也是把馬鈴薯當做蔬菜的,我會用馬鈴薯燉豆角,燉茄子吃,有的時候還會用馬鈴薯燉排骨吃,有的時候我也會用馬鈴薯燉雞肉吃,也有的時候,我會炒馬鈴薯的片吃,也會炒馬鈴薯的絲吃的,在這個時候,馬鈴薯對我來講,就是絕對的蔬菜的!

    這也就是說,雖然馬鈴薯是我們餐桌的必不可的主糧或者蔬菜,我們可以餐餐吃,我們也可以不餐餐吃的,雖然說馬鈴薯減產了,但是市場上馬鈴薯的供應還是充足的,市場供應也是均衡的,這樣的情況也就決定了馬鈴薯價格的穩定性!

  • 5 # 薯界風雲

    市場經濟條件下,供求關係是影響價格漲跌的鐵律。因此,相對2017年,2018年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有所減少,但總體而言,還是產量太多了,這是導致價格起不來的根本原因。

    另外,薯界認為,還有以下三大因素也在影響目前土豆的價格。

    第一,土豆很多,但高品質、有機健康的土豆太少。現在市場上的土豆基本都是農場主、種植大戶以及農業公司生產的土豆,他們的種植以大水肥、高產量為追求,因此,所產的土豆無論薯形還是產量都大大提升了,但口感和營養品質並不高。

    第二,四季鮮薯供應不斷。比如北方地區,以前冬季都是吃秋儲的土豆,現在隨著物流業的發展,以及南方冬作區西南混作區種植面積的加大,全國各地四季都可以吃到鮮薯,這就影響了庫存土豆的價格。

    第三,目前蔬菜供給充足。馬鈴薯是糧,但對很多老百姓而言更是菜,一旦蔬菜供給不足,價格高漲,土豆價格也才會水漲船高,現在蔬菜價格平穩,土豆價格自然就“不溫不火”。

    最後,期待春節之後馬鈴薯有個好的價格走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MIX4即將釋出?它還有可能引爆話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