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陵八城都市圈
-
2 # 一介須翁
一件磁器的老氣有多種,是傳世磁器的老氣還是出土之後的老氣?還有出土之後再傳世的老氣,這些都要依靠你的眼力去判斷,這個判斷是要積多年的經驗的,不是幾個文字就能說清楚的。
-
3 # 吳培一古洋
【評判古瓷器是否老氣方法】大體有以下幾點:
(一)造型是鑑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仿製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一件器物的創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係。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 、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鑑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古樸。比宋、明瓷器顯得突出。中國傳統瓷器器形一般來說,若按大類分包括有碗、杯、盤、壺、罐、盆、瓶、爐、盒、匝、洗、尊等。每一大類又有若干品種,主要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將常用器形熟記於心,要達到遠距離觀察便對器物有個大體判斷。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鑑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如:嬰戲紋是陶瓷上非常常見的紋飾,瓷器上裝飾的兒童嬉戲、玩耍的畫面。裝飾方法為刻劃、印花、繪畫等。圖案有童子戲花、嬰戲三果、雙嬰划船、騎竹馬、抽陀螺、釣魚、玩鳥、蹴鞠、趕鴨、放鵪鶉、著墨不多而情趣盎然。古人認為嬰戲圖可以象徵多子多福、生活美滿。特別是青花瓷器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各式嬰孩不僅數量多,題材也層出不窮;兒童形象生動活潑,稚趣可愛,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猶如一幅畫平民百姓的風俗畫,形成“平淡天真”的藝術格律。再比如:明代沒有粉彩和琺琅彩,對一些基本常識瞭如指掌。
(三)掌握住明、清兩代款識的規律
根據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偽,是鑑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並且各有其特徵。只以明代款識而論,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因此研究各代款識,首先要注意其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肩等八筆的特徵,都須認真加以領會和對比,以有助於識別真偽。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型又必須經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寫仿款的人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之處。既然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侷促,筆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動。這種破綻,只有多結合實物反覆印證方能看出。比如:乾隆官窯款總的特徵是:大字上方一點居中且很小,四豎基本平行,最後一筆稍有弧度;“清”字左邊三點水寫成“米“衣”字常見有三種寫法,乾隆早期篆書款,多作四字兩行或六字三行排列,運筆轉折處圓滑,還有一種“乾”字左邊上部的“十”字寫成“山”字形,中間的“日”字寫成“由”字,這種少見的乾隆官窯款寫法屬於乾隆初期唐英任督窯官時使用的字型。
中晚期流行的格式,大都作六字三行排列,多數不加圈框,篆書款的字型工整
(四)細緻觀察胎釉的特徵
由於時代和地區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因此在鑑別一件陶瓷器時決不能離開這方面的細緻觀察。觀察古瓷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可以說耳、目、手三者並用,方不致限於表面或拘於一格,而對於舊坯新彩、補釉提彩、舊彩失色重畫,以及舊白釉器新作暗花、款識等各式種樣的仿品,在修足和胎體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a:跳刀痕、螺旋紋
跳刀痕是以刀或其它工具在修制瓷器底足時形成的放射性條狀痕跡。瓷器拉好坯後在挖足、修足時如刀不銳利,或輪車的旋轉之力不均勻,易導致坯體上產生放射狀條紋,即是跳刀痕。跳刀痕在元、明、清民窯瓷器中多見,在官窯器中極為少見。目前有一些明清瓷器仿品,也故意在底足上仿做出跳刀痕,所以不能一看底足上有跳刀痕,就認為是老瓷器真品,對跳刀痕也需要認真辨偽。
老瓷器上的跳刀痕是從底足邊向中心呈現放射狀的細條紋,這種放射狀的條紋寬窄、長短不等,呈不規則狀,有的非常明顯,也有不太明顯、隱約可見的痕跡,有寬一些的,也有細密的,且大多數有跳刀痕的底部都是失釉的。老瓷器上的跳刀痕古樸自然,沒有人為故意造作現象。新仿瓷器上的跳刀痕因為是刻意而為,故放射狀的條紋較整齊,規規矩矩不夠自然,放射狀條紋或旋轉紋凸起,有的如搓板狀,與歷史上的工藝自然形成的跳刀痕有較大差別。收藏愛好者只要熟悉了老瓷器的跳刀痕特徵,就很容易辨別真偽。
螺旋紋與跳刀痕一樣,是瓷工在修胎底時留下的,多出現於元、明時期露胎器底,俗稱為“臍狀”、“乳突”等名。在拉坯時,瓷工削底是從外緣向底心推進的,止於底心,一刀完成,由於轉檯轉速較慢,吃刀量大,轉動不夠平穩,因此造成了特別明顯的螺旋狀切削痕跡,紋路一般順時針旋,也有少數逆時針旋,實為瓷工左、右手不同的操作習慣所至。老瓷器螺旋紋自然流暢,而新仿器螺旋紋生硬,鼓瑟膠柱之感十足。
b:泥鰍背
泥鰍背是指明、清官窯瓷器足背皆削得圓潤,俗稱泥鰍背。老瓷器底足刮釉自然,相對光潤,有質感。新仿器底足邊或器物的沙底表現則過於溜圓,能觀察出人為磨製出的痕跡。凡器物足邊或砂底過於光潤者都值得懷疑。
C:火石紅
在中國古代瓷器特別是民窯瓷器的露胎處,往往有深淺不同的紅色燒成物出現,深者呈桔紅,淺者呈淡紅,由於其酷似火山岩石中的紅色,被稱作“火石紅”。這是古瓷在燒製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現象,尤其在景德鎮生產的明清民窯或宋元龍泉窯、青白瓷等器物上往往會見到。但並不是所有器物都存在此現象,有的藏家誤認為有火石紅者就是真品,其實是誤解。陝西古瓷專家馬廣彥結合實物的表現,將火石紅分為胎紅、窯紅、刷紅、假紅等型別,還是很有見地的。
總之評判一件古瓷器是否有老氣,能熟練掌握以上四點,就可以下手去購買古瓷器了。拙見!
-
4 # 閃眼
怎麼看瓷器的老氣,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老氣,老氣其實很簡單,就像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讓她去化妝,她的妝容在高超,技術水平在獨特也不會變成80歲老太太的樣子。
同樣,瓷器的老氣也是一樣的,一件經歷過百年曆史的瓷器表面上一定會留下歲月的痕跡。這種老化的痕跡就是我們常說的包漿,看包漿就是看一件瓷器老氣的一個特徵。
瓷器的老氣只是單純看包漿還是遠遠不夠的,一件瓷器的器型和製作工藝也是判斷這件瓷器老與新的區別,用傳統手拉坯製作和純手工上釉,傳統窯爐燒製工藝等等都是判斷一件瓷器是不是老瓷器的根本標準,所以有老氣的瓷器一定沒有火氣,老氣要從包漿、造型、工藝等方面去看。
-
5 # 天涯孤客5555
傳世和出土各有千秋,傳世有使用痕跡,立件擺件裝飾件都有擦試痕跡,因為灰塵需要擦試。出土存各種土質土層的浸蝕痕跡。沒有痕跡的一律是怪胎。
回覆列表
怎樣看瓷器的老氣:一.看器型,一件瓷器老不老在於瓷器器型,老的瓷器一般有經驗者大致年代清楚,如果看老不老就要看瓷器的釉面了,老的瓷器一般多多少少帶一點土沁,隨著歲月的長與短,老瓷器一般都有開片,釉面色澤深淺不一,特別是出土物品,由於接觸地面不同,往往瓷器區域性釉面和整體瓷器釉面有區別,有的有脫釉現象。二.老瓷器一般較比新瓷器輕,胎乾澀,底部中心一般的乳頭,製作旋轉時候留下跳刀痕,表面光有潤澤,內斂,搖晃看有不同的光澤。古代由於受工具制約,器物有的不是很規整,有的有脫釉,有的施半釉,有的有些磕碰,這些都是高古瓷的特點之一。裝匣缽的瓷器就好多了,也規整一些,可以滿釉燒製,不怕底部粘連,老瓷器一般都有歲月痕跡包漿,不浮不躁,放一種銀光,而不是新瓷的光亮。假如看到無光澤的瓷器,說明現代人做舊有殺光過頭所致,所以鑑定老瓷器要綜合看,發現一處不對勁就要注意,防止臆造品,不符合時代特徵。
以上是筆者收藏老窯陶瓷器心得,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