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望父356
-
2 # 愚蠢的畢言言
談近代史學著作必須提到一個,呂思勉先生
先生大作,《中國通史》本以為是編年體的史書,發現不是,而是從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實業、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十八個專題來訴說每個朝代。
因為呂先生本身是民華人,書也只寫到1920年止。因為本人能力的原因開始讀的時候真是覺得困難,雖然這本通史用白話文寫的,但是書中用語詞彙和當下的文章相去甚遠,有時候一個句子,要仔細讀上兩三遍才明白是在說些什麼。而且由於成書時間是在上世紀40年代,有很多史學上的概念和認知和今天的也有巨大差異,比如說先生所謂的“古代”乃是指有史料以前的年代,好比三皇時代,這可和我們當下的概念差得遠了,很多地方要仔細對比了前後文才明白過來。看慣了深入淺出的書,這本書感覺學術性特別強。書中舉的例子有的都不明白,需要一邊查詢資料才能理解。其實其中每個朝代都可以拿出來細細研究很久。因為中國歷史太深厚了,每個朝代都是簡單幾筆帶過。實在是隻是通讀而已。本書的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分期上不拘泥於年代,而是以歷史的發展階段來分期。以唐朝為例:唐朝全盛時代被規劃在中古史的下篇;而從唐中葉開始以後藩鎮割據段則劃在了近古史的上篇。與訊號處理的有限濾波器同理,當前的資料輸出與前面的輸入仍然保持一定的關係;在歷史學上來看就是說:一個朝代其實從前面一個朝代的全盛期後就開始了。
還是底子太薄,也不敢班門弄斧,張蔭麟,呂思勉這類大家的書都要安坐良久才得其義,錢穆引經據典的論斷式敘述要容易理解的多。
與《國史大綱》並稱通史雙璧,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把張蔭麟的書也讀了(如果他寫完了的,中國就是通史三足鼎立)。不過注意一點,呂思勉先生寫那本書裡面有許多地方在諷刺當時民國各路軍閥,一旦寫到天下大亂,武人亂政,呂思勉就激動的不得了,比如後面他寫到岳飛時,貶得其一文不值(不過後來他自己承認有失偏頗,專門道歉了),遇到這種時候就要辯證看了。
此書的學術水平自不用說,可做不朽。很多朋友說難讀,並非妄論。呂先生做通史,言簡意賅,大有微言大義之風範,一個朝代的政治變遷,兩三頁就講完了,讀的人如果沒有相當之功底,和讀天書也沒多大區別。加之文白相雜,古文功力弱的讀起來更是痛苦。所以說呂先生的大作難讀是有道理的。對這本書我是當做提綱來看的,讀完一章,閉目回想,覺得晦澀不懂或是不解的地方,找其他書來對照這看,慢慢就清晰了。比如看魏晉南北朝史,我就是拿陳寅恪、週一良、田餘慶先生的書以及哈佛中國史南北朝卷一起看的,整整看了一週才勉強了解個大概,呂先生通史中關於南北朝部分半小時就看完,如果不參看其他資料,基本是稀裡糊塗的。
-
3 # 經霜紅葉Cbq
我看過並經常使用的有:
1)范文瀾先生的《中國近代史(上)》。
2)胡繩先生的《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上、下)
3)中國近代史編寫組,中華書局版(已修訂至署名李侃等人的第四版)《中國近代史》,此書第四版除增加個別新研究成果外,總體上不如第三次修訂本。
4)郭緒印等編纂的《新編中國現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版),吸收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
以上四種,是主流意識形態的近、現代史著作,適合學生,公務員考試複習和一般讀者閱讀時參考。
其它港澳臺,英美等國均有五花八門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專著,包括國內一些個人的研究成果,適合研究人員做專門研究時參考,比如唐德剛的《晚清七十年》(五冊)《袁氏當國》,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中國的奮鬥》(計秋楓 朱慶葆譯),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楊天石的《帝制的終結》等等。此外,張鳴的雜文集《帝國的潰敗》亦有啟示價值。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出版物管理混亂那幾年,有些大學的教授、講師把近、現代史的講義和教材稍加整理,然後聯絡有熟人的出版社出版發行賣錢。這種所謂史學“著作”,在利益的驅動下,各個環節制作極不嚴肅,體例蕪雜,敘述混亂,最好能加以鑑別,免受誤導。一旦不慎,真做學問會誤事的。
-
4 # 昂首高歌散淡人
謝邀,這個領域的書藉我讀的很少,修史者眾多,各種板本更是汗牛充棟。中國自宋至清,民國,是大滑坡,從宋的媚外軟弱,元的粗野好戰,明的宦官弄權,清的閉門鎖國,倭寇犯邊,…戰亂不斷,硝煙瀰漫,百姓苦不堪言,家不稱其為家,國不稱其國。著者應以"史者明理"的重任,公正,客觀,人性的記錄歷史,不該主觀的,傾向性,偏面的粉飾!
《中國近代史.中國的奮鬥》,作者,徐中約。
《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作者,費正清。
以上兩書較真實地再現中國歷史印跡,堪稱權威!
-
5 # 浙江湖州羅林
有關對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書籍,現如今要找的話,實在是不少。但要評說那幾部最具權威性,就很難說了。研究近現代中國史,其積累下的檔案材料及圖書實物資料,要比中國古代的要豐厚得多。關健在於用何種觀點,用什麼方法去分折評述近現代史上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對歷史遺存的資料作出何種選擇?歷史家的取捨標準是什麼?這幾乎很重要。因為面對同樣的歷史資料,歷史學家會作出不同的評判,作出各自的解釋與分析!
寫進書中的歷史,不見得都是客觀公正的。有時甚至可以說歷史編撰成了個別史家的一面之辭,這種現象的產生,往往使讀者認為:歷史書中的內容是被虛構化了的,同真實的存在過的歷史相距甚遠。
由此可見,想選擇權威性,代表性的歷史著作是很難的。特別對現當代的中國發生過的歷史事件,爭議很大!只能選擇幾部被稱之為“熱門"的來讀一下。
《中國迎代史》蔣廷黻著。
這是較早出現的一部書。影響很廣。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敘述明瞭,線索清晰。作者曾在清華,南開講學,擔任過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研究中國歷史,稱得上權威!
《近代中國史綱》郭廷以著。
這部歷史著作,從材料的選擇,觀念的把握,都適中,不偏不倚。看起來很有興致。
《中國近代史》呂思勉著。
這部書的影響面很大,讀者眾多,是很受一般讀者注重的歷史書。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胡繩著
這是一部很重要的近代史著作。我曾兩次通讀,認為這是值得仔細閱讀的一部書!
最後我還是建議喜歡閱讀歷史的朋友,選擇許悼雲先生的歷史系列來看一下:比如《中西文明對照》《大國霸業興廢》《文明變局的關口》等五本書。許悼雲曾是匹茲堡大學歷史研究員,歷史功底深厚。見解獨到,往往能透過歷史的表層,深入社會的歷史和現狀,尋找規律性!特別對當今世介面臨的種種普遍性的社會問題,作出了探索性的思考,引起人們的深思!
注:《中國迎x代史》×
應糾正為《中國近代史》蔣廷黻著
-
6 # 淨心修道
國之史書,往來久遠,及至近代,著作頗多,各抒己見,各論一段,說及最權威,真不知從何答起!
近代的史書看的不多,可蔡東潘老先生的歷代史演義看的不少,近代的《民國演義》道是看過。
作為歷代史通俗演義的作者蔡東藩的《民國演義》看過之後道有無限感慨。蔡東潘名郕,字椿壽,浙江蕭浦人。生於一八七七年,卒於一九四五年,親身經歷民國,也是歷史的見證人。
作一代教育家,醫家,史學家,詩人,在演義救國的思潮影響下,寫成了《民國演義》。書中有蔡老先生的即興評語,書後又有老先生評判批語,看之極為暢意。
作為一個史家文人,辛亥革命後,其舊文人舊史家的固宥思想,完成了一個質的飛躍。積極向民主革命靠攏,對民國的很多事件都不失公允的評判。
在秦漢之際把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嚴辱為暴民,猘犬,到脫離封建文人史家正統的思想,能站在人民的一邊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對袁世凱的復辟極其反感,深表憤慨!在七十六回中批雲:小言之則有背盟之咎,大言之則有畔國之愆。
對黃興創造民國,蔡鍔再造民國極盡書寫,對張勳的復辟更具反感,罵為“曲瓣子“,對參與張勳的復辟的康有為更加憤怒。是以看清封建君主專制已經過時,不可再復。
適應歷史潮流,改變自家思想。作歷史學家,演義作家,對中國歷史學所作的貢獻,實難泯滅。權威不權威,我想蔡老先生,生當不爭其說!
回覆列表
最權威的近代吏著作:著作是人與人之間相取悅的思想,語言交流話語。各有各的知識說法論斷。但我的話不好入耳,但是實話。所談權威著作,只是人騙人的話語。虛浮,幻想,沒真理。是人按人的思維方式而行事為人的說作書寫。這是我粗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