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潼關懷古

    1、國際考古權威在世界考古論壇上明確提出 以良渚來標誌中華5000年文明,距今5300-4300年。在學術界,普遍認定良渚良渚文化進入了文明階段。這一點不但中國學界認可,美國、日本的學者和埃及學者也是認可的。如加州大學的羅泰。

    2、良渚文明把古中國的文明大大向前推進了

    以前國際上認為中華文明2700年,後來殷墟的發現向前推了1200年到3500年。而這一次良渚文明把古中國文明的起點推到了古埃及、古兩河流域、古印度的同一個時間段上。

    3、良渚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一個神奇存在

    良渚古城,300萬平方米。內外兩重圈。這麼大的城顯沒有很強的社會動員能力是不可能的,所以佐證了當時已經形成了某種社會結構。

    有單獨的貴族墓地,反山墓地七八座墓葬,出土玉器3000多件,比全國史前玉器加起來都多。玉器中的琮、璧、鉞成為標準器。琮在周代用來禮地,璧用來禮天。

    良渚水壩,有高壩低壩系統。這種工程非國家不能實現的。這一成果埃及學者見了都很驚訝。這個水壩屬良渚中晚期。

    漆器,5000年前的漆器應該是中國最早的。

    有發達的水運系統。良渚古城是一座依靠水運的水城。

    這些高度文明都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以及複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 ,而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有完善的稻作農業生產體系和充足的農產品作支撐 。

    但後來良渚文明神秘的消失了 ,關於消失原因的爭論很多,學者專家們至今也未有確定的答案。但對歷史發展中的程序卻不容忽視,不能因為文明的消失而否定其存在過的意義。

    良渚文明對中國意義非凡,代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是實實在在的,摸得著看的見的。而且,其發現填補了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城市考古遺址在世界遺產名錄當中的空白。

    同時也說明像良渚等中國古文明,即使目前沒有發現大量文字和青銅器,也可以進入文明的殿堂,這也是對世界考古界的貢獻。呼籲國際社會對古文明的重視。

  • 2 # 跟偉人學謀略

    良渚古城遺址透過世界遺產大會透過決議,成功登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又多一個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之古老,之輝煌的視窗。

    拓展了中華文明的時間維度。

    良渚古城遺址用強有力的證據,將中華文明的時間往前推到公元前5000年!它展示出了一個完整又發達的古代文明體系。她是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有社會分化,有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遺址真實地展現了新石器時代區域性城市文明的全景,具有真實性和完整性。她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誌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

    拓展了中華文明的空間維度。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和發掘,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孕育了中華民族的誕生、成長和發展。把文明的根基從黃河流域擴充套件到了長江流域,大大開拓了中華文明的空間。

    從時空上,大大加深了中華文化基因深度、強化中華文明共同記憶和提高民族精神。

    良渚遺址的水利系統就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

    獨特的水利工程。

    在世界早期文明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都有治水工程,比如古埃及文明、哈拉帕文明都有因防洪、運輸、灌溉需要而修建的水壩。良渚遺址的水利系統有兩點特別值得提:

    首先良渚遺址的水利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距今已經有 4700 至 5100 年,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要早 1000年。

    其次,建造方法獨特,與古埃及先民以石塊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哈拉帕先民用土坯磚築成河堤的做法不同,良渚人造壩的材料是遍地可取的草和淤泥,也就是“草裹泥”,相當於現在防洪常用的袋裝土。這發揮了草裹泥本身體量小而有的良好的可塑性,與外面草莖貼合緊密,所以堆壘後,彼此貼合緊密,完全不會漏水。

    可以說,華人的智慧不僅在於四大發明,而是從古代起就已經有了如良渚先民般的智慧和能力。 成為世界遺產保護與開發的“中國樣板”。

    良渚古城遺址,不僅是華人民的良渚,更是世界人民的良渚。從 1936 年良渚遺址被發現,到 2007 年 300 萬平方米良渚古城重見天日,再到現在申遺成功,良渚帶給世人的震撼接連不斷。隨著良渚古城遺址考古發掘不斷深入,相信會取得更多成果,讓當今世人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情況有更多的瞭解,對中華文明古國的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機遇與挑戰並存

    隨著申遺成功,其在國內外的曝光度大幅提升,在學界、旅遊業界的影響力、知名度也得到顯著增強,與之相對應的是經濟價值會越來越凸顯。伴隨良渚古城申遺成功,預計因其產生的旅遊需求會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直接表現為遊客數量增長,以及餐飲、住宿、旅行社等旅遊企業快速進駐,這是機遇。但這也會對遺產管理、保護帶來較大影響,對遺產完整性形成潛在威脅。保護不等於不利用開發,有效利用和開發可以促進古城遺址保護,它們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保護開發利用好良渚遺址,成為向世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美麗名片”。

  • 3 # 談史說魯

    六答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古城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訊息傳開以後,引起了華人普遍關注,很多人認為在五千年前中國進入國家已經得到了國際公認,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我們說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甚至說中國有五千多年文明史,這話沒有問題,在行文中我本人也經常這樣用。

    需要說明的是,學術圈裡提到的早期國家,並不是真正的國家概念。國內外考古學界衡量文明的標準我在前文中已經提到,也就是說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良渚文化沒有發現青銅器和文字,沒發現青銅器沒啥爭議,有朋友說文字有啊,發現了600多字元呢,甚至有人稱之為沒有破譯的文字,問題是不好證明,古文字學界靜悄悄,說是文字的多是外行。

    良渚古城這次申報成功,的確下了很大功夫,光申報文字就準備了多年。良渚古城是國內新石器時代遺址申遺成功的第一個,這個說起來不亞於良渚文明的紅山文化的申遺者們是相當鬱悶的。紅山文化的申遺準備較早,在2017年國家古蹟遺址保護理事會的三位考古學家在北京參加紅山文化的申遺研討會,良渚管委會的同志邀請三位專家到良渚去看看。三位專家給良渚支了一招,申遺不談早期國家,用“複雜社會”來代替,這樣就很好避免了爭議。

    對於良渚古城申遺成功,對於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意義,我不妨引述申遺文字上的話來說明,從中大家可以體會中國語言表達的藝術和魅力,“良渚古城遺址可填補《世界遺產名錄》東亞地區新石器時期城市考古遺址的空缺,為中國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獨特的見證,具有世界突出普遍價值”。

     

  • 4 # 雲間漫步71009987

    歷史研究不是大躍進式跳躍,考古發掘是漸進式,更不是拍腦門,前些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折騰了半天也沒有整出來有說服力的成果。目前夏時期的出土文物不少,但仍然沒有梳理清楚,說明白。而對良渚文化的研究更是一窮二百,多是推理,還需要做很多的發掘和研究,不能評上個文化遺產就盲目自信,飄飄然口舌之間就把文明推前了N千年,千萬不要把學術研究當成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

  • 5 # 一念皆空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由4個遺產區構成,包括瑤山遺址、谷口高壩區、平原低壩山前長堤區和古城區。遺產面積1433.66公頃,被譽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從1936年考古學家施昕更在家鄉良渚發現了多處史前遺址,到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的申遺成功,83年,凝聚了幾代考古人和文保人的血汗付出。

    一、良渚文明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發達的稻作農業、大量精美而富有宗教、禮制色彩的玉器、成句子的陶器符號文字資料、良渚水壩及城牆等大型建築等反映了當時的組織、社會已經進入文明社會。申遺成功意味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得到國際上的廣泛認可。

    二、對文明起源研究的意義

    在文明起源的研究中,一般是以金屬器、文字、大型城市作為文明時代的具體標誌。但這個標誌是否放之四海而皆準。良渚文明中沒有銅器的發現,而是出現了大量的、大型、作為禮器出現的玉器,有著可以和銅器相匹比的異曲同工的意義。難道說這不是一種文明起源的象徵嗎?

    人類的認知是無窮的,是不斷髮展的。考古的魅力就在於幫助我們探究“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一人類永恆的命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的九十次方(2)的一百次方等於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