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ww3721王建文
三國時期孫吳境內的山越人,是從嶺南橫斷山脈交阯,吳郡,丹陽郡,會稽郡,鄱陽郡等地錢塘江,長江中下游南岸七八幹裡百越雜處國破家亡躲入深山中形成不同群居人群有是春秋越國勾踐的後裔的人,也有逃避戰亂徭役饑荒的災民。他們是地方性有武裝的山賊式部隊,為孫權初建時期敵人後來為吳國部隊很大的兵源和士兵組成分,他們勢力複雜,地方廣大,將有潘臨,彭綺,彭式,費棧,祖朗,嚴白虎 施旦等都私人士匪式隊伍抗議不滿苛捐雜稅起義山民,也有保家護鄉地主武裝。更為割據一方謀求功名利祿的豪傑,從東漢末持續到三國後期。施旦就是農民暴動的領袖,有萬人之多,攻過建業後失敗,翻陽彭綺,彭虎,彭旦為彭家族宗帥,為反抗孫吳政權發動三次大規模起義,也上萬人。其它人也是地方豪強有勢力聚眾領袖。
-
3 # 見微45
山越,是西漢時,多批次被內遷的百越之人的後人。
秦始皇雄派兵南征百越,廢君長,置郡縣。至二世天下反秦,秦吏趙佗在嶺南建國稱王,史稱“南越”。東邊的越人跟隨著反秦及至參與楚漢之爭,因功而得以恢復舊制,漢王朝封了一些王侯,使其自治。此時,除南越外,就有東甌國,閩越國,南海國。
南海國是閩越的一支,因反漢被滅,人民內遷。後,東甌國弱,不堪閩越侵伐,主動請允內遷。
閩越是無諸統一七閩之地而建成的百越最強勢力。閩越又攻南越,南越向漢求救,武帝伐之,致其政變,甘願臣服。後有反覆,武帝遂滅閩越之政權,為後世子孫計,又內遷其人。(當然,肯定還一些人留居在了原地。)
內遷的越人,在江淮之地,包括會稽一帶和江西一些地方。可以想象,越人若是定居在交通便利之地,與漢人頻繁交往,是容易被漢文明同化的,越人應該是聚居在山林寨壘之中的。
當漢末天下大亂之時,越人亦受其影響,騷動起來。
-
4 # 漢史鉤沉
相比魏蜀兩國,吳國一直因進取力匱乏而飽受詬病,它的國力並不羸弱,但偏安一隅成了東吳的代名詞。其實孫權心中有苦水,除了根深蒂固的江東世家,從小打到老的山越也沒少讓他操心。掀開吳國史冊,很有趣的一幕呈現了出來:孫權乳臭未乾之時,山越在鬧騰;孫權白髮蒼蒼之際,山越還在鬧騰。那麼山越究竟是怎樣一群人,又為何困擾孫權一生後消失不見了呢?
長江以南、湘江以東;山高林密、山越橫行對於山越的分佈,爭議並不是很大:長江以南,湘江以東就是公認的山越最大的活動範圍。甚至嚴格來說,山越核心區域在揚州為中心的江東地區,大概範圍在今天的華中以及江浙一帶。高山密林之處就是山越的藏身之地,江南地區氣候溼熱,再加上東漢時江南開發程度有限,因此山越廣泛分佈於:長江以南的崇山峻嶺之間。
他們平時躲藏在山林間,構建山寨、洞穴棲身,同時在山腳、山腰處種植糧食。而且山越人可以利用盛產的銅礦,鑄造兵戈器具,山越絕不是沒有開化的人群,他們具備冶金能力。孫策起兵之際,山越橫行;孫權即位之初,山越肆虐;甚至在孫權年邁之際,山越還沒有退出歷史舞臺。
那麼為數眾多的山越究竟是什麼人構成的,又為何存在瞭如此之久呢?他們的組織結構,以及生存方式又是什麼?
山越構成:百越遺民、山賊草寇山越的構成並不是一個單一的種群。百越遺民、山賊草寇,可以說只要是藏身於江南崇山峻嶺之間,不納官府賦稅、拒絕服從徭役的組織都是山越。孫權時期的東吳政權,出於北線的曹魏軍事壓力,對於不服從管理的山越進行了多次大規模圍剿。
烏程、餘杭、黝、蕪湖、石城縣以南,皆故大越徙民。秦始皇刻石徙之。
山越最初的組成部分,就是百越遺民。吳國、越國在春秋時期,都曾名噪一時,夫差、勾踐也不失為一世之雄。但楚國的崛起,使吳越之地的百越遭受了第一次打擊。而之後,橫掃六國的嬴政,派遣50萬秦軍、官吏,開發嶺南更是對百越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江浙一帶許多民眾,就是秦始皇時期,透過行政手段,強行遷徙而來的嶺南百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然壞境、人文風情的差異,使他們很難融入當地的居民體系。遷徙來的嶺南百越和吳越本地民眾,就是山越中百越遺民的主要構成部分。
丹陽、宣城、涇、陵陽、始安、夥、歙諸險縣大帥祖郎、焦己及吳郡烏程嚴白虎。
嚴白虎是三國早期江東地區,頗有名氣的小軍閥。孫策南渡江東之初,勢力還很弱小,劉繇、王朗、嚴白虎,就是他的主要對手兼吞併物件。既然山越指存在於山林間,不服從東吳管理的部落群體,那麼小軍閥嚴白虎為何成了山越的一員呢?
由此可見,東吳時期的特殊群體山越,廣義上講:是指江南所有不服從孫吳政權管理,又具備抵擋或隱匿能力的一切群體。
山越作為東吳政權的頑疾,絕不僅僅是不服從賦稅、徭役那麼簡單。他們是有組織的對抗群體,也是東吳政權內部動盪的根源所在。彭虎、潘臨、祖郎等人作為山越代表,先後和劉表、袁術、曹操等軍閥展開密謀合作,襲擾東吳治下郡縣。孫策及孫權統治的數十年間,山越連年侵擾東吳政權,人數少則上千、多則上萬,是不折不扣的地方武裝。
山越窮途:孫權的一生之敵,東吳名將練兵場山越對於偏安一隅的東吳政權,如同鋒芒在背,孫權一生最值得稱頌的功績,就在於對山越的不斷打擊。打擊山越對於東吳有兩大裨益:其一,消除內部威脅,恢復百姓生產秩序;其二,擴大人口基數,擇其青壯擴充軍備。縱觀東吳發跡史,征討山越絕對是最容易產出名將的方式。
鄱陽賊彭虎等眾數萬人,襲與淩統、步騭、蔣欽各別分討。襲所向輒破,虎等望見旌旗,便散走,旬日盡平。
彭虎作為山越陣營的首腦之一,每次動亂都可以動用上萬,甚至數萬青壯。輕則洗劫周邊村寨,重則攻城破邑,劫掠州府。山越危害可見一斑,作為東吳境內最有組織的武裝力量,孫權的統治生涯中,多次拿山越開刀。
董襲、淩統、賀齊、蔣欽、呂範、周魴、陸遜、朱治等人,都曾經征討過山越,而陸遜在征討山越過程中的表現最為亮眼。征討山越只要得勝,就意味著大量青壯人口的補充,這對於人口匱乏的三國時代來講,是東吳得天獨厚的資源。
山越具備一定的軍事動員能力,他們可以冶金,有自己的首腦組織。但也缺乏系統的戰陣、謀略部署,空有勇力,而難以發揮實力。往往呼嘯于山林之間,劫掠於鄉鎮之所,深為百姓所惡。私兵制的存在,使陸遜為代表的傑出世家子弟,異常熱衷於征討山越。
有勇力,而缺乏智謀的山越,對於陸遜等初出茅廬的世家子弟,無疑是最好的對手。只要指揮得當,佈置周密,山越並不難擊敗,陸遜初期的軍事指揮經驗,就是平定山越過程中積累的。
而且山越之民,生長於山林之間,民風彪悍,大多擅長攀爬、格鬥、力大無窮,是組建精銳軍馬的絕佳人選。“丹陽山險,民多果勁”。一次小規模的勝利,可以收穫上千人的山越青壯,而一次大規模的勝利,能夠獲得上萬山越青壯。
在東吳私兵制的框架下,以陸遜為代表的世家子弟,格外熱衷於剿滅山越。而且孫權統治中後期,各種征伐山越措施越發完善,比如:吳軍搶先收割山腳處的山越稻穀,斷絕山間給養。在多次征伐下,孫權統治晚年山越已經走向了衰敗。漸漸融入了東吳文化體系,融入了了吳越文明的延續與發展。
參考資料:
《三國志.孫權傳》、《越絕書》、《魏晉南北朝民族史》
回覆列表
如圖所示紅圈處,即是當時山越族群所居。
山越大體分佈在"長江以南今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境內。有學者認為三國時期的山越為古百越部落後人,因不納王租佔山為王,平時勞作和百姓無異。
整體上說,東漢末年吏治混濁,牧野割據,兵連禍劫,百姓為避戰亂逃人深山,有豪強大族也往往合宗入山,甚至發展成匪盜。這能夠解釋為何山越勢力彼此並沒有什麼聯絡,且為數眾多,時而出現。
因為山越中的漢族豪強與其他地方有所聯絡。孫策被刺殺後,各部發生較多叛亂與要求自治的呼聲,牽扯了東吳大量的精力。公元203年(建安八年),會稽郡南部建安、漢興、南平等地的強族首領洪明、洪進、苑御、吳免、華當起兵約6萬反孫權。孫權命南部都尉賀齊往討,此戰共斬殺山越軍六千人並俘獲山越全部名將,收編精兵萬餘,恢復原設縣邑,穩定統治秩序。
此後,山越多次發生叛亂,約至公元213年(建安18年)才基本平定。
賀齊的遊戲角色圖。
千島湖紀念館的賀齊雕塑。
賀齊功勳卓著,淳安百姓愛戴他,稱“賀老爺”,立廟祀奉,編成民間故事加以頌揚,這從矗立於千島湖之畔的賀齊塑像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