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格致史學社

    都城,天子所居,‘乃一國首善之區。長安、洛陽、南京、北京號為四大古都,是由各種條件綜合促成的。長安為十一朝古都,地理上有關河之險,經濟上有關中 、成都平原可用,軍事上,有祁連山養馬場的馬匹可用。可謂宋朝以前建都首選。洛陽的優勢主要在地理和交通方面,因居天下之中,便於漕運。南京在中原淪陷後,往往成為偏安王朝首選。北京位於遊牧 、漁獵,農耕三區交匯。對於北方少數民族王朝來說,可謂進可攻,退可跑的地方。對漢族王朝來說,則是天子守國門,君王衛社稷的絕佳之處。故而遼、金、元、明、清均定鼎北京。成都,地理位置太偏,只適合三國時期的蜀漢或者五代十國時期的蜀國那樣偏居西南的小王朝,要做中國都城,還差很多意思。

  • 2 # 商文君

    古代中國作為以農立國的國家,在選擇都城時自然地理條件往往首先受到重視。在都城選址的自然地理諸要素中,地理位置的選擇甚為重要。

    《管子乘馬篇》雲:“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古代統治者之所以往往把都城都選擇在“廣川之上”或“大山之下”,是因為他們從有利於控制全國的角度著眼的。從這一點上來說,北京是適宜於古代建都的地方。

    從中國的地理大勢來看,總體說來是西北高而東南低,這樣北京的地理態勢都顯得較為高亢,有“俯瞰”中原的味道,因而古人對建都北京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如在評價關中時說:“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懸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執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陛下人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鬥,不扼其亢,捬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按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摭其背也。”可見,北京處於“大山之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10《直隸方輿紀要序》記載:“以燕京而視中原,居高負險,有建瓴之勢。”《金史》卷96《梁襄傳》在論立國都時說:“燕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區夏,若坐堂隍,俯視庭宇。”可見,北京從地理位置上說,也是一統天下的理想之地。

    蜀地是盆地,也是聚福之地,但沒有君臨天下之勢!風水上不利!南京東有“龍盤”紫金山,西有“虎踞”清涼山,南有雨花臺,北有玄武湖,加上長江天險,是一個地勢險要之地。諸葛亮頭一次看到金陵古城時,驚歎道:“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南京也是帝王之寶地!

    蜀地雖然險峻易守難攻,周邊都是山丘。路勢險要,大規模行軍困難重重!諸葛亮七出岐山而未能成!

    水資源條件是建都時必須重點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古代,人們選擇城邑時都毫無例外靠近河流。這是因為近河地區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而且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又適於原始農業耕作,因而是人們理想的居所。《管子乘馬篇》雲:“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在這個意義上說,城邑選址一定要選在高亢之處,但不能離水源太遠,要有足夠的用水;反過來說,城邑選址又不能離水源太近,否則容易遭受水害,還得需要修築防洪設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水資源條件方面,古都北京具有非常優越的條件。蜀地雖有長江,但是距離太近且盆地四周高中間低一但發生洪流不可控!北京地區有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拒馬河和洵錯河等分佈於北京平原上,這有利地保證了古都北京的水資源供應(從大一點範圍來說,北京處於海河水系上。海河水系由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組成)。

    據《北京史》記載:“薊城(北京)處在許多水道的環繞之中。在薊城城南七里,今天的永定河之北,是當時灅水(永定河)的河道。今西直門外紫竹院公園的湖泊,就是當時高梁河的源頭。高梁河繞過薊城的北面和東面,向東南貫注於流經薊城南面的漫水。薊城南面的清泉水,是遊人賞玩的場所。”為了解決北京的漕渠水運問題,自曹魏政權開始,先後有許多朝代或政權在此修建水利工程,如曹魏時期的泉州渠、戾陵堰、車箱渠,隋代的永濟渠,遼代的“肖後運糧河”,金代的“漕渠”,元代的通惠渠等。這些水利工程進一步地保證了古都北京的水資源供應和水運問題。南京距離長江過近,時有氾濫之險。可謂是不可不謹防洪汛!

    溫和的氣候、肥沃的土壤、廣闊的平原,也是古都形成的重要地理因素之一。從氣候上看,雖然歷史時期的氣候每隔400—800年間有冷暖波動,擺動範圍為1~20C,本上沒有影響長安和北京處於暖溫帶、溫帶這樣的格局,所以處於歐亞大陸東部季風區的北京,夏季溫暖溼潤,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同時也便於人類的活動。蜀地溼氣大,且多雨!生活沒有華東華中舒適!

    從土壤狀況看,“秦川”上部的黃土、次生黃土等覆蓋物是由橫貫中部的渭河及其支流沖積、淤積而成,這種土壤優點極多,甚是肥沃,這為農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北京的土壤狀況與農業規模雖不及關中地區,但也算是平疇沃野,也能為古都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用地。平原區域沒有華東華中大,不利於農耕!而且中國整體是西邊高東邊低,如果從東往西運送糧草絲綢等耗費巨大人力物力!沒有京杭運河,連結江南富庶之地!可見其立都沒有太多優勢!有此分析北京作為都城是綜合最優選!

  • 3 # 王光之話史

    王光之,來回答!

    李太白有詩云: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此語一語所中無非說四川這地山路嶇嶇,然而也有人說四川是天府之國,入川了就安逸到不想走了?

    那麼為什麼古代的一國之君不選擇川地為首都呢?事先說一下,並不是說成都就一直被忘在歷史長河裡,三國時成都也是個都城,我們說的是大一統王朝。

    1.四川遠居西南,獨處山間。四川這地,別的不好說,就割據非常之適合,劉邦,劉備,張獻忠乃至後來民國時四川幾千個軍閥可想而知。因為四川位於四川盆地之內,地緣極其獨立,古代大一統王朝定都於此的話,很難保證中央集權。唐朝皇帝一有事就幸蜀,但一沒事就回長安,可見一斑。

    2.政治和經濟中心都不在四川。中國古代乃至現如今,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也就在華北平原和南方水鄉之間移來移去,不會在西南,一國之君當然要地處中心,就算是守國門的大明也看中了華北平原的平坦,沒別的,就是好溝通其他地區。

    3.四川民風彪悍,異族林立。四川這地從來都是難商量的地,保路運動袍哥們直接就抄傢伙和清軍幹起來了,再加上四川周邊彝族,羌族,藏族,白族等等各色民族群居,在古代中原皇帝在這定都,怕不是腦子秀逗?

    4.最最重要的原因,四川沒有足以支撐統治一國的地緣條件。雖然說得蜀地者,得天下。但其實四川的農業和交通比不上湖廣和華北等地,古代一國根本當然就是農業,四川養不活皇室。再加之地理位置在古代幾乎都是邊境地區,根本無法有效統治其他廣大的地區。

  • 4 # 谷老師

    自從戰國時期蜀郡郡守李冰父子開鑿都江堰以來,農業生產有了巨大發展。旱澇年景糧食收成有了保證,蜀地成為天府之國,憑藉蜀地的富饒,作為一個地方政權能夠做到長期堅守,但作為大一統王朝的首都,無論是成都還是今天的重慶都是不適宜的。

    首先蜀地從全國戰略位置來看。偏於西南,無法有效地控制中國的東西南北。在古代,在依靠牲畜動力和水上航運的條件下,這種侷限性是非常明顯的,比如公元219年關羽失荊州,劉備,諸葛亮遠在成都,無論是陸上救援還是水上救援,都無法緩解荊州的危局。假如作為中央王朝的都城,就更難控制今江蘇,安徽,山東,河北,遼寧地區了。

    其次蜀地的地理單元比較閉塞,四川盆地居中,周圍山脈阻隔,有幾個山口與外界相連。這種地形地勢,有利於割據政權長期防守,而不利於對全國實行有力的控制。反過來講,黃河中下游地區一馬平川,坦坦蕩蕩,無論是長安還是洛陽,都有利於對全國實行有效控制。

    再次從秦朝到唐朝,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經濟總量佔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從80%下降到2/3,也就是說,中原地區是中國的經濟重心。而蜀地從全國來看,則是經濟相對落後地區,難以滿足作為首都的經濟需要。

    第四,從秦朝到唐朝,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口數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從80%下降到60%,也就是說,中原地區是中國的人口重心。而蜀地人口從全國來看,始終不超過1/10,無法滿足防衛首都的經濟需要和軍事需要。

    最後從心理因素講,狹義的“中國”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廣義的“中國”是指一個大一統的中央帝國。無論是民族信仰,還是國家觀念,大一統王朝不可能把首都定在蜀地。而只能選擇在黃河中下游地區。

  • 5 # 揚生解史

    蜀地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是,別人進來難,自己想出去也不容易!強如諸葛亮者六出祁山也無法破魏。

    假設把帝都設在蜀性,那麼戰爭時敵人只要把出口守位就能圍困住帝都了。

    即使敵人攻不進去也不影響大局了,因為蜀地以外的地方將被佔領。

    所以,光是軍事位置這一條就把蜀地排除出建都的地點了。

  • 6 # 葉飄刀

    主要有幾個原因:

    1. 蜀地偏遠,周邊多少數民族,非文化中心地帶。四川雖然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但四川畢竟位於西南一角,而且周邊的青藏、雲貴多少數民族,在此建都安全問題是第一大問題。

    2.地理原因: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地周邊多山,你只想想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艱難,如果在這裡建都,各地往來交通就會很不便利,而且如果發生一個叛亂,京城派大軍平叛,出兵也是一個大問題。

    3. 遠離核心區域:但凡都城,一般來說都是國家的核心區域,漢唐的時候的關中是這樣,而後隨著運河開通,江南發展重心逐漸偏向東部,而都城也在逐漸東遷。最核心最重要的地帶在什麼地方,都城必然不能離得太遠,否則那裡出個事情,等訊息傳到京城都已經時過境遷了。

  • 7 # 破局攻心文案

    有啊,劉備,不過從戰略角度講,選擇定都都是各方面考慮,比如北宋,如果選擇在洛陽一定會好一點,,選擇定都必須進可攻退可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特朗普稱將對伊朗進行報復,而伊朗稱,已作好全面戰爭的準備了呢?